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硬环境现状及发展

2014-03-22 05:17黄俊贤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管理人员

黄俊贤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硬环境原本是指基础设施建设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体育场馆硬环境是指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物质设施及条件,有经济和物质条件两方面,其中物质条件又包括学校物质条件和场馆资源自身条件。[1]

高校体育场馆是大学重要的体育教学配套设施和硬件条件,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功能来看,它首先要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配套设施,同时为广大师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可以承办各种体育赛事活动。[2]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我国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高校扩大招收规模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增长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也是社会体育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质量。因此,研究高校体育场馆可以为提高社会体育锻炼水平创造有利条件,收到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3]

众所周知,公立学校单凭国家财政支出都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更何况在特殊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独立院校,这一类型的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承担着消化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扩招生源。因此,以福建省为例调查这些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其硬环境的现状如何?研究如何有效地运营和管理这些体育场馆设施,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既能相对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内要求,又能通过合理的运作模式达到满足校内师生员工,以及学校周边的群众的课余健身需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就是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我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有关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建设、经营管理、设备配置、开发利用等方面资料。

2.2 调查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向6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发出问卷11份,回收11份,回收率100 %。向学生发出问卷100份(男女生各5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 %,其中有效问卷85份,占92.4 %。

2.2.2 特尔菲法

邀请有关专家座谈或发出征询意见表,收取意见。

2.2.3 访谈法

向学院和体育教研室教师、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求教。

2.3 体育统计法

将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提供的资源,根据资源经济学的原则,钱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资金将很难开发资源,必要的人员,管理和技术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调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否则就无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水平已成为影响其使用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我省独立学院目前的体育场馆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体育场馆设备需要维护,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独立学院占地面积较大,大多位于郊区,距市中心有一定的路程。因此独立学院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特殊。地理位置能够反映市场需求,城市中心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坐落在市中心的学校体育场馆,有着更广泛和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反之亦然,所以位置对利润结果有很大影响。

在六所福建省独立院校体育场馆基本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场馆数量最多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这三所学院基本上能够依托校本部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场馆种类来看,篮球场和其它露天场地数量上居多,室内馆少;场馆占地面积最多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最少的是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差距近三倍。学生人数最多的是地处厦门地区的两所独立院校,分别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生均面积最多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达6.54 m2/人),最少的是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达2.25 m2/人)。体育场地维持费与场馆占地面积成正相关,最多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投入最少的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总之,我省六所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数目类型,占地面积、建设经费投入、生均面积普遍较少且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较为突出(见表1)。

3.2 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项目共有11种,可分为有偿开放、无偿开放和不开放三类。其中有偿开放的场馆为器械健身馆、羽毛球馆与乒乓球馆、游泳池、室内篮球馆。有偿开放场馆其特点在于练习场地小,单次使用人数少,便于管理且学生兴趣浓厚;无偿开放的场馆为排球场馆、田径场、篮球场,这些场馆共同之处都是室外场且群众基础较好,参与人数多,器械使用损耗小;不开放场馆有以下6种,分别为:健美操馆、武术馆、散打馆、跆拳道馆、体操馆、排球室内馆。这几种场馆的特点是群众基础较差,参与人数较少且占地面积大。其场馆在多数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

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的种类与设备设施基本能满足本校师生教学与训练的需求,调查显示, 室内篮、排球馆与游泳池是难以满足师生教学与训练的场馆,受场地与人数限制严重,且维护成本高,因此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基本不对外开放;部分场馆因其使用面积与参与人数相对较少,便于管理,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有条件开放,但也仅限于校内师生;大部分室外场馆都无条件对校内师生与校外群众开放,定期进行维护。(详见表2)

表1 福建省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 福建省六所独立学院室内体育馆项目配备情况统计表

表3 福建省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开放情况统计表 (人)

3.3 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管理情况

体育场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学校场馆能够正常使用的保证,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体育场馆的管理,设备的维护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对体育管理方面经费的投入多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投入与产出永远是个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甚至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晚,福建省最早创办独立学院是在2003年,大多数体育场馆较为崭新。独立学院场馆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基本都与物业挂钩,因此造成体育场馆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素养不够。调查显示,6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的维护与管理体质都是物业公司统一进行管理,学院保卫部门与资产部门联合监督的形式。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中,无学历人员比例高达42.5 %,管理队伍中体育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每个学校只有一位,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一个体育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目前福建省还没有一家专门提供体育场馆维护的物业公司。各独立学院所聘请的物业公司对于体育场馆的维修维护、卫生打扫、设备使用安全知识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培训,导致场馆使用不当,器材时常损坏,场地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这与独立学院的发展与经营理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学生对场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中可以体现(见表5)。

表4 福建省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人)

表5 学生对体育场馆管理的满意度调查表(n=100)

3.4 讨论与分析

3.4.1 福建省独立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我省6所独立高校存在着体育场馆的硬件资源不足,场馆种类单一,建设经费投入、专项维护资金和生均面积普遍较少的现状;而且还存在严重差距,发展很不平衡的事实。表1就可发现,独立高校生均活动场地介于6.54 m2/人—2.25 m2/人,差距达三倍之大;而且场馆的日常开支,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最高150 000元,最少仅有30 000元左右;只有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拨出专项资金来维持体育场馆的运营,其他高校都没有设置这项金费。由此可见,独立高校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办学主体对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是体育场馆硬件资源的重要影响因素。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之所以在场馆建设投入、专项资金维护、生均活动面积,以及场馆数量和种类等方面优于其他同类高校,这不仅反映了该办学主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必备硬件条件的重视,也表明了他们对校园体育文化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认知水平较高,并落实到办学实施过程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福建师范大学本部的办学理念的影响和政策因素的制约。因此,对独立高校的特殊办学形态和资源投入导向上,不仅在学校体育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认知上需要加强,还要在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硬件资源投入方面给予制度和政策层面上明确的规定,才能保证独立高校的办学理念完成纳入我国高校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3.4.2 福建省独立高校体育场馆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

6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只有11种,分为3类。有偿开放的场馆为器械健身馆、羽毛球馆与乒乓球馆、游泳池、室内篮球馆为一类;无偿开放的场馆为排球场馆、田径场、篮球场;不开放的场馆为健美操馆、武术馆、散打馆、跆拳道馆、体操馆、排球室内馆,这几种场馆在多数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本研究认为,独立高校原本体育场馆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有闲置的场馆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办学主体和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身体发展为本,在场馆的设计之前就要考虑到学生的项目需求和综合场馆的使用的灵活性。对于有偿开放的场馆要加强安全有效地管理和运营;建好的场馆不是摆设,对于难以开放的场馆中可以低廉价格引进时尚运动项目,满足青年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对于无偿开放的场地需要学生处和团委,以及高校社团组织,利用这些场地多组织群体活动,将有限的高校场馆硬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实现体育场馆配备设施物尽其用,贯彻落实高校学校体育目标。

3.4.3 福建省独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情况分析

体育场馆建设从初期规划到施工,从管理到使用,都是较为庞大专业的系统工程。设计施工方必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严格按照使用用途执行施工方案。然而有些地方院校不重视体育学科,简化体育场馆建设,没有按照体育行业的相关标准来建造规划体育场馆,致使很多场馆使用存在缺陷或隐患,经年日久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调查发现,六所独立学院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体育专业管理人员普遍缺少,文化素质较低,对场馆的管理、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和维修缺乏专业知识,严重影响场馆的有效利用和场馆寿命的延长。因此,高素质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校体育场馆硬件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办学主体需要从源头入手,将场馆经营、管理、维护和专业教学和培训业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符合独立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培训业双轨融合的发展之路。

4 结论与对策

1)我省独立高校场馆硬环境资源短缺,大多数独立高校存在地处城市偏远地段,体育场馆建设投入不足,种类单一;而且存在管理经费短缺,开放程度不高等现状,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制约了在校内和周边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因此,这类高校应当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引进中介机构和组织,在课余时间实施体育产业化运作,促进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并加大力度宣传力度,培养校区体育文化氛围。

2)独立高校场馆资源不足,而且利用和开放程度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独立院校办学主管部门审批过程应该制定明确的学校体育条件目标和具体生均活动场馆面积,保障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拓宽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募集渠道,大力开展室内体育场馆建设,重点发展和建设学生喜欢项目的场馆,在课余时间加大推动学校场馆产业化运作,满足校内外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3)目前我省独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提升。因此,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招聘和委托中介公司经营管理等方式,才能使原本不足的硬环境实现物尽其用,把体育场馆资源最大化加以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

[1]刘官元,吴胜涛.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10(3):138-141.

[2]青藤.专家为体育场馆运营支招[J].中国体育报,2012(12):16-18.

[3]雷历.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4):6-8.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管理人员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