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策略在《史记》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1 23:47朱凤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史记探究活动

朱凤庆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过程性体验。活动探究并不仅是理科教学的专利,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大量可资活动探究的课题,历史典故、文学现象、作家思想、社会热点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素材。语文活动——探究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开设专门的活动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探究,也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专题探究,还可以将活动探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中采取“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掌握语文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活动探究中发挥主动精神,发掘其个体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和受挫能力,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当然,学生的探究发现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发现,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发现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对其探究过程给予有效的指导、合理的调控,对其发现的结果给出恰当而富鼓励性的评价。

“活动—探究”教学的一般结构是:1.激发探究欲望,形成问题情境;2.展开探究活动,建立问题假设;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探究材料;4.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取得发现认同,继续深层探究。

在策略的具体运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目的地给学生选择最有文化价值的内容和材料。教师应该精挑细选,将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适合探究的内容和材料提供给学生,向学生提出最具激励性、挑战性的问题,以保证学生既少走弯路,又能实现自主、深入的探究和发现。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情境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将情境引入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在优化的场景中受到激发,从而实现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统一。探究型活动教学方式中的情境主要是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应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达到求其通而未通,也就是孔子说的“愤”“悱”状态,以便更好地进行探究发现。

3.鼓励多种探究方法的运用。活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探究活动的价值更在于学生探究的过程。殊途同归,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而不同的方法则体现着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往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求同,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转向求异。教师应当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行为,即使学生的这种求异探索还存在问题,甚至是完全错误,也不应当一棒子打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弄清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合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从谬误走向正确,而这一过程往往更有价值、更可贵。

4.引导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探究有两层意思:一是“探”,二是“究”,也就是说,在活动中,探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零星收获,而是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求个究竟,要将其不断深入下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性地把握,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文章的主旨,将认识提升到理论和审美的层面;要将探究的结果从知识的获得,扩大到兴趣意志、情感态度、人格理想等各个方面。

个案分析:

《史记》的研究

——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课前准备:

1.各研究小组或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撰写文章,包括小结性论文、改编的剧本小说,以及活动展示的方案设计等。

2.教师认真检查,从“揣摩文本”“探索思想”“比较研究”三个角度将其分类,并选取典型的文章作课堂展示与交流。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研读《史记》的能力,提升其欣赏名著的品位。

2.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

3.引导学生用清醒睿智的现代眼光去探究、发现,从而沟通古今,激活历史。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真不愧是一部宏大而深邃的历史巨著,在近两个月的学习里,我们徜徉其间,既邂逅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经历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既感受到了作者真诚而博大的心灵跳动,又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广。我们受益匪浅。

记得上课之前,我建议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史记》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不少小组和同学们的一些个性认识和独到见解,常常令我惊喜拍案。我就其中的一些典型研究成果,与同仁们作简单的交流。

二、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一)揣摩文本篇

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韩信还乡》(略)。

交流活动:比较《高祖本纪》中“高祖还乡”与本文“韩信还乡”的异同。

教师提示:

同:两者都通过热闹的场面描写,烘托了还乡者的荣耀。

异:“高祖还乡”重点写的是高祖功成名就后对故乡的反哺,表现了他“游子悲故乡”的情怀;而“韩信还乡”则重点是呼应前事,写对漂母与屠者的感激,表现他知恩图报的情怀。

(二)探索思想篇

1.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孤儿》。

2.交流活动一:《史记·赵世家》中,孤儿在得知家世后,与诸将反,“攻屠岸贾,灭其族” 。而本文作者却写到孤儿最终因不忍杀有恩于自己的屠岸贾而自刭而死,观点新颖,有创造力。当然,就孤儿该不该杀屠岸贾的话题,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请同学们就此作一场简短的辩论。

教师提示:

正方观点:该杀。屠岸贾鲜忠寡德,谋害忠良,滥杀无辜,理应受诛。

反方观点:不该杀。屠岸贾对孤儿有养育之恩,虽罪大恶极,也不该由孤儿操刀。

(辩论双方须旁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精当的譬喻等充实观点)

3.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刺客与恐怖分子》(略)。

4.交流活动二:本文作者通过现代人的视角,目光锐利地对以荆轲为代表的刺客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审视。观点新奇,虽较为偏激,也颇具说服力。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给刺客一个中肯的评价。

提示:要给以荆轲为代表的刺客一个中肯的评价,我们必须要将其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审视。秦王贪婪、暴戾,崇尚武力,仅长平一战,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在这种情况下,刺客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人们期盼他们能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因此,他们刺杀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另外,虽然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这样的刺杀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就与历史发展的消极因素作斗争讲,这种刺杀活动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依此而论,太史公所赞扬他们的“义”,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狭隘了。

(三)比较研究篇

1.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漫谈〈史记〉与历史剧》(略)。

2.交流活动一:本文从求实的角度入手,将《史记》与历史剧进行了比较,既对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非实录”因素表示了理解,又对其创作提出了三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条理清晰,观点深刻。请同学们就两者的差异也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对历史剧创作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交流活动二:请同学们就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里的“非实录”因素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提示: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过分地强调“实录”反而会使艺术失去个性。鲁迅借志怪小说的躯壳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是文化意义上的,更是对中国当时时局的思考和影射。

收获与反思:

活动—探究策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的活动。它一改过去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直接获取间接知识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发现虽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影响不大,但是对其本身的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教科书的体例编排沿用了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八个专题,其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其人其事” “体例” “史家传统” “理想人格” “人物刻画艺术” “叙事艺术”等方面呈现《史记》的内容,七、八两个专题分别是“影响”和“研究”,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结,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究,从而沟通古今,激活历史,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能力。

就探究而言,选修课的探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理解的探究,艺术风格的探究,作品比较的探究,作家比较的探究,流派比较的探究,不同评论的探究,考证考据的探究(上述就是此类)等等。就《史记》而言,探究可以从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情趣、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体现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

其他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都有值得探究的内容。

在《史记》的研究活动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所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技能,更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发掘了他们的个体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和受挫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更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可贵。

参考资料: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亮《语文教学的质疑和探索》,海天出版社。

4.丁帆、杨九俊《〈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5.周泰山《〈史记〉选读读什么》,《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34期。

6.陈绍忠《“传形摩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唐〕韩愈《答李翊书》

猜你喜欢
史记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