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2014-03-22 03:28齐莹李光涵
中国名城 2014年3期
关键词:更新

齐莹 李光涵

摘 要: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平遥的建筑遗产当中,比重最大但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传统民居院落近年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当代生活需求、缺乏恰当的修缮机制、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而在探讨此类型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上,除了如何正确及合理保留其传统格局、材料和历史肌理以外,如何提升历史建筑的使用效能、进行合理的更新再利用、人性化地考量住户和使用者的需求,是更为根本和复杂的课题。从GHF基金会参与的若干案例出发,尝试通过对平遥民居院落的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探求民居建筑环境的更新和文化景观的延续。

关键词:平遥;民居院落;GHF;非文物保护单位;更新

Abstract:Pingyao Ancient City was award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in 1997 for its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an intact, classic Han Chinese city. Amidst Pingyaos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are the largest in quantity yet few courtyard houses are being listed as a protect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Over the years, these houses are showing signs of wear and deterioration, unable to satisfy modern living needs, and lacking appropriat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system and conservation methods. In addition to the appropriate pre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ayout,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historic fabrics, the more fundamental and complex issues lay in improving these historic buildings functions and efficiency, introducing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practic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and other relevant users.

Key words:Pingyao;courtyard;GHF;non-cultural relic historical buildings; rehabili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70-(3)

1 保护背景与现状问题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拥有完好的历史街巷坊里及优秀的文物建筑,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2.25km2的范围内,拥有3 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448处。多年来,古城的保护对象是列入名录的庙宇、官府、票号,它们是政府投入及展示的重点。与此同时,比重最大但又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传统民居院落仍缺少政策、技术乃至观念上的重视,逐渐出现无法满足当代生活需求、缺乏恰当的修缮机制、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等问题。

1.1 基础设施匮乏

古城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游客活动较少的传统民居区域,照明、供电、供气、供热、消防、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不敷居民日常使用,相较于新区居民,古城内的生活品质严重滞后,由此也导致原住民流失、文化生态衰微。

1.2 保护机制欠缺

与文保单位相比,传统民居院落虽然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被列入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论资金投入还是保护机制均相对欠缺,呈现出“无人管”和不知“如何管”的状态。在缺少指导的情况下,社区自主权也未得到充分的彰显。

1.3 保护理念落后

对众多非文物民居的保护意识薄弱,仍存在以危旧房眼光看待民居的情况,拆真建假。保护理念上缺乏对历史原真性、空间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等多方面的尊重。

1.4 技术方法粗放

虽然当地队伍有着丰富成熟的传统建筑建造经验,但在民居的修缮特别是更新上,技术和管理水平均有局限,科学性与技术性较低,做法粗放,材料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修缮效果并提供可持续的修缮经验。古城非文物民居内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又改善乏力,居民陷入生活受旅游者参观干扰,却无从参与旅游服务以营利的双重困境,对现有环境抱有复杂的情绪。

2 GHF的平遥民居案例实践

自2006年以来,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GHF)针对这部分传统民居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其中既包括规范性质的修缮导则制定,保护性控制规划的推动,也包括了范家街历史街区保护、米家巷和巩家客栈等单体示范院落的修缮和生态化改造整饬等。

基金会的项目方针以支持配合当地政府工作为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密切合作,意图在规范、设计、技术和利用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平遥古城保护。在基金会为期五年的支持参与中,促进了一些在当地较为创新的民居保护理念和探索。endprint

2.1 文化针灸——米家巷12号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

米家巷12号是GHF在平遥的第一个实施项目。项目位于平遥古城主干道南大街东隅,原为一处社区幼儿园,两进院落中存留部分历史建筑,经多年使用,风貌、结构及空间情况均较破败,幼儿园迁出后,成为一块空置而缺乏活力的院落,这也是当地社区常见的问题。随着原有功能的丧失,遗留院落(特别是公产产权院落)在紧闭大门后日趋衰败,北方古城的合院格局导致社区缺少开放空间也是因素之一。GHF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选取此处作为办公室、宣传传统工艺和文化保护的展览中心以及公众活动中心,以资金、技术激活人文活动。

米家巷12号的建设在多个方面展示了GHF在技术推广及社区建设方面的决心。在修复中,不再简单地复原传统风貌,还结合当地的气候和院落空间优势,进行了太阳能及地源热泵等新能源应用的尝试;在活动组织中,重点关注当地手工艺的复兴以及文化历史的宣讲,季节性进行的“陶坛”文化讲座及手工艺表演,为当地的木雕、木版年画、黄酒制作及口述史提供了舞台。这个项目巧妙地提升了这处原本建筑艺术感并不优越的历史院落的价值,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公共活动的植入,刺激了米家巷区域的整体活力,并为后续的文化交流及学术调研提供了一处便利的场所①。

2.2 单元实践——米家巷27号内部更新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平遥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古城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由传统民居自发改建而成的宾馆,仅经过简陋的、毫无技术标准的修缮维护便投入使用,这些旧宅翻新而成的宾馆,普遍存在建筑遗留问题,如基础设施不足、隐蔽工程处置不佳等,造成这一行业产品整体品质偏低,更为严重的隐患就是不适当的改动导致了历史建筑遭受破坏。米家巷27号便是一个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尝试案例。

米家巷27号是一个格局完好规整的矩形院落,入口居正南,环绕有五间传统结构的房间。院落总体占地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平方米,建筑结构品质较好。原房主曾进行过将此处旅馆化的尝试,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而未能持续,在目睹了GHF的对米家巷12号的修复成果后,联合当地规划局邀请GHF对此进行更新和提升。在保持结构和布局不变的前提下,GHF项目办公室对米家巷27号的建筑室内进行了功能格局、家具设施及院落环境上的再设计。

2.2.1 基于非营利前提的运营组织

米家巷27号定位为平遥现有第一家非营利性客栈,服务人群为专业人士及相关院校,所获利润将归于GHF项目办公室并作为当地院落维护基金之用。此处院落以住宿为主,并可使用12号的设置作为配套,从而共同形成包含商务、会务、展览及住宿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2.2.2 隐蔽工程中的新能源新技术

项目要求保留原有外观和结构,并尽可能重塑内部空间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更新中选用了对外观侵扰最小并具有更低能耗效果的空气源空调,大型设备隐藏在有遮蔽的屋顶上,风机设备则安置在吊顶隔热层内。潮湿是当地建筑室内的另一常见问题,为改善室内居住条件,工程中更新完善了上下水管道,对潮气最严重的区域进行了地面换土、墙面部分铲除重修并衬石膏板等做法,强化其防潮能力。

上述是在前一个案例的基础上,从室内养护和使用的角度进行了更全面的尝试,以最少结构影响完成了对室内设备的完善。

2.2.3 当地生活元素的提炼和“去布景化”

当地居改建而成的宾馆另一问题就是装饰泛滥,大量的传统元素堆叠出富丽的场景,过度的展示模糊了艺术的真伪,也伤害了文物的审美价值。对此项目的内部更新,强调对现实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传统空间中构筑舒适的生活体验。

2.3 院落群组调研与业态更新的实践——范家街

除了公产及商业用途的院落,私人住宅在平遥古城中所占比重最多,大多数的住户除此历史院落外别无其他居处,他们最直接地面对着设施匮乏、资金短缺、生活品质低下的问题,政府保护投入不足、措施落实不力令他们雪上加霜。建筑保护的问题与民生的问题在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5年,GHF与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资助展开了平遥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邵甬教授的团队进行保护详细规划,并选取重点区段提出解决方案。范家街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区域内有保持完好的传统街道,左右坐落清至民国初的不同时期的院落,内部产权复杂,功能性搭建众多,是拥有突出价值和困顿现状的矛盾体。

研究团队先后进行了历史调研、建筑测绘、产权状况分析、综合发展策略以及重点区域的保护建议。通过配合安置房建设,调整置换产权,纾解人口密度,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力求使范家街成为复兴衰败历史街区的指标项目,使居民在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中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3 保护模式探讨

经过前面两处试点院落的维护和修复,GHF在当地的项目中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经验,也对当地建筑的历史结构、功能特征、工匠工艺、风土风俗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对于单体建筑,可以依据现状和对历史原状的理解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传统材料、技术和现代的设施的相结合(双层窗户、吊顶隔热层、地源热系统等)来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实现“物理低碳”,并在长期考虑“生物低碳”的可能性。

同时,作为一家第三方机构,GHF的主要职能还在于援引基金会的历史经验,配合制定新的法规和监管措施,创新政府和民间合作保护的模式。在导则清晰的前提下②,通过提供资金和建立适应于当地情况的保护方法来帮助保存重要的历史院落。以GHF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的“云南丽江古城的政府——民间合作模式”为参照③,在全面建立了民居修缮的控制机制的前提下,确保帮助特定的院落以创新的方式得到重新使用,同时避免由于租金和维护费用的增加造成原住居民的迁出。需要进行保护修缮的原住居民(产权人),在向政府提出申请并通过审核及公示后,修缮资金由平遥县政府、基金会和产权人三方共同承担,由此激发古城原住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在这些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基金会作为一个第三方组织,以辅助和推动地方政府的保护远景和社区发展利益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确保这些保护模式能够有长期自主持续造血能力是最大的问题。从基金会的项目设想上来说,种种尝试其实都是为了实现地方长远的可持续保护,使其在不需第三方的干预推动下也能继续自主进行下去。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和地方合作伙伴的交接管理还是出现了和想象中的差距,如政府领导班子换届等的大环境问题,也使得项目推进的过程出现了理念断层的现象。因此,未来的思考方向将会把目光从一些具体技术的探索更多地转移到对于理念和管理的普及和推广。

注释:

① 来自GHF官方网站http://www.globalheritagefund.org/images/uploads/projects/pingyao_2pager.pdf

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成的课题组对此进行了长年的调查研究,编制出了《平遥古城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导则》,并已于2012年9月获得通过。

③ 城里的原住居民提供资助,对丽江古城的民居进行修缮。2007年秋,丽江古城遗产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7年遗产保护优秀奖”。

责任编辑:于向凤endprint

猜你喜欢
更新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浅议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
初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燃烧驱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的喷管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尽情享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