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视阈下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

2014-03-22 01:14张婕江若琰
决策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郑州市产业化文化产业

张婕++江若琰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重大挑战。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建设中,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提高郑州市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资源强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当前文化转型的重要方式。

一、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持续提升

在文化强市背景下,郑州市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二是文化资源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多。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种类多样

一是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方式丰富多样。如郑州连续多年举办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取得了明显效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相关的文化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动漫行业。三是郑州市依托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林业生态建设特色,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发掘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四是文化资源多样化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日渐成熟

郑州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新闻出版业,以“山、河、古、拳、根”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以少林武术、豫剧为核心的文艺演出业等,并且以此为主导的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也日渐成熟。

(四)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初步拉长

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势和主导产业链的形成。近年来,郑州市在致力于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同时,力求通过把文化产业链拉长,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化创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少林寺”文化产业链条。

(五)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渐成规模

在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进程中,文化创意园区、动漫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是郑州市近年来初具规模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如金水文化创意园是河南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以时尚创意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郑州动漫产业基地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面积1.8平方公里,投资规模将超过120亿元,等等。

(六)文化资源产业化机制逐步形成

加快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要创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文化资源产业化运行机制。近几年,郑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财政、税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体系。

二、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整体水平低

郑州市的文化产业单位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缺少有足够规模的大型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差。同时,郑州市发挥龙头核心作用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数量较少,具有带动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也在成长过程中,而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也只是初具规模,尚未具备市场竞争力。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发展不到位

郑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化优势,永葆其市场竞争力和艺术生命力,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创意、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各种独具匠心的产业化发展形式。文化资源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化发展形式,将可能导致文化资源流失,形不成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发展不健全

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发展不健全,是制约当前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其原因主要是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面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扶持和引导文化资源产业组织的发展,导致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很难走上法治化道路。

(四)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连接不完整

近年来,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方面连接尚不完整。在品牌建设方面,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导致品牌延伸不足、内涵缺失。

(五)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郑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资本和文化产业相分离,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平台不完善,让厚重沉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产业化释放。郑州市文化示范园区建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抱残守缺、各自为政等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六)文化资源产业化机制未完全形成

对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而言,尽管郑州市在河南省处于领头羊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城市和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相对落后,从政策措施的完善性来看,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系统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还不到位。

三、加快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注重转化,提高文化资源产业化整体水平

一要合理整合郑州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二要结合现代科技力量,注重文化资源的转换;三要结合郑州市产业化平台优势,全力提升产业化整体水平。

(二)整体规划、均衡发展,培育文化资源产业化多种形式

一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主导文化资源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二是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优势,方便与省内外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化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掘郑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商文化”的鲜明个性,培育出更丰富多样、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

(三)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健全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形式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国外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多方协同,对民营文化企业应变“管住”为“激活”,政策上要先行一步,努力实现政策导向从“管住”向“激活”转变、政策作用从监督向扶持转变。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有可操作的政策管道使民营文化企业公平地获得资源。

(四)龙头带动、品牌开路,构建文化资源产业化带动模式

一是打造文艺表演产业化链条,二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链条,三是打造大型节会产业化链条,四是打造动漫、影视创作产业化链条。

(五)筑巢引凤、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建设

郑州市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实现区域文化的产业化,筑巢引凤,发掘自身的产业化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行列中来,形成产业集聚,铸就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的新平台。

(六)体制创新、制度保障,健全文化资源产业化运行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引导,健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避免一味的依赖政府的扶持。其次,要为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融资制度上的保障,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产业化环境。再次,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依托郑州大学以及相关的重点院校,建设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尽早地使学生进入专业环境,了解产业化的运作模式,邀请专业的人才为学生授课,从而形成教育与产业的良性循环。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州市产业化文化产业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郑州市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