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红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4-03-22 10:59姜威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阜南县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姜威

摘 要:该文分析了阜南县红薯生产现状,指出了红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宣传引导、政策扶持、良种引进繁育、关键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加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红薯生产的建议。

关键词:阜南县;红薯;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34-02

红薯,又名甘薯、红芋,因其抗逆性强,对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要求不严,在全国各地旱作区广泛种植,曾经与小麦、玉米、水稻并称为四大作物。近3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薯的功能和用途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主副产品在食品、工业、医药等多个领域用途广泛。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开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红薯生产很有必要。

1 阜南县红薯生产现状

1.1 功能用途发生根本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农业生产极度落后,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红薯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在农村盛传的顺口溜印证了当时红薯的重要功能和用途。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红薯的功能和用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生活主食和养殖饲料为主逐渐演变为目前以加工副食、鲜食和强调其保健功能为主。

1.2 面积迅速递减并趋稳 20世纪70年代,由于红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阜南县红薯种植面积在3万~3.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阜南县红薯面积逐年递减,到20世纪80年代末种植面积为2万hm2左右,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1/3以上。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阜南县红薯种植面积逐年锐减,2000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1万hm2,2005年减少到0.68万hm2,2007年减少到0.36万hm2,近几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0.3万hm2左右。

1.3 种植主体趋于集中 20世纪90年代前,农户基本是家家种植红薯,在全县广泛分布。进入21世纪后,红薯种植户逐步以种植大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尤其在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形成了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态势。如阜南县鹿城镇杨庄村粉丝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建立了淀粉型红薯种植基地200hm2,年加工粉丝近30t;阜南县绿园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红薯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和产品加工开展于一体,带动1 000多户农户种植鲜食红薯,统一加工、包装、销售。

1.4 单产不断提高 由于品种的更新、栽培技术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阜南县红薯单产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全县红薯单产(折粮)徘徊在1 800kg/hm2左右,20世纪80年代增加到2 300kg/hm2左右,较20世纪70年代提高27.8%。20世纪90年代末全县红薯单产达到4 800~5 000kg/hm2,较20世纪80年代翻了1番。

1.5 品种趋于多元 有专用于加工红薯粉丝、粉皮、粉条的徐薯18、徐薯22、商薯19等高淀粉型品种;专用于烤薯的北京553、苏薯8号、西农431、徐薯55-2等烤食型品种;专用于鲜食的冀薯6-8、心香、豫薯10、徐55-1、36-1等品种;保健型特色品种有徐紫2号、川山紫、日本黄金薯、美国特短蔓黑薯、怪紫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主导品种 目前,阜南县红薯生产中种植品种有20多个,有的品种是种植了10多年的老品种,如徐薯18、胜利百号等。这些品种由于栽培太久,种性退化严重,产量低,抗性差,影响了种植效益。而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脱毒品种多数为农户自发引进,零星种植,推广应用速度缓慢。

2.2 栽培管理水平不高 多年来,阜南县红薯生产水平虽然不断进步,有少数田块鲜薯产量达75t/hm2以上的高产典型,但总体栽培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如在红薯生长过程中,为抑制不定根生长和秧蔓徒长,群众都有翻蔓的习惯,但由于翻蔓破坏了叶片的空间分布,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弊多利少,一般减产10%~15%。此外,小垄种植、施肥不合理、栽插密度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红薯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缺乏政策、财力支持 由于红薯的功能和用途发生的较大变化,退出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下转42页)(上接34页)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红薯生产、加工业的基础地位和潜在优势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政策、科技、财力等方面缺乏支持、支撑,影响了农民种植红薯的效益和积极性,影响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工利用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阜南县红薯加工利用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加工产品均是传统的粉丝、粉皮或淀粉,产品绝大部分为本地销售,外销量较少。即使有一定加工规模的专业合作社,仍是家庭式作坊,环境卫生条件差,产品档次低,难以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尤其在水果薯、菜用薯、药用薯、果脯薯、饮料薯、特色薯等休闲、保健食品开发方面仍是空白。

3 发展红薯生产的对策建议

3.1 重新认识,积极宣传 目前,红薯生产是弱质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农户自发种植状态。在传统认识中,红薯是一般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重要的医药、食品、化工等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的功能不为大多数人熟知。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多年的研究,评选出13种最佳蔬菜,红薯名列第一;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20种抗癌蔬菜中也将红薯列在榜首。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展红薯生产的意义,使公众了解红薯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经济价值及开发前景,提高广大群众和农技人员的思想认识,把发展红薯生产和加工利用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稳定并扩大种植面积。

3.2 加强政策扶持,推进产业化发展 要把红薯作为一种特殊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以重视,站在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因地制宜制定红薯生产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红薯生产专业合作组织,集约种植,规模发展,培育红薯生产基地。推行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红薯生产产业化的发展。endprint

3.3 加快良种引进,抓好良种繁育 从提高红薯品质和产量入手,针对红薯生产、加工用途和市场需求,加大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力度,筛选一批适合本地生产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同时,采取技术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健全红薯新品种繁育推广体系,减少新品种引进成本,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搞好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种的增产潜力。

3.4 推广关键技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根据红薯生长发育特点,开展红薯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优化施肥配方,建立红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配合使用,实现科学施肥。二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能够提高地温,增加积温,调节土壤墒情,保持垄土疏松,抑制杂草生长,是提高红薯单产的成功经验。有关试验结果表明,春薯应用地覆盖栽培技术增产率高达26%,在夏薯上应用也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三是推广深耕深松、深沟高垄技术。近年来,由于旋耕机械的普遍使用,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对红薯高产栽培极为不利。因此,要利用深松机深松土40~50cm,破除犁底层,不打乱耕层结构,增厚活土层,增强透气和透水、蓄水保墒性能,以利于红薯生长和块根膨大。同时,由于红薯生产期间(尤其夏薯)的6~8月份降雨集中,常年该期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极易造成田间积水,致使红薯出现渍涝危害。深沟高垄(30~35cm)具有淹不过顶、旱不到心的作用,有效减轻旱涝为害。四是推广提蔓、化控技术。在秧蔓封垄后,每15~20d提蔓1次。7月上半旬至8月下旬,可根据薯苗旺长程度,叶面喷施200~300mg/kg多效唑1~2次防止徒长。同时,可喷施膨大素1~2次,促进薯块膨大。

3.5 搞好加工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对红薯营养及保健价值的进一步认识,红薯及其加工产品销路看好,因此,要积极搞好红薯的加工利用。一是拓展思路,探索红薯新的加工方法,多层次加工,开发薯饮料、薯脯、薯蜜饯和炸薯片、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红薯产业链条;二是抓住有利时机,扶持和发展红薯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创名牌产品,不断拓展市场;三是认真总结各地的红薯加工利用经验,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红薯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建立销售网络,把生产与市场结合起来,促进红薯产业持续发展。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阜南县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为村民办实事儿,最有成就感”——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阜南县盛郢村第一书记喻珩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祁连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