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辐射与创新:大学城对其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个案

2014-03-22 14:55高璐敏
关键词:松江大学城区域

高璐敏

集聚、辐射与创新:大学城对其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个案

高璐敏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在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城作为一种文化促进和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成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挥影响的重要因素。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作为典型个案,分析其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其具有的集聚、辐射、创新互动效应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大学城;区域经济;影响因素

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具有一定地域规模、人口规模、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一种聚集形式,是大学园区的综合体。其基本模式和形态是以某一人口密集和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在该城市圈的特定区位上集中多个大学,并对其内外资源和数量、功能进行综合配置,从而形成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文教区域[1]。

一、集聚:大学城发展的主要模式

高等教育的智力资源、创新能力需要有发挥作用的平台。产业既可以借助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优势而提升水平,又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还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大学城这种高等教育集聚模式的形成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政策、经济以及规划上有一定的优惠性政策,号召和鼓励社会、企业主动参与建设,形成高效创新、智力互补、资源共享的大学城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大学城迅速发展起来。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的大学城60余座。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建构起来的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大学城建设,推进城市整体布局和开发的进程,也进一步推进了都市卫星城建设。为此,上海市以“知识型产业为重”的发展方针为指导,针对上海市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形成了张江高科园区、松江大学城和上海杨浦区大学城,构成新型知识园区的总体布局。

第二,大学城建设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面对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机遇和知识创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教育资源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国际上著名的位于斯坦福和加州大学附近的“硅谷”。

第三,大学城的建设也使大学敞开校门,与社会、企业更多地接触,整合并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起到大学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城建设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系统地认识、利用和发展大学城这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事物,使其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辐射与创新:松江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上海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市西南,是市区通往浙江的重要门户,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和市级工业区、科技园区。1999年大学城工程立项并于2000年初全面启动。在“自愿结合,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松江大学城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新模式进行建设。区里出让土地,基建项目主要利用银行贷款,高校以租赁的方式进驻。2001年10月松江大学城正式迎接第一批新生入驻,目前总占地面积7 600亩的松江大学城建设已基本结束,现拥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7所高校,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学生人数7万人左右,教职员工近万名。在该大学城辐射作用影响下,松江区域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质的提升并带来更强大的创新效应。

(一)城区建设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吸引了大批的人口聚集到松江,城区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松江区常住人口从2002年的50.3万人,到2011年增加到165万人,增幅达228%。而同一阶段,上海市常住人口增幅为44.4%[2]。同时拉动了地产业的旺盛发展,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商机。

据松江大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有关资料显示,在筹建大学城之前,该地区是大片的低洼农田,当时地价仅为25万元/亩。而在大学城筹建以后,以大学城为中心的城南区地价涨至36万元/亩,城北地区涨至40万元/亩,城西地区涨至38万元/亩,而抢手的商业用地则涨至50万元/亩,比以前翻了一番。对于住宅房价,几年来也持续攀升,2001至2003年松江新城住房均价仅为2 000—2 800元/平方米,到了2004年涨至4 000元/平方米,2005年初达到5 000—7 000元/平方米,2009年开始伴随着全国房价的大幅攀升,松江普通住宅的均价已经破万元大关,截止到2012年底,松江区平均房价已达16 000元/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用地价格也达900—1 100万元/亩。人口的增长是2002年的3倍以上,房价的增长是2002年的近6倍,土地价格是2001年的40倍。

(二)刺激当地消费、扩大了就业

建设大学城给当地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和商机,对当地的消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拉动作用。松江大学城落成后,大学城的建立,使周边的土地类型从原来的农田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各行业用地。多家地产投资商看好这一区域潜在的发展优势,持续的开发效应提振了销售、租赁等房地产业的发展;上海市的许多餐饮、文体、服装等行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于是,在松江大学城校园的周边区域,雨后春笋般出现书店、文化用品店、各类服装店、餐馆、咖啡屋等商业设施,诸多以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经营模式的生意十分火暴;许多大型超市、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综合性服务设施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这些商业服务业的经营者大部分都居住在松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该城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当地繁荣的消费市场也给许多大学生提供了校外兼职、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不少店铺中有大学生兼职打工的身影,更有大学生自主开店创业,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三)推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1.促进了交通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大学城的建设,根据上海城区发展规划,轨道交通9号线第一期松江新城至桂林路站段于2007年开通;第二期松江新城至杨高中路站2009年开通后,一个小时内即可到达市区徐家汇商业圈,极大地缩短了大学城与市区之间的距离;第三期松江新城至松江南站段已于2013年初开通,开通后使大学城与松江南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2.加强了信息网络建设

在当今时代,信息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大学城发展的需要,松江区及大学城信息化建设也得到稳步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区通讯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完善了无线信号覆盖。同时,随着信息化生活的日益普及,启动了“城市光网”建设,扩大了“无线城市”覆盖范围,并继续优化扩大WIFI布点及3G信号覆盖区域,通过进一步提高上网速率和质量,积极推进与城镇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化社区建设工作。从而,不仅满足了大学师生文化和信息消费的需求,也有效拉动了所在区域文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了产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大学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大学城的建设对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开发与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与大学城建设同步,上海松江高新技术园区也于2000年成立。在松江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松江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园区已经吸纳了各类科技企业501家,注册资本15.7亿元,该高新科技园区已被批准为市级科技园区,这为松江大学城的各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快了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上海精星物流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松江区还建立企业与高校信息交流平台和联系渠道,及时向大学园区内各高校就业中心发布企业招聘信息;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配合区人才服务中心建设“松江大学城人才服务网”,向松江大学城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生活等方面综合性服务,更好地促进地校合作和互动。大学城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松江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十五”期间,随着大学城建设,逐步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到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亿元,下降了10.8%;第二产业则实现增加值324.7亿元,增长了30.3%,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9%;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8亿元,增长29.2%。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5%,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6∶71.7∶27.3;呈现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二、第三产业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大学城的辐射效应推动区域文化、社会的发展

1.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品质

大学城内各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常规的高等学历教育外,园区的教育场所和师资为各种形式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提供了便利。大学城建成后,吸纳了各类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的技能培训及认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培训、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仅2010年,城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完成的各类培训达60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充分显现了大学城的文化教育辐射作用,进一步加速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园区内的科技学校还被推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

2.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品位

大学城区规划不仅建筑风格美观,同时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园区的教职工和学生各方面素质较高,使得这一区域呈现出高品位的学术文化氛围。多样的文化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了当地的文化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入住城区的城郊农民后代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每年寒暑假,大学城内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深入周边社区和居民家中,将知识、文化惠及该区域的社区居民。

三、反思与挑战:大学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学城建设是市场介入政府和高校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使原来由政府与高校构成的二元关系演变为政府、市场和高校之间的三元关系。市场因素的加入,使政府主导的公共教育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公共教育服务的新形式。其创新点在于:以发育完善的市场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改革公共教育体制或其中一部分为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改善政府服务的制度性变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引入竞争机制,改进高校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和智力资源要素的发展,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但目前松江大学城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首先,尽管大学城建设初始有一个整体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市场化改革设计,但政府和高校之间关系的调整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和高校管理体制尚未调整,与大学城对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其二,高校的投资和融资形式单一,仍为与母校一体化,由政府出资办学,多元化筹资办学的股份制、集团化、中介组织参与的市场化运作和利益分配格局并未建立。因此,拉动的区域经济并形成显著经济效应的大规模产学研活动水平和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为周边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的作用也尚不明显;第三,受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影响,目前松江大学城与市区的连接仅有一条轨道交通,各大学之间需要公交车短驳,绝大多数教师居住市区,往返于学校和住宅主要依赖校车,除了上课,老师更多在市区家中完成备课和科研工作,并且由于大学城相关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大学城内各大学虽然有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和体育中心,但各高校的依存度较低,资源共享的水平和公共教育资源利用水平都比较低,身处大学城的学生每逢周末都要到市中心区游玩、消费,这些都限制着大学城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使大学城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当转变职能、高校教育管理应顺应变革与发展,在政策导向上、在体制机制保障上,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一)以市场方式拓展办学融资渠道、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要从制度上保障创新活动主体得到应得的经济回报,并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大学城建设中的投资者和各种创新活动主体应参与利益分配的新格局,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在这方面,台湾的新竹大学城是大学城的典范。应制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奖励计划,设置一定规模的创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奖励基金,使学校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下,建立科研开发、软件开发、市场开发的教育产业体系,不断向市场投放新科技产品和提供各类教育服务,拉动经济增长。

(二)大力扶持依托高校的科技园区建设

松江区一直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巨人企业。应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制定规划并通过优惠政策和采取激励措施,有效推动这一愿景早日实现,争取更多的境内外高科技企业入驻,“筑巢引凤”、形成各类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形成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与产品市场。

(三)建设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化体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圈

目前松江大学城的商业主要以个体商户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服务品种也较为单一,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每逢寒暑假学生放假期间,大部分个体经营者出于成本考虑都采用关门歇业的方式,极大地损害了区域的商业经营活力。随着近年来松江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的高速增长,迫切需要更为成熟、更具规模的商业圈。

(四)促进大学生当地就业,保障大学城经济持久健康发展

大学城肩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而大学城走出来的每一个毕业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应是社会的栋梁。随着近年来大学城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地优秀学子来到松江就读。因此,吸纳这些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不仅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为区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和保障,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2010年,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大学城服务办公室一道开办了“大学城人才服务网站”,该网站设有“了解松江”、“融入松江”、“创业松江”、“乐在松江”四大板块,向大学城学子提供创业和人才政策指导,提供就业、实习、生活等综合性服务信息。当地政府应更多关注大学城学生的就业,出台优惠的政策,推动大学城学生扎根松江,建设松江。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城的建设不仅是教育、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大学城作为一个吸引和集聚人才的特殊环境,其拥有的知识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的优势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它所产生的集聚、辐射、互动效应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拉动内需、带动城镇人气,提升土地商业利用价值,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潜在的对周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王伯伟.大学城——城市范围的资源重组和开发[J].建筑学报,2001(9):59-61.

[2]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2)(电子版)[EB/OL].http://ezlibrary.sufe.edu.cn:2193/kns55/Navi/Year Book.aspx?id=N2012080020&floor=1.2012-11-01.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iversity Town to Its Surrounding Areas——Based on Shanghai Songjiang University Town Case

GAO Lu-min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ultural engin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izationcentered modernization process.As a cultural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university town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xert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economy,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case of Shanghai Songjiang University Tow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university tow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o illustrate the effect in aggregation,radiation and interaction,which has multipl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Town;Regional Economy;Impact Factor

G64

A

1001-6201(2014)01-0155-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2013-06-02

上海市青年教师培养项目(Shzf0127)。

高璐敏(1984-),女,内蒙人,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松江大学城区域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分割区域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区域发展篇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骑马到松江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淄师学人
———王松江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