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奏法问题探析

2014-03-22 05:25
关键词:跳音触键谱例

何 沙

(四川音乐学院 钢琴系,成都 610021)

一、钢琴演奏中声音质量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中,对作品进行艺术性地诠释和演绎是最高目标和核心目的,而这种诠释和演绎必然需要通过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来实现,故而可以说:钢琴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声音无疑是钢琴艺术表达情感、展示魅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艺术家(创作者和演奏者)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艺术理念的根本途径。

钢琴这个乐器,从它的发展历史看,自其1709年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人类对声音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的丰富化方面的追求与希望。意大利乐器制作家克理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正是基于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等当时的主流键盘乐器在声音表现力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才在综合多种乐器的机械原理和发音方式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具有更好声音效果的新型键盘乐器——也就是现代钢琴。[1]钢琴发明之后,又有众多的乐器制造者们致力于对它在音域、音板、弦桥、机械和踏板等诸多方面进行拓展与改进,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了以宽广的音域、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以及美妙动听而又富于变化的声音而著称的“乐器之王”。这些能工巧匠们进行工艺革新和功能开发的目标,无不是指向乐器的声音效果,而这就恰恰旁证了声音质量在钢琴这个艺术门类中应该占有的举足轻重且无可比拟的地位。

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茨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中没有看得见的形象,它也不是用文字和概念来表达的。既然声音即音乐,那么每一个演奏者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声音的训练,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也在于此。”[2]大师的论断一语中的地说明:要想很好地表现钢琴艺术的魅力,对声音的质量就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和系统地训练,并将它贯彻于整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之中。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作品所要求的声音,通过练习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弹出符合作品要求、表现力强、优美动听且变化丰富的声音,就成为了实现高水平钢琴演奏的前提和基础。换言之,要想具有专业化、高规格的钢琴演奏水平,首要工作就是努力提高演奏的声音质量。

二、奏法在声音质量构成因素中具有的决定性、基础性和关键性

怎样才是优质的声音呢?这或许会是一个答案丰富且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不同作品对声音效果有着多样化的要求,但总体来说在评判声音质量的标准上还是有着一些共通之处的。总结概括起来,如下一些原则应该是必要的:首先,声音要符合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特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乐思”和“乐意”,这应该是演奏中声音设计、塑造和处理的根本原则;再者,就是要符合普遍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取向和要求,其中,诸如“具有清晰的质感和穿透力、富有共鸣、音色多样化、力度层次丰富、力度变化线条清晰、强而不刺耳、弱而不虚飘”等等,也应是对声音质量不可或缺的要求。必须强调的是,高质量的声音绝对不是都一样的,特别是不同的作品对于声音的质量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声音,孤立地讲,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它必须同作品的内容和作品风格联系来决定。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来讨论声音的绝对标准就显得很荒谬了。”[3]

总体来说,诸如声音的长短、大小、质感和色彩以及多个声音组合后的合成效果等,都是构成钢琴演奏声音质量的要素,而艺术欣赏中,又必然会将声音质量放到特定的“作品音乐语境”和“观众欣赏环境”中来评判,这就使得声音质量的构成要素变得更为复杂和丰富。但笔者认为:声音质量的多项构成要素中,具有决定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要素是奏法。

奏法,专业学术研究中又称为“运音法”(articulation),是指弹奏发音时手指触键和手臂运力的基本动作方式,是界定和表现作品的音乐性格、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作品演奏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任何时代、任何风格和流派的作品演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曾在论著中谈到:“钢琴音乐的弹奏法,细分起来可以很多很多,甚至无法记数。但,最基本的却可以归为三种……这三种基本弹奏法是:非连奏,即‘颗粒性’弹奏法;连奏,即歌唱性弹奏法;断奏,即跳音弹奏法。……不同的弹奏方法,演奏出不同的声音效果,去表达不同性质的音乐意境和情绪。”[4]钢琴作品中,奏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准确的奏法,就会使音乐丧失掉它的特性,而准确的奏法运用,则可以更清楚地展现出作品的风格特征,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从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层面看,奏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演奏所能刻画出的音乐性格、形象、风格、语气和情绪等,可以说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和演绎效果做出的方向性的定位。让我们以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参见图1)为例对此做一些简要分析:

图1 W.A.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谱例

莫扎特的作品充满童贞、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歌唱性强,含着眼泪都在微笑,需要弹出明亮、晶莹剔透而又富于变化和对比的声音。作品前4小节就包含了连奏、非连奏、断奏等多种奏法,第5、6小节是连续的断奏句,紧接着旋律以连奏为主进行发展,间插断、连对比,奏法要求复杂而严格。综观全曲,作者以大量的强、弱和断、连对比塑造出了一种轻快、多变的音乐性格。因此,演奏这首奏鸣曲,就应该对奏法特别地小心,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和演绎出各种奏法的特色及其相互之间的对比差别,就无法表现好莫扎特作品情感丰富、音乐性格灵活多变的艺术特点,也无法展现出古典主义作品讲究对比性这一重要的时代风格特征。例如作品的第9、10小节处,作者是用的歌唱性连奏乐句对第5、6小节带有活跃性、舞蹈性的旋律进行变奏模仿,使之相映成趣(详见谱例中方框标记的乐句),如果错将“legato”连奏弹成了断奏(staccato),就会使这两个小节失去既有的对比效果,变成机械地复述,显得冗长啰嗦,演奏效果自然也就不佳。由此可见,奏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准确表达作品的艺术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奏法理应被视为决定作品演奏品质的关键要素。

在对钢琴演奏的声音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会聚焦于三个问题,除了是否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思之外,音色是否漂亮和力度层次的表现是否充分,也是必然会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钢琴的基本发音原理是:由手指弹下琴键,使与琴键相连的琴内机械装置以杠杆原理做连锁力量传导,从而使弹性的琴槌击打到琴弦上,引起音源琴弦振动及共鸣板、共鸣箱等多种琴内共鸣体的共震而发出声音;钢琴的发音只有一个点,从单个音看是一个从最大值逐渐衰减的过程,发音后声音质量具有不可改变性,也就是说没有弥补的余地。演奏实践中,发音的第一环节是手指的触键,正确的奏法运用,可以使音符弹出的音量、停留的时值、应有的力度及音响效果恰到好处,也可以使演奏出的声音色彩丰富而又富于变化,从而赋予声音更鲜明的特色和更生动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推断:音色和力度的表现是声音质量判断的重要依据,而音色和力度又必然需要依靠手的正确用力和触键来实现,正确的奏法则恰恰是实现正确用力和触键的基础,因此,奏法就是影响和决定钢琴演奏中声音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简言之,奏法决定触键方法和用力方式,也就决定了演奏所发出的声音具有的基本质量。

可以这样说,任何钢琴作品中的任何一个音都必然会涉及到奏法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有很多的演奏者,特别是专业院校中的部分钢琴专业学生,却对奏法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掌握,甚至在专业认知水平上存在较大缺失,从而无法令人满意地表现和诠释出作品的全部音乐内涵和应有艺术效果。为什么这些专业学子们会在这个基础性问题上犯错呢?笔者通过观察和问询学生窥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由于奏法是学琴者从初学伊始就涉及的问题,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学到高级阶段了,对这类基础性问题即使不刻意注意也肯定能作得好了;而且,相较于复杂的手指技巧、高难的技术片段和长大的曲目篇幅等问题,奏法就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殊不知,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像射击中持枪者的手哪怕一丝一毫的晃动都会导致最后命中的位置脱离目标很远一样,演奏者触键或用力方法上稍微地不准确,都会使自己所发出的声音与作品要求的效果存在着“天壤之别。”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某学生来请笔者对其演奏的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进行指导,该生自我感觉练得不错,背谱熟练,手指够快够匀,旋律线条清楚,音乐表情和力度层次变化也都做了,好像应该得到表扬了。但笔者听到的却是显得较为生硬、粗糙的音色,缺乏歌唱性感觉的旋律线条。究其原因,就是该同学完全没有注意到旋律部分贯穿始终的连奏线,特别是在用八度演奏旋律时(参见图2的谱例),全部从高于键面一、两寸(甚至更高)的位置打击下键,其声音质量可想而知。从艺术效果上来讲,仅旋律弹得生硬、缺乏连贯性和歌唱性这一点,就足以给这位同学的演奏带来负面性的评价,也就让其在课前付出的多番努力白白付诸了东流,这个例子正是轻视和忽略奏法会给演奏者带来巨大危害的最好佐证。可见,对奏法问题的疏忽会使自己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练就的曲目在艺术处理上存在基础性、方向性的错误,不仅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规格、水准和整体效果,而且这种方向性错误的另一大特点还在于不易为演奏者所自我觉察。所以,笔者历来用这样一句古训来告诫学生重视奏法问题,那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

图2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谱例

三、钢琴演奏中的三类基本奏法及其演奏要领

虽然无法在了了数言之内对钢琴的各种奏法阐述得特别详尽清楚,但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在此就三类基本奏法的概念作一些简要总结和归纳。因为无论对于何种程度的演奏者而言,这三类基本奏法都是专业学习中首先需要明确和牢记的。

(一) legato 连奏

谱面标记方式:以音符符头上的连奏线为标记,或以文字标记为legato(参见图3的谱例)

图3 谱例(legato连奏的两种谱面标记方式)

总体声音特征和通常表现的音乐性格:讲究声音的连贯度,要求音与音之间具有走向性和关联性,需要做出音符之间无缝隙地连接,强调声音的连贯性、抒情性和歌唱性;常用于要求声线连贯的乐句,在表现较为温婉、柔和、舒缓的音乐性格和情绪时使用较多。

演奏动作要领:下键动作较慢,下键时不能过硬的打击琴键,应注意手指贴键运行,指尖触键面积较大;手指在琴键上的停留时间较长,已发音需停留至后一音下键方能离键;讲究各音之间的重量传递(即以前一音为支点,把力量重心平缓移动到下一个音),要求多用手臂的推送力,触键时的送力动作不能太快、但输送力量要透。笔者曾就连奏的动作方式给学生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想像自己的手是在拉琴,只是将弦乐演奏家两个手的动作融合到自己的一个手上,手腕和手臂借鉴弦乐运弓的那种平顺、缓和的运动方式,手指尖则是提琴家揉弦(vibrato)的感觉(是指手指送力到底而非手指在琴键上摇晃)。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比喻的确能够使学生尽快地准确找到连奏的运力和触键方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需要特别指出,歌唱性连奏是演奏技术中非常重要但却又不易做好的技术要点。专业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虽然演奏者已经比较注意到了触键和发力动作的平缓,但其弹奏出的乐句依然无法达到连贯、歌唱、动人的效果,这种现象在歌唱性乐句的演奏中较为容易出现。其解决方案是:演奏中除了要正确地使用手的动作之外,还需要演奏者在内心感受到并设计出乐句的内在走向,也就是通过内心歌唱找到音与音之间的走向性关系,用这种内在走向使各音之间产生更紧密的关联,形成听觉上的线条起伏感,并在此基础之上辅以适当的呼吸和必要、合理的踏板,才能够弹出优美、动听、连贯感和歌唱性俱佳的连奏。

(二)non legato非连奏

谱面标记方式:谱面标记为无连奏线和其他奏法符号的音符,或以文字标记为non legato(参见图4的谱例)。

图4 谱例(non legato非连奏的两种谱面标记方式)

总体声音特征和通常表现的音乐性格:讲究声音的颗粒和质感,音头清楚,音色明亮,强调声音的独立性、均匀性和颗粒性;常用于快速跑动的乐句,表现较为活跃、轻巧、积极的音乐性格和情绪。

演奏动作要领:下键动作较快,手指的触键动作较连奏更为主动,发力动作更为积极;指尖触键面积较小;手指发音后需停留在琴键上直至后一音下键方能离键。

非连奏是弹奏中比较容易与其他奏法方式混淆的一种,因为,它既需要手指有一定的保持而可能与连奏有所雷同,又讲究声音的亮度和独立性而与断奏有所交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一下非连奏的概念和特征:非连奏与连奏都需要等到后一音下键后方能离键,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音的基本质感和色彩上具有明显差异,非连奏特别强调每一个音的独立性而不能让声音之间产生更多的走向性关系,而且非连奏的演奏发力较之于连奏也更为积极和主动。非连奏与断奏之间的区别,则与运动竞技中“竞走”与“跑步”的规则差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两种运动项目都以快速为目标一样,非连奏与断奏都要求声音具有独立性和颗粒性,而其差别就在于手指留键的时间不同,就像“确保没有出现‘腾空’的现象,是竞走与跑步的主要分别”[5]一样,从动作形态上来说,非连奏类似于运动中的竞走,竞走项目的核心规则强调:“竞走运动员必须始终保持至少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5]钢琴演奏中,即使再快的非连奏跑动,已发音的手指也必须在后一音下键后方能离开,从声学角度上来说,理论上非连奏的各音之间是不能出现物理性间断和空白的。

(三)staccato 断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音)

谱面标记方式:以位于音符符头处的小圆点或倒锥形符号为标记,或者以文字标记为staccato(参见图5的谱例)

总体声音特征和通常表现的音乐性格:讲究声音具有蹦跳感和弹性,强调声音的跳跃性和间断性,要求声音短促、音与音之间完全断开,特别强调各音之间具有间隔;常用于表现活泼、活跃的音乐性格和情绪,具有一定的舞蹈性特征。

演奏动作要领:指尖触键面积较小,要求手指在发音后迅速反弹起来离键。但演奏者要根据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具体符号来确定离键的时间,例如演奏J.S巴赫的键盘作品,其时代风格特征就决定了跳音不宜弹得过份短促,手指离键不能太快。

图5 谱例(staccato断奏的两种谱面标记方式)

演奏中,根据不同的力度和音型,跳音又可分为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等类型。手指跳音——常用于不太强的单音断奏,手指动作类似于弦乐演奏的拨弦(pizzicato),手指在触键的一瞬间做一个内抓动作,弹响后迅速离键。手腕跳音——演奏速度快或力度不太强的八度时使用较多,音与音的间隔中手指架子保持硬度,手腕放松做上下发力动作弹出弹跳效果。手臂跳音——多用于演奏力度要求较大的八度或和弦,手指架子支撑与腕跳音相同,但发力部位(手臂)和动作幅度更大。根据作品的不同音色、性格和力度要求又可分为小臂跳音和大臂跳音两类。

除常规的断奏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特殊奏法——断连奏Portato(又称半连跳)也可以归类于断奏的范畴(参见图6的谱例中方框标记处)。断连奏通常标记为带有连线的跳音。声音效果上介于断与连之间,其核心要义就是讲究一种关联性与间隔性并重的效果,发音既要有跳音的质感,音与音之间又要有连音的走向性和线条感,这种奏法往往用于表现旋律的特殊语气,在柴科夫斯基的套曲《四季》的《六月-船歌》中也可见到。断连奏弹奏时,一般手指滞留键面时间比普通跳音更长,不应过快离键,手指在快要做下一个音的动作之前离键,大约演奏音符原有时值的四分之三;在声音之间有间隔的前提下弹出句内音之间的走向感觉,就基本可以达到这种特殊奏法所需要的效果了。

图6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 第一乐章谱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奏法,是钢琴学习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具基础性、关键性的学术内容,亦是非常重要的读谱和演奏要素。要准确、系统、全面地掌握作品的诸多奏法,需要遵循的总原则是:“准”、“精”、“细”。其具体的学习研究原则和方法是:严格遵循作品的音乐表现和风格特征等要求,从学习作品的初始阶段起,就在读谱、触键等细节上下足功夫,以准确表达音乐为目标,逐音逐句地锤炼;训练中要仔细聆听发音效果,进行听觉判断和甄别;之后,再进行反复地推敲和改进;如是长此下去,必然就应该能够确立和练就准确、精细、优质的触键方式和用力方法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悉心学习和研究,我们方能去探骊得珠,最终才能够牢牢把握住不同作品的各种奏法要求,为全面、准确、艺术性地诠释好作品奠定良好的声音质量基础。

参考文献:

[1]Wikipedia. Bartolomeo Cristofori[EB/OL].(2002-04-07)[2013-11-09].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tolomeo_Cristofori.

[2][苏]涅高茨.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63.

[3]应诗真.钢琴教学基础训练的几个问题(下)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2): 41-45.

[4]“但昭义系列丛书”编委会.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00.

[5]百度百科.竞走词条[EB/OL].(2013-08-19)[2013-11-0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cmLFkMmv3Tyok7oMerlZ0iMy36YKsOl_Y4Yr19p8Ez2ANMED3mJzTesqEcPRs4z.

猜你喜欢
跳音触键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钢琴作品《春舞》跳音演奏分析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跳音”技术
跳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合理的跳音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及表现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