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资源与服务供给现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4-03-23 03:26柯茜徐伟宏于志华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恩施州体育场地体育场馆

柯茜,徐伟宏,于志华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资源与服务供给现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柯茜1,徐伟宏2,于志华1

调查分析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和服务供给现状,找出当前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和服务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场馆资源和提供有效服务供给的举措,探索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资源;服务供给;现状;对策

湖北省是个多民族省份,除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分别为:土家族(217.7万)和苗族(21.4万),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市、荆州市等地[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面积2.4万km2,人口约391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2]。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湖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方,在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和服务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及非均等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和社会投资无法大幅度增加,体育场馆资源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对现有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供有效服务供给就成为影响湖北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公共体育场馆。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等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1.2.2 专家调查法

与多名专家和省体育局场馆有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共体育场地资源与服务供给现状

2.1.1 恩施州体育场地总量和质量及与湖北省水平相比较

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恩施州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 720个。其中标准场地374个,占21.74%,非标准场地1 346个,占78.26%,平均2 219个人拥有一片体育场地。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为3 340 356 m2,标准场地占1 573 744m2,非标准场地占1 766 612m2,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0.87m2。各类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为50 821.01m2,标准场地为45 501.21m2,非标准场地为5 319.8m2,人均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0.013m2。各类体育场地总场地面积为2 138 447m2,标准场地为995 852m2;非标准场地为1 142 595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56m2。全省历年累计投入的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7 357.56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 678.1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8.47%;单位自筹8 036.78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6.3%;社会捐赠1 141.16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57%;体育彩票公益金997.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75%。在湖北省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下发的甲表所涉及的65种场地中,恩施州共有45种标准体育场地。其中数量最多的为篮球场,为548个,占全省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75.69%;其次为门球场64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8.84%,居第三位的是小运动场44片,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6.08%。

而同期调查显示,湖北省体育场地总量33 123个,标准场地15 773个,占总47.6%;非标准场地17 350个,占总52.4%。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69 242 949m2,总建筑面积3 665 583m2,场地面积为54 040 285m2。平均1 812个人拥有一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5m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00.63元[3]。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603 945.9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57 943.6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6.2%,单位自筹368 411.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1.0%。

在45种标准体育场地中,恩施州现有体育场地中篮球场数量最多,而且门球场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小运动场又明显偏低(见图1),足球场、游泳馆、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等相对普遍的体育场馆数量为零。

图1 第五次湖北省标准场地比例与恩施州对比图

2.1.2 恩施州体育场地的系统分布和地域分布

在恩施州各类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35个,占4.78%;教育系统464个,占63.30%;其他系统234个,占31.92%。恩施州人均场地面积0.56m2,而湖北省各地市人均场地面积的平均值是0.88。远低于湖北省各地市人均场地面积的平均值,高于排名最低者荆州市(0.54m2),处倒数第2位。

2.1.3 恩施州体育场地的开放使用率

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恩施州不对外开放的标准体育场地662个,占总的90.31%;部分开放21个,占2.86%;而全天开放的50个,占6.83%。图2显示,在全天开放的标准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25个,教育系统13个,其他系统12个,分别占本系统标准体育场地总量的71.43%、2.80%和5.13%;在部分开放的标准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5个,教育系统3个,其他系统13个,分别占本系统总量14.28%、0.64%和5.56%。

图2 恩施州各系统标准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图

恩施州共有非标准场地1 346个,占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78.26%。其中:体育系统7个,不开放1个、部分开放0个、全天开放6个,分别占14.29%、0和85.71%;教育系统1 135个,不开放1 106个、部分开放7个、全天开放24个,分别占97.27%、0.62%和2.11%;其他系统1 346个,不开放80个、部分开放13个、全天开放109个,分别占39.61%、6.43%和53.96%[3]。

2.2 恩施州体育场地资源供给和服务存在的缺陷

据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处鄂西山区的恩施州在体育场地保有量上位列湖北省第8位,属中等水平。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区域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发展不协调,也造成了恩施州公共体育场地资源在供给配置上系统分布、地域分布失衡和在开放使用上社会共享程度偏低等诸多缺陷。

2.2.1 场地建设数量少,人均占有资源不足且质量低

恩施州现有体育场地1 720个,约占湖北省体育场地总量的5.19%。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数量少,质量也不高,平均2 219个人才有1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0.56m2,没达到20年前即1984年原国家体委和建设部下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的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应为0.72-1.1m2的标准。与目前湖北省人均0.88m2的水平,与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2010年力争人均达到1.40m2的目标要求,与恩施州周边的地市的人均场地面积(如宜昌1.37m2、十堰0.92m2、神龙架林区0.88m2),也有非常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需要。全州高档次、高水平的体育场地数量极少,室内外的游泳馆、跳水馆数量几乎为零,其他的体育场地的质量和档次都不很高,与“国际化”、“标准化”和“园林化”的要求距离尚远。

2.2.2 场地结构不平衡,服务供给区域结构性失衡

现有体育场地中,室内场地明显少于室外场地,体育场地的建筑面积仅为场地面积的1/21。非标准场地居多,其数量明显高于标准场地,并且所占78.26%的比例远高于全省54.04%的平均水平。各类体育场地中,篮球场、门球场和小运动场三种场地的总和就占全部标准场地的90.61%,其比重远远大于其他的体育场地,而且富有恩施地方特色龙舟、摆手舞和巴山舞等群众体育传统项目的场地建设尚未形成规模,不能满足其他群众体育项目的开展和社会公众多元化体育健身的需求。

恩施州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明显反映在区域失衡上,即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的失衡。体育场地在地域分布上“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数量和投入相对居多。人口密集地区与人口较少地区的人均存量水平悬殊。在同一县市内,城镇体育场地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也明显高于农村体育场地。在教育系统内部,省、地、市、县、镇和乡村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级差”明显,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规模和质量远远高于中小学和中专中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中非标准体育场地高达65.34%,这说明中小学体育场地的标准化程度尚有待提高。

2.2.3 体育场地布局不合理,对外开放率不高、使用率低

体育场地的系统分布失衡,教育系统所占63.30%的比例过大,低于同期全省70.50%的7.2个百分点,而校园场地又一般不对外开放;分布在居民小区、老年活动场所及公园广场的体育场地仅占4.64%。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在规划中应有体育用地,但目前已建的居民小区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体育用地。全州现有体育场地1 720个,完全开放和部分开放的仅占13.37%,大部分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其中主要是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资源未能充分实现与社会共享,导致全州体育场地开放率不高。在现有的374个标准场地中,大部分体育场地每周的活动人次在500人次以下,使用率低下。近年来,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率已有较大提高,全省的对外开放率达到36.5%,其中:全省体育系统77.4%的标准场地对外开放,其中54.4%的场地完全对外开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体育系统场地的公益性[3]。在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规定了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85%以上,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43%以上[4]。与全省水平和2010年目标比较,湖北省仍有较大差距。

2.2.4 “硬件”建设投入有限、增量不足,社会力量介入少

一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恩施州体育事业收入总额虽有所增加,但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却呈显著下降趋势。若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则年人均财政体育拨款并不多,与周边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恩施州体育场地人均财政拨款17.49元,约及全省平均水平26.32元的2/3左右。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资本介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存在诸多障碍,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根本改观。”硬件”不硬,也就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需求。

3 对策

1)政府退出微观服务领域,向社会和市场适当转移公共体育场地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湖北省体育”大社会”格局已渐显端倪,恩施州也出现了相应的一些变化。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生产要素的重组和社会运行的变化,使得政府不具备生产全部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无法做到“包打天下”。因此,一方面应根据政府职能的调整变化,从微观服务领域即各种具体服务管理事务中退出,主要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有选择地把原来承担的部分公共体育场地服务职能和所占有的相应的服务资源,向社会和市场转移。另一方面应当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体育场地服务领域,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通过培育发展民间体育服务组织,扩展公共体育场地发展的经济基础、组织方式以及服务领域。

2)灵活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公共体育场地服务虽以公益性事业为主、以经营性产业为辅,但在社会化改革的操作层面上,除行政和法律手段外,应当将市场组织作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合作伙伴,允许各兴办主体借鉴和运用市场的机制和手段。一是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进行的”[5]。必须赋予非政府的兴办主体以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保证其在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能够平等、完全、充分地参与体育服务竞争;要进一步缩减公共体育服务生产资料和产品、劳务的政府定价的品种和范围;政府应尽快出台扶持民间组织和个人兴办公共体育服务的稳定而优惠的政策;必须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公共体育资源在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合理流动,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节约和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应。二是有选择运用服务委托、授权生产、特许经营、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或使用者付费等方式。例如“政府根据需要委托民间组织从事某项公共事业服务,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或补偿,或者政府通过购买的形式把某个公共事业服务项目交由民间组织委托办理”。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资助和支持,主要就是通过服务委托和服务购买方式进行的,恩施州可以学习借鉴。根据州情和公共体育场地服务现状,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公众开放使用时间等补偿形式,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给市场;或者对服务经营者采用“公共场馆设施使用权有偿取得制度”。新建场馆还可引入“业主负责制”——由社会企业或民间组织以资本投入方式参与公共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回报以若干年的特许经营服务权,从而改变政府包办建设和赛后服务运营的传统做法。

3)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提高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利用率。恩施州的学校拥有各种体育场馆1 599个,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92.96%;全省教育系统标准场地和非超标准场地的对外开放率仅分别为25.80%和2.30%。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社会体育需求不断高涨和双休制、“黄金周”的实行,拉动了全民健身体育方兴未艾;②政府和社会现阶段囿于财力有限,恩施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存量不足、增量有限的窘境短期内难以完全改观,长期存在的群众体育发展的硬件”瓶颈”也无法根本扭转;③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空前的重视,引致教育投入逐年增加,直接带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缓解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供需矛盾最有效上、便捷也是最节省的办法,便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杠杆和激励、保险等机制,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做到资源的社会共享。

4)扶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服务建设,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受传统二元城乡结构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相比,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等差距明显,而且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处于“真空地带”。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为此,政府部门首先要统筹城乡、部门资源,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投入,稳定资金供给渠道和供给水平;其次是培养更多的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掌握科学健身方法,了解相关体育政策;第三,逐步建立、健全乡镇群众体育组织,丰富体育活动内容;第四,向农村居民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或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开放属地内学校、企业和经营性体育场馆,缓解场地设施严重短缺,保障农民普遍享受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

5)充分利用恩施州资源优势,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特色品牌。体育可以使一个地域充满活力,使当地居民赢得健康。体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特色既能彰显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可强化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和体育认同。因此,在推进体育资源开发和体育服务改革时,应确立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培育和突出恩施民族特色的思路。以特色体育服务一方百姓,以特色体育树立服务品牌,以特色体育充实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以特色体育提升恩施州公共体育在全省的影响力。恩施州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硒都”之称,是上古巴文化发源地,文化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许多景点可突出体育健身内容,可以围绕“山水特色”大做文章,开展群众渡江、闯滩或龙舟竞渡活动;利用当地的山区民族特色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做大文章,开展登山、游泳、攀岩等活动,使人们返朴归真,在大自然中锻炼体魄,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其中,尤其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可重点开发兴建体育养生康复度假村,进行日光浴、森林浴、空气浴及自行车、摩托车环行赛、障碍赛,还可开展马术、赛马等活动。另外,根据广大市民亲近自然,返朴归真和求新求异的兴趣趋势。各县市宜因地制宜,开发野地体育项目如:传统体育赛龙舟、钓鱼、狩猎、野炊、高尔夫、漂流等。“鉴于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我们可以利用充分群众体育赛事,打造民族品牌。在清江画廊纵渡赛等品牌赛事的基础上,精心规划、引导各地打造民族特色的品牌体育活动;也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民间、民族特色健身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普及推广,如武术、巴山舞、摆手舞、健身秧歌、太极柔力球、威风锣鼓等项目。

[1]湖北概况.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EB/OL].http://www.hubei.gov. cn/hbgk/index.shtml.

[2]中国·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门户网[EB/OL]. http://www.enshi.gov.cn/.

[3]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G].武汉:[出版者不详],2005.

[4]湖北省体育局.体育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汇编[G].武汉:[出版者不详],2008.

[5]钟声.当今名家侃市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 OL].(2007-06-08).http://www.Stats-hb.gov.cn/tjj/post.do.

[7]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8-31.

[8]曹可强,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9(2):32-36.

[9]韩丹.论我国体育基本上还属于公益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

Venue Resources and Service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ubei Province——Taking Enshi Tujia-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KE Qian1,XU Weihong2,YU Zhihua1

By surveying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venue resources and service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ubei Province,this thesis mainly deals with the revelation of problems with venue resources and service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at the present stage. This thesis also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venue resources and provide efficient service supply so that we can come up with the method of reasonably developing and using venue resources of public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ethnic minority areas;public sports;venue resources;service supply;status quo;measures

G818

A

1003-983X(2014)10-0849-04

2014-08-11

湖北省2012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SY13028);湖北省民宗委课题(QSZ12005);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CSQ13023)

柯茜(1977-),女,海南海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1.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1.Sports Colleg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430074;2.Postgraduate Colleg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

猜你喜欢
恩施州体育场地体育场馆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