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雇机雇舱设计

2014-03-21 10:57
兵器知识 2014年3期
关键词:机头教练机座舱

主持人 蓝白

专家 中秋

现代作战飞机虽然普遍装备有雷达系统,但正常飞行安全仍然需要目视环境支持。根据拥有现代仪表系统的高速喷气飞机的设计标准,飞行员在座舱里的眼位基本处于平显的中央位置,前向下视角度主要受座高和机头外形的限制,后座飞行员则受前座座椅靠背的限制。双座战术飞机如何为两名飞行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和观察条件,必须在整个机体设计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法。本篇从教练机和战斗机角度谈谈双座舱布局要考虑的因素。

座舱布局的技术因素

中:根据国外飞机设计的标准,飞机设计必须保证飞行员前向和前侧视野。按照航空设计手册的数据要求,运输/轰炸机的前下视野要达到170:战斗/攻击机的低阻力要求比大型飞机高,但座舱前下视野也要在11°~15°范围。现代教练机普遍采用双座布局,包括并座和串座两种。如果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后座越过前座的视野垂直角度也要达到50。并座布局的教员和学员在舱内并排,教员可以直观地观察学员的操纵动作,两名飞行员的部分仪表可以通用,教员和学员前视观察条件基本相同,有利于教员对学员进行细致指导。并座布局对飞行训练有利,但两名飞行员并排需要较大的机体截面,对飞机的阻力控制不利,普遍用于低速初级教练机或大型飞机训练机型,不适合跨/超音速教练机使用。俄罗斯开发的苏27KUB采用并座布局,但其设计目标中很大部分着眼于多用途,这与苏24和苏-27IB的用途类似。

串座布局大都选择前学后教的座舱类型,两名飞行员串列坐在机身内,各自具备独立的驾驶和显示系统。串列双舱在轴向上的截面尺寸小,有利于降低飞机的结构重量和阻力,是现有战术教练机的基本座舱布局方式,下面也以串列双座布局作为主要分析目标。

专用教练机训练的是生手飞行学员,教员带飞和姿态监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专用教练机的后舱教员的座位要明显高于前舱,训练等级越低,后座前视角度要求就越高。教练机在气动设计上较偏重于提高升力,正常飞行条件下所需要的迎角相对较小,有利于两个驾驶舱获得相似的前向目视条件。专用教练机的前/后舱仪表和控制设备,除了后舱有超越控制有限设置外,两个驾驶舱没什么区别。

专用教练机大都采用小机头,机头位置只安排体积有限的设备。通过机头和机身的直径差异,使驾驶舱得以采用前低后高的纵向布局。根据公开资料,专用教练机的后座高度差多在0.15~0.35米之间,如美国的T-2和T-38差0.25米,西班牙c101中高级教练机、意大利$21 1中级教练机、意大利MB-339高级教练机分别为0.325、0.28和0.325米,日本的T-2和T-4教练机则为0.28米和0.27米。日本T-1教练机在设计上参考了美国的T-33教练机,较大的机头限制了前后座高度差。L-29虽然机头尺寸不大,却控制了机身尺寸。这两个型号的后座高度差分别只有0.12米和0.15米,后座的前向视野受限。

专用教练机的后座前向视野要求存在一个范围,驾驶舱前后高度差越大,驾驶舱段的阻力也越大。飞机的机头不能无限度缩小,必须在整体设计上妥协。根据数据标准对比,T-38、T-45和米格-AT的前向目视俯角分别为11°、15。和17°,椅位高度差为0,25、0,35和0,4米。座舱位置越靠前,俯视角和后座高度差越大。高速性能最好的T-38为满足减阻要求,不得不减少前视角和后座高度差。这还是对机载设备要求很低,基本不需要考虑火控雷达的教练机,如果是需要设置机头雷达的双座战斗机,前、后座的前向目视俯角必然受更大限制。

学员完成专用教练机训练阶段后,在技术操作方面已达到飞行员标准,进入部队后适应作战飞机的阶段叫改装,即改换装备。机体与作战飞机相同的双座教练机被称为同型教练机,基本都选择对飞行性能影响低的串列双座布局。

同样采用串列双座布局的中/高级喷气教练机和战斗机同型教练机,在座舱设计上是否存在区别?

中:两者在设计目标上有区别。

中/高级喷气教练机是培训飞行学员的实飞装备,作为学员技术熟练和经验积累的训练工具。教员的作用是传授和监控学员的动作,教员舱飞行员前向视野要与学员类似,以便教员能够直观了解学员的飞行状态。后座的座舱显示和操纵系统也与前舱相同,教员可以判断前舱学员的仪表状态并进行超越操纵。教练机的前/后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舱。教练机最容易出危险的阶段是在着陆过程中,着陆的位置和姿态错误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结果。中/高级教练机的教员如果没有好的前视环境,不能很好地监控飞机的着陆。

同型教练机是作战飞机的双座型号,其学员并不是需要严格控制的新手,而是具备完整飞行技术能力的合格飞行员,带飞的主要目标是使新飞行员熟悉装备。这意味着教员并不需要监控前舱的全部数据,新飞行员基本能完成正常飞行的操纵,教员只是讲解或对前舱操纵状态进行控制和调整,避免前舱飞行员因不熟悉装备导致操纵误差。同型教练机的带飞重点是熟悉新装备的飞行特性,后舱不需要与前舱完全一致的设备,也不需要有与前舱一致的前向视野,设计标准比专用教练机也要相对灵活。

座舱布局的战术意图

双座同型教练机与单座战斗机的装备比例是否体现不同战术意图?

中:同型教练机早期应该算是简单的增加用途。通过增加一个座舱使作战飞机具备带教功能,又不会影响平台本身的基本性能和用途,成本增加和性能降低幅度也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早期双座机靠增加背脊、减少燃料甚至减少设备来满足双舱要求,性能所受的影响则用整体效能来弥补。正是因为双座机不可避免要影响性能,功能又比较单一,因此在装备量上受到很大控制,双座同型教练机往往只有单座型装备量的1/4~1/5,甚至降低到1/6仍能满足需求。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航空兵装备成本的增加,双座同型教练机越来越难以满足单一用途大机群的规模要求,双座机在带飞训练的同时也开始承担起双座战斗机的其它任务。F-4“鬼怪”Ⅱ算是最早的多用途战斗机,双座舱设计虽以对空作战为主,但通过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频繁参战,也体现出增加武器操纵员对多用途的作用。飞机性能的提高和机载设备的发展,使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成为可能,独立武器操作员很快成了必需。endprint

EF-2000和“阵风”的单/双座型装备比例已基本相当,承担多用途任务的目的超过了训练要求。欧洲联合研制的“美洲虎”是教练/攻击通用平台,其教练型的前舱依靠占用前部设备和雷达舱实现双座布局,后座相对前座的高度差达到了0.38米,虽然有效控制了双座舱的阻力,却也失去了应用大尺寸雷达的条件。“美洲虎”双座型仅在必要时用于执行战术攻击任务,无法安装大型设备对战斗力的影响不大。

苏联的米格25是强化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其双座教练型同样是将前座安排在前设备舱位置,通过设置独立的前舱保证气动效果,却完全失去了米格25原本的截击能力。米格-23作为重视飞行速度的战斗机,机体布局很难保证后座有足够的高度差,为了在设置双座舱的同时保持雷达舱,补偿后座前视角度的潜望镜成了后舱标准装备。

随着多用途战斗机装备需求的出现,以F-15E为代表的双用途战斗机开始装备,双座舱不再局限在带飞教练,而是更多体现专业武器操作员的功能。双座型的教练价值并没受到影响,但多用途功能强化了双座机的地位,双座机在机队中的装备比例迅速增加。“阵风”这类新机的双座型比例已经相当于单座,双座舱设置的根本目标变化最终影响了总体装备布局。米格29的双座型是受益于多用途的典型。早期的米格29UB采用双舱布局时,为降低对飞机平台性能的影响,前舱很大部分占用了机头电子设备舱的空间,为此将单座型的雷达换成了小型的测距器。虽然平衡了双座需求和内部空间,但没有火控雷达的米格29UB失去了全天候和中距空战能力,只剩下在昼间执行近距格斗的空战能力。米格29UB的改进措施对教练机的影响不大,苏联空军也能保证低战斗力教练型的足够装备规模。随着大规模战争危险的降低和装备规模的减少,新型米格-29改进型侧重于多用途发展。米格29SMT/M和米格-35的设计中,双座舱的位置明显向机体后段移动,通过降低后座前向视野的方式,换取了保留与单座同样的机头和雷达系统的条件。

尺寸和空间的限制

轻型战斗机机体空间限制更大,对双座设计是否存在更大影响?

中:以中巴联合研制的FC-I轻型战斗机为例,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依靠JL-9承担训练任务,但双座型战斗机的带飞价值是难以忽视的,增加一个座位也可以提供比较高的灵活性。FC-1已经确定发展双座型,但FC-I是起飞重量10吨级的轻型机,仍然遗留了原本米格-21的特征,平台存在机体小和空间不足的问题。米格-21的教练型虽然设备并不多,但有限的机体仍然造成了紧张的空间限制,尤其是中机身油箱与后座舱的矛盾非常紧张。增加后座后,设备和燃料不得不放到背脊中,全天候米格21也采用了同样的大背脊结构。F-5系列是美国研制的“国际型”战斗机,其二代型号F-5E是单座超音速战斗机,但在研制双座教练型F-5F时,为了在保证基本飞行性能的同时设置双舱,只能将机体的长度增加了1.2米。可见小机体在双座舱设计时的难度之大。

苏联战术飞机双舱设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西方同类飞机的米格-2IU的串座,虽然也有比较大的背脊,但双舱的高度差很小,后舱靠潜望镜获得好的前向视野。另一种是米格25/29的双座教练型布局,通过减少甚至取消机头的雷达天线空间,在机头前位置设置半埋的学员舱,教员舱仍然维持在单座类似的位置,通过减少设备来避免气动变动对性能的影响。

西方战斗教练机采取的措施大体相似。法国“幻影”F1的总油量仅有4300升,双座型增设的后座就占用了450升燃料的空间。F-16为了增加后座驾驶位,不得不挤占部分机体后设备舱和燃料空间,教练型采用了加大尺寸和长度的水泡座舱,虽然机体重量只增加略超过200千克,却减少了537千克的燃料载荷。强化多用途能力的F-16双座型,为了恢复燃料和设备条件,将部分设备移到座舱后新增的背脊中。F/A-1 8的机体空间比F-16充裕,但F/A-18B的燃料载荷仍然比F/A-18A低6%,约300千克。机体内部空间问题是双座机面对的重要制约。同时,中、轻型战斗机的机体长度小,从驾驶舱到发动机段之间的距离小,增加双座后的后座已经接近发动机前端,需要采用过渡段满足气动整流需要,从后舱到机身之间过渡也会促进背脊的产生。EF-2000的机体长度较小,座舱后的突起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机体较狭长的F/A-18则在轴向显得空间充裕,机身的变化不大,只是明显增加了座舱盖的高度和长度,减阻和减重效果相对更加有利。F-15拥有更加充裕的内部空间,在开始设计阶段就预留了后座舱的空间,增加后座对机体结构基本没有产生影响,结构重量增量也控制在接近座舱本身的幅度内,是双座系列化改进中难得的正面典型。

FC-I与米格-21相比,在双座设计上的局限性如何?

中:FC-1的机体空间虽然比米格21要充裕得多,但轻型战斗机燃料和设备空间紧张问题同样存在,RD-93-的长度也比同类的EJ-200/F-404大。FC-I基础设计上并没考虑到双座型,飞机尺寸就那么大,如果在单座飞行员舱位后增加后座舱位,必然要占用后设备舱和机体主油箱空间。双座FC-1要保证战斗力,就必须维持基本燃料载荷,减阻、增容要求使FC-1双座型也存在大尺寸背脊。双座FC-1模型的机体背脊布局与Jl-9接近,结构和气动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直接,对飞行性能的影响也是这个规格战斗机设置双座必然的代价。

后座舱的前视要求是教练机的硬指标,但要在单座机上改造双座机的难度很大。根据公开数据,中国航空系统在研制歼-6的双座教练型时,面对后座舱高度受机体限制的问题,采取了前低后高的方法尽力争取后座空间。歼教-6前座飞行员头靠高度降低了40毫米,后座椅位高度增加了70毫米,合计取得的后座高度差勉强超过0.1米。歼教一7的双座舱布局与歼教-6大体相似,尺寸有限的机体同样限制了座舱高度差,像米格21U即使采取加大背脊的措施,后座也不具备有效的前视角度,歼教-7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满足后座前视要求,歼教-7采用了苏联战斗教练机标准的潜望镜,后舱教员通过潜望镜提供的条件,能将视线中心线扩大到机头25米位置,在有限角度内与前座视线大体重合。endprint

战斗机改装设计双座舱时,增加后座和座舱盖的重量和阻力是必须的代价,但机体整流和空间限制产生的背脊结构,所增加的阻力和重量则是附带的代价。F-15和F/A-18那样无背脊的双舱布局自然对性能最有利,但很多机型受到内部空间和气动限制,必须增加背脊来弥补增加后座舱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内部空间的限制,后舱的高度就是背脊高度的标准,为了限制背脊对结构和气动的影响,势必要对后舱的高度做出限制,换言之就是必须限制后舱的高度差。很多双座战斗机的后座前向视野不佳,没有飞行训练功能的型号甚至放弃了后舱前视要求,如米格31后座就几乎不具备有效的前视条件。

双座目视条件对整体布局的影响

苏27的同型教练机苏27UB在外形设计上与其它重型战斗机的同型教练机差异很大。请谈谈其设计原因。

中:苏27UB相比其它类似机型的双座教练机,最大差异就是突起的后舱形成的驼背。对比美国类似标准的双座型F-15B/D,苏-27UB的双舱尺寸远大于直接的串座,前机体设置双座所需结构空间和重量也更大,增大机体的体积势必增加阻力。苏27UB基本重量比苏-27S增加了超过1吨,平飞阻力也有明显增加,但动力性能却无改善,致使整个飞行性能指标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以爬升率为代表的机动性指标降低最明显,性能衰减比例要超过西方同类三代机的双座改型。

苏27UB串列座舱的大背脊布局对结构和气动的影口向都很大。按俄罗斯公开的资料数据,苏27UB航程比苏-27S降低了近15%,爬升率降低了约12%,盘旋半径则增加了6%,综合性能削减远比F-15A/B的对比明显。苏-27UB为什么要设置如此特殊的后舱呢?这就要从苏27系列的整体布局说起。苏-27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那个下俯的机头,鹰隼样的机头给观者很强的视觉冲击。但从飞行气动角度可以知道,这样的角度在飞行中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和偏转力矩。苏-27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从机头位置向后去观察机翼和进气道,可以发现从进气道下沿到机翼弦线,都处于与机头轴线基本平行的状态,这就说明苏27在正常平飞时机头是水平的,而中/后段机身和机翼带有固定的迎角,利于平飞时形成足够大的升力,这也是苏27气动设计与采用类似布局的米格29的主要差异。米格-29之所以采用占用机头的双座舱,是因为这个型号的内部空间本身就很紧张,单座驾驶舱后的空间只能留给宝贵的燃料,只有牺牲对专用教练机价值略低的火控雷达。

苏27平飞状态的机头轴线也是处-于水平状态,是否会影响前向视野?

中:是的,这使苏27的前向视野没有地面停放时那么好。苏27的前向俯视角度在同代机中并不算好。根据平飞数据对比,同样平飞状态下的F-15/F-16的前向目视俯角均为150,苏-27则只有13.5°。苏27平飞时的前机体呈前高后低的状态,为了不影响机头雷达设备,苏27UB大幅抬高了后舱高度,但在平飞时后舱仍没有足够的目视高度差,后舱4°的前向视角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目视条件,不过比起需要靠潜望镜观察的米格29要好很多。

苏联前线战斗机采用大规模装备和大规模使用的世界大战标准,米格29的机体和发动机寿命远比苏27低,机载设备和成品也更为简单廉价。作为前线战斗机,米格-29UB这样没有全天候和拦射作战能力的战斗机,仍然能够承担昼间空中优势任务,低成本也可以装备数量更加充足的战斗机,双座教练机的作战功能仅是增强机队的规模,简化设备对整体战斗力的影响很小。

苏27是装备苏联防空军的高性能战斗机,自然有着与尖端技术相适应的成本,装备规模很难达到满意的标准。作为国土防空战斗机使用时,苏27S要直接面对攻势护航的F-15A战斗机,空战性能不能不好。但防空军战斗机最大的对手是轰炸机,是美军B-52、B-1B这些飞机。苏27UB的飞行性能比苏-27S差,对付F-15会困难些,对付轰炸机却没什么难度。苏联防空军研制高机动远程防空战斗机时,要求在无雷达引导时独立作战,这就需要为机组增设专门的雷达操作员。苏30最初的设计就是防空军的专用拦截机,利用苏27UB的双座舱配置雷达和武器操纵员,机动性能的下降不会影响国土防空的拦截功能,附加的空中加油设备则可抵消航程降低的缺陷。

按照国外同类同型教练机的座舱分析,后座教员的前向视野都不好,尤其是在带迎角着陆过程中,部分型号完全不具备前向观察条件,需要靠潜望镜或前座平显摄像机提供支持。EF-2000虽然机体布局与苏27UB不同,但大尺寸座舱盖和突起的背脊的作用相同。“阵风”双座型也存在整流的背脊,只是向后收缩的幅度要明显大于EF-2000。早期战斗机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教练型的装备比例也不算高。现代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复杂,机体内部空间更加紧张。尤其是多用途战斗机装备思想被广泛接受后,先进战斗机双座型的同型教练机色彩大幅度减少,作战机组的配合功能要求得到强化,战斗机双座型的设计方法也开始逐步趋同。

苏30MK作为苏-27的多用途改进型,后舱的主要功能是武器操纵。多用途也必然会产生结构增重,但苏30MK作为以出口为主要目标的机型,没有条件像米格29M那样在结构上大动干戈,直接利用苏27UB/30的机体最为经济。苏27的气动底子始终是优势,苏27UB就算降低后的飞行性能也大体上过得去。苏27UB只是单纯的给苏27S增加教员舱,苏-30MK则是利用苏27UB的机体改造多用途战斗机,强化外挂载荷并引入部分苏24的武器。苏30MK是俄罗斯专门为出口开发的机型,直接利用苏27UB设计就是为了简单便宜,争取进度以获取用户,也方便使用苏27的国外用户维护保养。苏30MK不是俄规划中的多用途战斗机项目,整体设计完善度不如苏27M和苏271B,如果俄罗斯设计师有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去细致发挥,苏-30MK可能不会直接采用苏27UB的座舱布局。

如果排除时间和经济因素的限制,按照多用途功能应如何设计苏30MK?

中:例子还是有的,那就是昙花一现的苏33UB。苏-33UB是为俄海军开发的舰载教练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重型舰载教练机。苏33UB采用了与苏34相似的并列座舱,但与内部空间大得出奇甚至宣称有卧铺和厕所的苏34相比,苏-33UB的座舱布局算得上是局促紧张,也没安装苏34座舱那套钛合金防护装甲。苏33UB保持了与苏33/27S相似的雷达罩和中段机体,只在座舱部分增加了机头中段的直径,安置了与苏24布局相似的两套座椅。

按照苏33UB的技术特点看,用于驾驶的座舱空间并不大,两名飞行员共用部分仪表和设备,驾驶位内部宽度还不到1.5米,结构改动比苏34的座舱小得多。同时,苏33UB的座舱不影响单座型雷达舱和中机身的设计,为双座付出的结构重量和阻力代价都不大,却获得了相当于苏34的座舱条件。苏33UB两名飞行员都有良好的前向视野,不但有利于训练和交替驾驶,也更适合承担战术攻击和长时间突防任务。F-111和苏-34都是并座布局的战术攻击机,苏34的并座设计虽然在对地功能上更完善,但在结构和气动上付出的代价更大,又失去了格斗空战性能。苏33UB在驾驶舱布局上具备苏-27UB和苏34的优点,不考虑舰载就没必要设置增升的前翼,结构重量和阻力并不会比串座的苏27UB高,与单座型结构标准化程度也更高。如果俄罗斯设计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按照苏33UB驾驶舱设计的苏-30MK,综合飞行性能也许会比现在的苏30MK更强。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头教练机座舱
翱翔全球的K8教练机
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规律:座舱真漂亮
远航机
以色列计划对M—346教练机进行升级
一种新型双头精密切割机
真空挤压成型机常用机头的构造及板料折弯式流线形机头的设计制造
MD-11客机飞行座舱
M-290“雷多哥”多用途教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