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研究旨趣探析

2014-03-22 06:28曲涛
关键词:共词清华大学聚类

曲涛

(海南大学 教务处,海南 海口 570228;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研究旨趣探析

曲涛

(海南大学 教务处,海南 海口 570228;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以CiteSpaceⅢ软件为分析工具,绘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年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词图谱,获取被引频次、中心度、突显度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本期刊以“高等教育”“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和“人才培养”为研究热点,形成“高等教育”“大学(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三个核心关键词聚类,分别体现学科定位、本体整合、鲜明特色。刊物文献检索结果分析对此予以印证。

CiteSpace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研究旨趣;关键词;图谱分析

随着理论推陈出新、改革持续深化,教育研究主旨在继承与发展、嬗变与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升华,涌现了一批真知灼见的教育类学术论著,其中不少优秀论文成为高水平学术刊物采编的重要文献来源。深度剖析核心学术刊物文献的主要研究领域与重点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探寻学科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采用CiteSpaceⅢ软件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年)刊载文献进行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分析,以期管中窥豹,揭示十余年来本刊物的研究旨趣。

一、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Ⅲ(版本:3.7.R8)。该软件通过数据建模,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文献共被引网络,包括聚类视图(clusterviews),即由“力导引布局”(force-directed layout)的节点连接网络,能够直观体现有关要素的权重、中心度以及彼此的关联度,并通过共词聚类分析与共被引分析进行图谱解读[1]。共词聚类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法范畴,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予以直观表达[2]。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表述,如果两篇文章共享两个以上关键词,则可以认为彼此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关度较高。通过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可以探测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下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年期间刊载的学术论文题录信息,共计1573篇论文(会议综述、会议发言、访谈类文章除外),包括3671个关键词,1611位作者和768个来源单位。为了提高分析信度与效度,对上述关键词进行标准化清理,并使用刘盛博先生开发的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进行格式转化,然后导入分析软件。

二、阈值设置与图谱获取

运行软件,获得255个节点和550条连接线,形成如图所示的关键词共词图谱。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引文树年轮从中心向外面的不同色彩,依次表示由远及近的相关引用年份;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时间区间,厚度与该区间引用频次成正比;连接线的颜色代表第一次共被引时间分区,粗细反映共词频次的多少。利用聚类视图界面“Export”下的“Network SummaryTable”选项,导出包括被引频次、中心度、突显

度等相关数据统计表。中心度体现关键词节点在不同聚类之间或者界面上的地位和枢纽作用,突显度则反映研究热点迁移方向的重要指标,表示该关键词在相应年份的出现次数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激变。据统计,被引频次8次(含)以上的关键词共有63个,25次(含)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0个,被引频次、中心度和突显度分别前10位的关键词见表,上述关键词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研究主题、热点与前沿。

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012)文献关键词共词聚类图谱

表 被引频次、中心度和突显度前10位的关键词

三、聚类分析与研究热点

如图所示,“高等教育”“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和“人才培养”是图谱中最显著的六大节点。并且,根据表所示被引频次与中心度排序结果,上述关键词均分别位居前六位。因此确定:高等教育学科是本刊物的核心研究领域。经聚类分析与二次文献检索,可以进一步归纳为“高等教育”“大学(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三组关键词聚类。其中“高等教育”聚类属于上位层面,体现了刊物的学科特征,界定了刊物文献的基本研究领域;“大学(高校)”聚类属于中位层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主体与重要载体,说明了刊物的研究倾向;“世界一流大学”聚类则属于下位层面,深刻揭示了刊物的鲜明特色,成为与我国其他教育类刊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上述三聚类彼此关联,相互印证,逐步聚焦,呈现宏观——中观——微观的依次递进关系,从而构成解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文献研究旨趣的逻辑进路。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聚类:学科定位

该聚类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辅之以共词、聚类关键词。其中,“高等教育”具有28个共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市场化”“新自由主义”,“高校教育发展”“大学管理”,“教育政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组织”“行政”“权力”“批判性思维”,“日本”等。此外,还聚集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公平”,“大学理念”“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创新能力”,“美国”等关键词。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潮延续至今,象牙塔的静谧逐渐让位于世俗化的喧嚣。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全球化与大众化的双重洗礼,国家和区域社会赋予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乃至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等多元化功能,高等教育生态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不断探索与追寻新的平衡点和发展增长点。新公共管理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想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理论,市场逻辑已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思维[3],有文献从经费筹措视角对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行考察,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既弥补了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极大地增强了高等院校的活力和独立性[4]。高等教育全球化研究方面,有文献介绍了高等教育同质化、高等教育异质化、“组织的同质异晶”和“全球国家地方机构”等全球化新理论研究视角[5]。

在我国高等教育“三化”趋势背景下,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模式创新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课题。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提升高教育人质量的必由之路,而实现教育公平与创新能力培养自然成为高教育人的重要目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热点。例如,教育改革方面,有文献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理念引导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6],以及21世纪初香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要改革举措和政策变革[7];教育公平方面,有文献对区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8];通识教育方面,有文献从教育哲学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等视角探究通专结合的合理性[9]。总之,“高等教

育—人才培养”聚类明确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之高教研究基本定位,同时结合其他教育层次研究,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教育学科研究体系。

(二)“大学(高校)”聚类:本体整合

该聚类以“大学(高校)”为核心,辅之以共词、聚类关键词。其中,“大学(高校)”具有22个共词,主要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组织文化”“政府”“企业”,“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计划”“课程”,“大学生”“就业”等。同时,还聚集了“高校教师”“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德育”等关键词。

大学(高校)是高等教育的本体性元素,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与英国的牛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中心,成为近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发源地。因此,大学(高校)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高校)与其说是教学机构,不如说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回顾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通过行政级别设置将高等院校(校长)人为划分成三六九等,办学自主权与学术自治权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制,导致千校一面,模式僵化,官僚暮气,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术自由方面,有文献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学术自由的演进与嬗变,认为学术自由渊源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成为大学的自觉要求[10]。大学自治方面,有文献从大学(高校)与政府关系视角,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发展的实践模式、理论基础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11]。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刊载了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的会议主题报告——《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该报告强调自主创新型大学奠定了重建内部共治特性、外部自治权的新型基础[12]。克拉克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较早受到关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国学者,《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等论著是我国学者引用频次极高的文献,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大学(高校)的内在品格,而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则是大学(高校)内在品格养成的主体与载体,办学、教学、就业贯穿于大学(高校)运作的全过程。对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文献同样给于充分关注。例如,办学特色方面,有文献对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创建基本思路[13];校园文化方面,有文献从文化培育视角,主张通过大学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本土化和特色化实现“和而不同”的大学文化[14];大学生方面,有文献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高校贫困生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15]。总之,“大学(高校)”聚类以高等教育实施主体为研究对象,关注高校教师、大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等领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体性研究。

(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聚类:特色鲜明

该聚类以“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辅之以共词、聚类关键词。其中,“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关键词引用频次均超过70次,突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高端研究特色。具体来说,“世界一流大学”具有18个共词,主要包括:“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美国联邦政府”,“工程教育”“学科”“研究生”,“办学理念”“教育资源”“学术权力”等。并且,还聚集了“战略”“基础研究”“教育研究”“以人为本”“人力资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校长”“大学管理”“改革”等关键词。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泽民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即“985工程”由此而来。清华大学是首批五所“985”高校之一,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是国家和社会寄予的厚望,也是清华大学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聚焦于此,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理念,梳理域外一流大学建设经验,分析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并着重研究清华大学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无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甚至是互为一体的,是本聚类的研究核心。并且,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一流高校的富集地,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方面颇具经验,因此“美国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美国联邦政府”等成为本刊物的研究热点。

清华大学曾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虽然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但是卓越的工程教育历来是清华大学的亮点与特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对此给于极大关注,有文献以国家现代化和教育发展的关系为视角,将工程教育发展置于国家、知识、市场、社会四个基本要素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其发展变迁[16]。另一方面,清华大学虽然是学科研究型高校,但是学校始终将本科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列为基础性工作,这也是本刊物的关注焦点,量化实证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院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在分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年度调查报告,与美国同类院校本科生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建议。总之,“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聚类突显了本刊物追求卓越的办刊旨趣,完全符合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将继续成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特色研究领域。

四、结论与展望

CiteSpaceⅢ的文献关键词共词图谱分析结果充分说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始终以“高等教育”“大学(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为研究旨趣,通过开设“教育思想与理论”“国际与比较教育”“工程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历史与文化”“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评估与测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等栏目,特别是,根据当前研究热点与需要,适时设置诸如“研究型大学专题”“大学校长专题”“实践教育教学专题”“就业专题”等,针对当前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研究,把握趋势,切中要害,特色鲜明。“全球化”“教育分流”“专业认证”“协同创新”“区域差异”“大学章程”“行政化”“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已经成为本刊物的研究前沿领域。毋庸讳言,本刊物国际化略显不足,2000-2012年期间第一作者单位为国外机构的论文有16篇,仅占总篇数的1%,且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因此建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继续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核心学术刊物引领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刊载文献的国际化程度,更加关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以期形成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可以说,CiteSpaceⅢ软件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我们可以在相近学科领域中遴选若干CSSCI、中文核心期刊,在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不同刊物的研究方向与办刊特色,特别是有助于我国教育类刊物彼此借鉴交流,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与影响力。

[1]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6,57 (3):359-377.

[2]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7):118-120.

[3]姜添辉.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治理模式之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39-46.

[4]易红郡,缪学超.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向:经费筹措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89-97.

[5]谷小燕.探析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几种理论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85-91.

[6]袁本涛.教育新生:面向未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28-36;高益民.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45-52.

[7]岳经纶,李晓康.延续与变迁:21世纪初的香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8-16.

[8]张建新.高等教育公平的历史轨迹——云南大学近五十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79-84.

[9]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81-87.

[10]和震.西方学术自由:走向自觉的历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3-29.

[11]马永斌,王孙禺.浅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26-33.

[12][美]伯顿·克拉克,王晓阳,孙海涛.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1-8.

[13]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75-83.

[14]胡弼成,徐跃,蒋婷轶.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29-36.

[15]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68-174;许秀琴,刘川.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94-98;金蕾莅,樊富珉,王志诚.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102-108;向春,雷家.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116-124.

[16]王孙禺,刘继青.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史研究的理论进路与解释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13-18.

【责任编辑 王凤娥】

G640

A

1674-5450(2014)05-0129-04

2014-06-20

曲涛,男,山东淄博人,海南大学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共词清华大学聚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的视角
基于突变检测与共词分析的深阅读新兴趋势分析
基于Matlab的共词矩阵构造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共词知识图谱技术的国内VLC可视化研究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