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4-03-22 15:30岿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民族

孙 岿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党的十八大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凝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将“三个倡导”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各个层面?为了准确地掌握十八大提出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观教育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了“三个倡导”在民族观教育中的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从事物活动的终极意义与追求,它是生活的目标与意义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我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民族观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促使其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2]。在本质上,二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族观教育,能够回应现实问题,满足人们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社会美好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想,是吸引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目标。民族观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基本涵盖了“四个认同”,其范围还扩展为“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回答人们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一切困惑,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第二,民族观教育在贯彻、践行、实践中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目标、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民族理论体系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展示出它强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深化提炼,对每个层面的重点内容做了具体要求,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应地,民族观教育内容也必须在“三个倡导”引导下,从单一国家层面的教育方式向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转变。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民族观教育与“三个倡导”之间的内在关系,加强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说服力、生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理论解释与价值追求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观教育在理论根基、价值追求上具有共同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族是为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不同民族的聚合与某一民族出现分化是常有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民族的多层次性。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迁徙和社会交往,一切民族原有的外部特征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征也各自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民族的阐释,不仅符合学科理论,也符合处于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的实际存在情况。如果以静止观点看待民族,把民族想象为一成不变的生物体,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对于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与差异性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既重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差距,也强调民族之间的统一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而苏联、东欧一些国家采取孤立的观点,片面强调民族间的统一性忽视差异性,结果积累了很多民族矛盾。而西方国家则强调差异性,不顾共同性,如美国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地——纳瓦霍部落,导致保留地的各项指标在美国都垫底[3]。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对待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与差异性关系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别的“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发展规律的穿透力、解释力、预见力。

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西方国家把民族问题的根源归于文化差异性,从消除文化差异性入手,长期采取种族灭绝、驱逐、隔离、同化、熔炉等政策。这些政策失败后,开始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是,只关注文化多样性,而不管族群发展差距的阶级因素,造成西方国家还是无法解决民族问题。2010年、2011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卡梅伦相继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失败。马克思主义采取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因而从一开始,中国的民族政策就是一套全方位的政策[4]。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有着很大的被动性,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深刻的、稳定的共同的本质,才能使理论解释化为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选择。近年来,中国一些学者把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优惠政策等说成是仿效前苏联将民族问题“政治化”的政策导向,否定指导中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显然,这种虚无主义的倾向已经有违“实事求是”原则了[5]。

三、爱国主义与塑造信仰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把国家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与个人理想结合,塑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民族观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各民族群众自觉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而非每个民族各自利益视角)来认识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疆域、主权,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四次大统一,即秦汉统一、隋唐统一、元朝统一、清朝统一。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靠武力侵略中国,并利用“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论来分裂、肢解中国边疆地区,否认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西藏、新疆、内外蒙古、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裂政策,使中华民族不能团结、不能联合抗拒殖民侵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解放,从而在存亡绝续中得以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业,民族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又能统一在党的领导和国家体制框架之内。但20世纪延续至今的民族分裂主义并不谋求在国家体制框架内的协商民主,而是把分裂国家作为最终目的,或以暴力恐怖活动向政府施压,或以“民族利益之上”“宗教利益之上”颠覆“国家利益至上”,或以“大藏区”“高度自治”“中间道路”掩盖其分裂国家目的。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地区,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越小,反之,越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越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到民族观教育中,一是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二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四、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民族政策的连续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层面突出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建设价值理念和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成功地消除了旧中国留下的深刻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大团结。

1.中国基本上解决了自由、平等问题

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西方社会思想源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人民利益至上,使劳动成果归全民共享,使人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最终组成“自由人联合体”。在政治上消除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在经济上努力超越物质生产条件限制,在法律上确立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消除了封建王公贵族统治、僧侣贵族专制、奴隶制度、千百户制度、土司制度、头人制度、山官制度、伯克制度等,使少数民族贫苦农奴获得了土地和自由。在中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在政治权利、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一律平等,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关系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政策,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保障了56个民族的真正自由平等。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以消灭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自由解放,取得各个民族在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为重点的话,那么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是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任务的[6]。

2.在公正、法治制度建设中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竞争导致民族群体之间产生就业、利益、资源、环境等矛盾进而引发公正争议而影响民族团结。区域发展差距、人口素质低、腐败、不良文化泛滥等带来的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进一步分化,也会产生不公平感。随着中国改革之中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贫富差距过分拉大,执政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已把它提上了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行动、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等措施,加大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差别化税收等优惠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升迁上的公平,努力使“公平正义”做到了真实和具体,惠及广泛的人群。这表明,西方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差别原则、资源平等、能力平等等思想理论,已经或正在化为扎扎实实的中国民族政策具体措施。这些在西方社会也难以做到,如,美国华尔街出现了高举着“我们是99%!你们是1%!”的标语示威的草根人群。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内,国法就好比家规。一个家庭没有家规不行,家庭成员不守家规也不行。大家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在权利的规则内相互守则,在制度的框架下相互尽责,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和谐环境。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一方面要讲清楚国家法律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各项权利。另一方面要划出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红线”和“禁区”。“红线”不能踩,“禁区”不能进[7],无论哪个民族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这样,大家有清晰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办事规则,便于公民、社会、政府各尽其责。

五、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中国公民的基本价值体系的特征,从公民层面回答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是公民教育的指导和目标。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民族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高度一致,使得民族观教育成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1.国家、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结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大价值定位[8]。“爱国、敬业”的提出,预示着抽象价值观与人的主体性相结合将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民族观教育从“教化”功能转为“人的需要”功能:一要“听得懂”。如果民族观教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中华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能让最广大的人民“听得懂”,它所能呼唤起的、社会释放出的“正能量”一定是不可低估的。二要用得上。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长治久安都不是空谈,应从现实案例分析中,让听众明白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将个人的人生规划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再好的人生规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三是从小事做起。“敬业”不仅是搞好自己的学业或工作,还包涵人格的发展、自我发展的品质历练,是一种综合素质表现。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就天然会生出爱护自己单位、社区、国家的情怀和心意。秉承着这份情怀和心意,每个人会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共御外侮,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2.用“诚信、友善”推动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诚信、友善”,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和美德,如果缺少诚实守信、善意友爱,人与人就无法交往下去,何谈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倡导民族团结,要从诚信、友善做起,从基本“做人”标准做起,建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良好氛围,进而升华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倡导”是一个互动整体,我们可以把“诚信”视为起点、源泉,把“和谐”作为是境界、效验。从“诚信、友善”开始,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逐步深化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金炳镐.试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2):180.

[2]徐柏才.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2):12-15.

[3]温宪.美印第安人保留地各项指标垫底[EB/OL].[2014-02-10].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3-08/4288609.html.

[4]王希恩.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J].科学社会主义,2010(2):9-12.

[5]王希恩.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5.

[6]王钊冀.新时期民族平等问题研究综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1):37-39.

[7]刘宝明.更新民族事务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N].中国民族报.2014-01-03(5).

[8]王丽荣.人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2013(5):197-2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