为语文课堂增添“语文味”

2014-03-21 23:44张汉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语文课

张汉玲

高效课堂实施以来,一度让我和我的同仁们深深困惑于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我们多方求教,仍不得其解。“求人不如求己”,定下心来,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揣摩,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逐渐清晰,呈现在此文中,以期求教方家。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与程少堂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这更坚定了我们追寻实现高效课堂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决心。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注重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情味、品味是使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趣味”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探究它。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文本,在导学案上下功夫。

在导学案内容编制上,要呈现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吸引学生。如在设计《兰亭集序》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古人“流觞曲水”的雅好;在设计《赤壁赋》导学案时,我们引入了苏轼传奇般的人生;在设计《囚绿记》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陆蠡与日本人的交锋;在设计《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时,我们选编了毛泽东16岁时的诗作;在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时,我们搜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轶事等等。这些内容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又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使我们的语文课有了趣味。

在展示课上,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让课堂形式有趣。对于展示学生的挑选,我们可以不断更换形式,以使我们的每节课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除了常用的“毛遂自荐” 式以外,我们还有“巅峰对决”“一战到底”“点将台”等等。

二、注重“情味”的创设与熏染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情感,首推创设合适到位的情境。学生入情入境了,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多媒体声、光、影、图等融为一体往往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激情导语的渲染,也很能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如情感朗读、音乐渲染等等。善于“煽情”的教师或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互相糅合,总能利用合适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味。当然,“煽情”也特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是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一味激情四射就有过火之嫌。

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式的静心默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抓手,设计有必要的诵读、默读成功展示环节,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展示课上,对通过诵读才能更准确体会的课文,如《离骚》《赤壁赋》《短歌行》《故都的秋》等,我们采取不同形式的赛读,以美读带动鉴赏。对需仔细品读方能领会妙处的作品,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小狗包弟》《包身工》等,我们展示导学案上的阅读心得,促进学生真正走入作品。

三、注重对“韵味”的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鉴赏作品,首先需要细致揣摩文中的语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语言感悟重点在品味涵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仔细品味,读悟结合,自然就能纲举目张,辐射全文,从而对文意取得更深的领会。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等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语文课强调“读”占鳌头,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语言体验,既理解了语言又积淀了语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品味语言,“写”字殿后。“学会表达”是学生必备素质之一。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呈现语文味,当然离不开写了。设计导学案时我们刻意注重了写的训练。如在设计《荷塘月色》导学案时,我们设计了精彩句子仿写;设计《再别康桥》导学案时,我们请同学用一副对联表达出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设计《故都的秋》导学案时,我们要学生借助文中意象写一首小令;设计《鸿门宴》导学案时,我们请同学们为项羽写一段铭文等等。

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原,使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这条路上我们还将孜孜以求。

猜你喜欢
语文味品味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品味桂峰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