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前后发病状况的研究

2014-03-24 06:36陈丽黄民主刘莉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免疫麻疹控制措施

陈丽 黄民主 刘莉红

[摘要] 目的 了解宜春市2006年1月~2012年12月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的特征,为更好地制订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宜春市疾控中心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发病状况。 结果 宜春市2006~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107例,男女性别比为2.2∶1,以散发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2.88/10万;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其中,<2岁发病例数最多(χ2=52.64,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年平均发病率与强化接种后相比下降率为95.49%(χ2=709.48,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均以4~8月份为发病高发季节,且4月份为高峰期。年平均发病率排在前5位分别是万载县、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袁州区;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各县市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的下降率均>75%,其中铜鼓县2010~2012年连续3年发病率为0%。 结论 宜春市麻疹以散发为主,麻疹强化接种后,各年龄段、各地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部分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仍有发病,0~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建议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间隔2~3年对全市范围大规模实施麻疹强化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使麻疹发病率保持低态势。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45-03

The study of disease status of measles before and after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in Yichun city

CHEN Li1,2 HUANG Min-zhu1 LIU Li-hong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in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000,China;2.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Yuanzhou 2005年中国在西太平洋区向世界卫生组织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了实现消除目标,宜春市在加强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于2009年10月11~25日开展了全市8月龄~14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致使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为了解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析麻疹疫情趋势,找出薄弱地区和易感人群,为更好地制订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现对宜春市麻疹强化接种前(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及麻疹强化接种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麻疹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接种率资料来自疾控中心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报表,人口资料来自于宜春市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规定的诊断标准。

1.3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发病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6~2012年全市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病例共1107例,年平均发病率2.88/10万(1107/38 404 431),无死亡病例,以散发为主,强化接种前(2006~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4.88/10万(1071/21 940 212),强化接种后(2010~2012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22/10万(36/16 464 219);强化接种前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与强化接种后相比下降率为95.49% (χ2=709.48,P<0.05)。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8.12/10万(450/5 543 878),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0.09/10万(5/5 460 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9,P<0.05)(图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年龄及性别分布的比较 1107例麻疹病例中,男性发病761例,女性发病346例,性别比为2.2∶1;年龄最小23 d,最大79岁,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组,且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各年龄组发病例数明显下降,不同年龄组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4,P<0.05)(表1)。

2.2.2 <15岁麻疹病例年龄分布情况的分析 2006~2012年<15岁麻疹发病例数为942例,年龄最小23 d,2006~2009年5~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逐渐达到一小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12/10万(27/21 940 212)、0.23/10万(51/21 940 212)、0.33/10万(73/21 940 212)、0.35/10万(77/21 940 212);11月龄~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09/10万(20/21 940 212)、0.38/10万(84/21 940 212)、0.50/10万(109/21 940 212);2010年<15岁儿童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波动范围在(0.00~0.07)/10万;2011~2012年全年均处于低势状态,麻疹年平均发病率0.08/10万(9/10 880 157),2006~2009年10~14岁儿童麻疹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15岁不同年龄组患者麻疹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43,P<0.05)(图2)。

2.2.3 职业分布 全市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各职业发病数及构成比依次为:散居儿童679例(61.34%),学生202例(18.25%),幼托儿童88例(7.94%),农民87例(7.86%),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20例(1.81%),工人11例(0.99%),民工5例(0.45%),商业服务4例(0.36%),干部职员及医务人员各4例(0.36%),教师、离退休及餐饮食品各1例(0.09%),其他5例(0.45%),不详1例(0.09%)。

2.2.4 季节分布 2006~2009年全年均有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3~8月份,占麻疹报告病例数的67.84%,4月份为麻疹的高发季节。2010年与2009年同期相比麻疹发病数明显下降,2011~2012年除4、6、7、8月份有发病外其余月份均无发病,这与强化接种前麻疹发病高峰期基本一致。

2.2.5 地区分布 1107例麻疹患者分布于宜春市各县,呈高度散发,年平均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万载县6.14/10万(214/3 485 317)、丰城市4.16/10万(385/9 253 961)、高安市2.97/10万(176/5 916 091)、靖安县2.50/10万(26/1 040 157)、袁州区2.44/10万(173/7 101 875)、奉新县2.07/10万(46/2 226 066)、樟树市1.13/10万(45/3 964 807)、宜丰县0.96/10万(19/1 985 489)、上高市0.78/10万(19/2 442 167)、铜鼓县0.40/10万(4/988 501),且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4,P<0.05)。2009年10月强化接种后,各县市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率均>75%,其中铜鼓县2010~2012年连续3年发病率为0%。

2.2.6 2006~2012年麻疹病例免疫史及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率的比较 2006~2009年报告麻疹病例1071例,达到麻疹免疫月龄(≥8月龄)者729例,其中,有免疫史341例(占46.78%),无免疫史174例(占23.87%),不详214例(占29.36%)。2009年10月11~25日宜春地区10个县市同时开展了针对1995~2008年出生的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的强化活动,接种儿童为1 105 572例,接种率为99.78%。2010~2012年报告麻疹病例36例,达到麻疹免疫月龄(≥8月龄)者21例,其中,有免疫史11例(占52.38%),无免疫史2例(占9.52%);不详8例(占38.10%)。

3 讨论

根据疫情报告情况来看,麻疹仍是威胁全市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宜春市自扩大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2006~2009年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2009年宜春市发病率为8.12/10万,同年10月宜春市全面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大幅下降,发病率为0.45/10万,可见麻疹疫苗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易感人群获得免疫力,从而降低麻疹发病率,是最快的有效方法之一[2-3]。虽然近几年全市都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麻疹发病率2012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5例,0.09/10万),但2013年有回升趋势,至11月份宜春市已报告麻疹病例11例,常规接种麻疹疫苗虽是控制麻疹的基础,但其受到疫苗的保存,冷链运转,疫苗接种方式、及时性,以及受种儿童父母的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造成低抗体水平人群或免疫空白人群的不断积累,因此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麻疹流行高峰[4]。只有在常规免疫的同时,间隔2~3年实施麻疹强化免疫,才能相互补充,保护易感人群,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 致使麻疹发病率保持低态势。

从发病年龄分析,仍以<15岁儿童为主,占总例数的85.09%。2006~2012年麻疹发病高峰年龄为5~8月龄,分析其原因,大部分婴儿在出生后由于母传抗体,在6月龄内均有抵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随着月龄的增大,5~7月龄抗体逐渐消失,故形成一批易感人群[5],此年龄段多因院内感染所致。2006~2009年11月龄~2岁儿童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达到高峰,麻疹强化后2010年1岁组发病率最高,2011~2012年11月龄~14岁发病率为0%,说明2006~2010年麻疹疫苗初免及时性存在问题,接种成功率不高。2006~2009年10~14岁发病率每年均有上升趋势,这与原发初免失败及麻疹减毒活疫苗达不到终身免疫,初免后抗体滴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4~6年后,部分儿童抗体消失有关。

从职业分布上看,2006~2009年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学生及成人发病率逐渐上升,报道病例分别为200、129例,学生发病与年龄分布中10~14岁组发病的原因相同,成人发病中主要以农民发病数最多,由于早期计划免疫还没有全面实施,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服务,或者由于麻疹疫苗质量、疫苗冷藏条件及接种技术导致免疫成功率不高,使体内抗体水平降低,加之成人外出打工者居多,麻疹发病多以输入性为主[6-7]。而2010~2012年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多为<1岁的儿童。

从季节分布分析,麻疹发病在强化接种前后都是以4~8月份为高发季节,且4月份为高峰期。

从地区分布分析,麻疹病例分布于宜春市各县,呈高度散发,年平均发病率排在前5位是万载县、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袁州区。万载县2008、2009年连续两年发病率排在十县市首位,万载人口数50多万,外来人员较少,强化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万载县计划免疫有漏种现象;丰城市、袁州区人口数均超过100万,流动人口相对较多,接种意识不强,接种证不会随身携带,同时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12月龄以内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完成后就不需要继续接种等错误的想法,致使18~24月龄儿童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及薄弱地区的计划免疫,仍是今后宜春市麻疹控制工作的重点[8]。

从免疫史分析,2006~2009年麻疹发病率中,有免疫史占46.78%;强化接种后,有免疫史占52.38%。说明在当前接种率较高、发病率较低的情况下,麻疹疫苗产生抗体滴度下降,故首种或复种免疫失败是导致麻疹发病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为了继续有效地维持宜春市麻疹发病率的低势状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全市<14岁儿童进行麻疹抗体检测,了解<14岁儿童麻疹的抗体水平,继而了解目前所接种的麻疹疫苗是否存在保护性不足因素[9],有针对性接种麻疹疫苗。②提高免疫接种率,有研究表明,麻疹接种率>95%时可以形成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使麻疹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措施:改变计划免疫模式,县市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免疫接种点,乡镇级在村卫生所设立免疫接种点,针对边远山区实施定时上门服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10-11],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及主动接种疫苗意识,从而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覆盖率;提高首针麻疹疫苗的及时率及复种疫苗的接种率,采用短信或电话通知的方式;开展入学入托的查验工作,定期每年3、9月份开展查漏补种工作,接种麻疹疫苗未满两剂次者,及时接种,保证麻疹疫苗两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③将适婚女性的麻疹抗体检测常规纳入婚前检查,麻疹IgG抗体水平较低者列为麻疹疫苗接种对象,从而提高母体麻疹抗体水平,减少<8月龄儿童发病。④间隔2~3年对<14岁儿童开展1次强化麻疹疫苗的活动,保持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高状态。⑤建立健全的麻疹监测系统[12],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因其可以真实反映传染病监测数据[13-15],故凡是有发热、出疹的患者一律上报信息系统以便发现高危地区和预测麻疹的流行趋势。⑥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混治,如果出现院内感染,应及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疾控中心24 h内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及抽血检验以筛查麻疹[16-17]。

[参考文献]

[1] 高玉风,杨跃生,栗新,等.2004~2007年忻州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4):399-400.

[2] 左树岩,梁晓峰,殷大鹏,等.贵州省2003~2004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11-12.

[3] 何晓成,艾黎明,黄晓俊,等.218例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2,25(1):40-41.

[4] 刘应周,李燕.1996~2007年甘肃省泰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免疫措施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3):38-40.

[5] 钱宴飞,速存芬,陈磊,等.曲靖市2000~2006年麻疹病例年龄及免疫史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2):201-204.

[6] 文海蓉,廖征,胡茂红.2004-2009年南昌市麻疹疫情分析及2010年发病趋势预测[J].中国校医,2010,24(9):641-642.

[7] 刘高金,赵卫峰,江敏华.98例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3,23(6):785-786.

[8] 周爱庆,马永法,王慎玉.2001-2009年盐城市盐都区麻疹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校医,2010,24(9):649.

[9] 李平,刘西珍,刘毅,等.陕西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48-49.

[10] 崔建军,蒋小玲,周伯平,等.755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1):689-690.

[11] 崔芳芳,贾赞安.1127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4):133-134.

[12] 陆昱养.418例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6-7.

[13] WHO.Elimination of measle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2001-2006[J].WER,2007,42(14):117-124.

[14] De Quadros CA,Izurieta H,Carrasco P,et al.Progress towards measles eradication in the region of the Americas[J].JID,2003,187(Suppl 1) :S102-S110.

[15] 章灿明,王丽萍,刘世炜,等.中国麻疹监测系统病例和暴发事件报告敏感性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46-748.

[16] 李文戈,高奇峰,卢潮,等.中山市东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41-142.

[17] 刘素芳,王洪伟.113例麻疹患儿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60-161.

(收稿日期:2013-12-30 本文编辑:袁 成)

猜你喜欢
免疫麻疹控制措施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航道整治工程齿形构建安装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市政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Vaccination
东营市麻疹流行现状及控制措施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运动与机体免疫能力关系研究综述
谣言袭来,我们如何“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