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2014-03-24 07:02孟艳平朱建州曹兴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5期

孟艳平++++++朱建州++++++曹兴华++++++张生

[摘要] 目的 研究2011~2012年本医院患者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 方法 采用VETEK2 Com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出27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 在22种常用抗生素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半数以上的药物耐药率>40%。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上升较快,对其他类抗生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易出现多重耐药,2012年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耐药菌株

[中图分类号] R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73-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1],可引起皮肤伤口、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严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了解其感染的临床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情况,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非常重要。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74株PAE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包括痰液、伤口渗出液、脓液、尿液、血液、胸腔积液、腹水。

1.2 材料

VETEK2 Com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鉴定卡和药敏卡,购于法国梅里埃公司。

1.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将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用VETEK2 Comact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配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条挑取可疑纯菌落鉴定,确定为PAE。

1.4 药敏试验

应用梅里埃VETEK2及配套药敏鉴定卡自动分析22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按各年度CLSI对PAE判断标准,判读结果为耐药、中介、敏感。

1.5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PAE(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购于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6 数据分析

采用Whonet 5.5分析软件,分析总结菌株来源标本分布情况,菌株科室分布情况,菌株对常用2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敏感率、中敏率。

2 结果

2.1 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PAE检出阳性情况

痰液标本检出221株,占80.7%;尿液分离出30株,占10.9%;分泌物分离出16株,占5.8%;胸腔积液、腹水分离出4株,占1.5%;血液中分离出3株,占1.1%。共计274株。

2.2 PAE来源

重症监护室(ICU)101株(36.9%),其次是呼吸内科79株(28.8%),神经外科51株(18.6%),儿科26株(9.4%),泌尿外科14株(3.6%),耳鼻喉科3株(1.1%)。

2.3 PAE的耐药情况

在药敏试验中,本院PAE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2011年PAE对12种药物耐药率>40%,2012年对16种药物耐药率>40%。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的耐药性最高,具体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PAE是临床上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侵入性治疗的不断增加,PAE的感染与耐药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困难。PAE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本院以痰标本中分离的PAE最为多见,占80.7%,提示PAE的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临床科室间ICU室检测率最高,占36.9%,呼吸科次之,占28.8%。ICU病区的患者病情危重,外伤严重,呼吸科患者多年老体弱,多伴有慢性病。这些患者插管、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手段使用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导致在医院环境中机会感染增加。

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11年本院PAE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较为敏感(>70%),对12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40%)。2012年本院PAE只对阿米卡星较敏感(>70%),对16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40%)。特别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坦、复方磺胺甲■唑和呋喃妥因等9种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9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由2011年的60.6%和73.1%降低为2012年的45.0%和52.1%,说明PAE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征[3-4]。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ESBLs能水解或灭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剂[5]。②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5]。PAE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为细菌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OprF缺陷而引起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已证明是由于细菌外膜缺失一种蛋白——微孔蛋白D2[5],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抗菌活性极强的广谱高效抗生素,已成为治疗PAE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常用药物,其中以亚胺培南使用最广范[6],但其耐药率逐年上升,目前本院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48.5%,美罗培南耐药率已达43.8%,过度使用是导致其耐药率增高的主要诱因。③氨基糖苷类钝化酶:PAE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分为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ANT)3类。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抗生素,应用比较广泛,导致了临床上较高的耐药率。阿米卡星主要治疗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的PAE株所致的感染,效果虽较好,但因其肾毒性和耳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前本院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3.8%,妥布霉素为53.8%,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为27.2%。④细菌靶位点的改变: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而抑制DNA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7]。然而细菌通过改变上述靶位点的结构来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耐药性[8]。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都是广谱抗菌药物,本院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导致PAE对它们的耐药率也较高,目前本院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5.6%,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为45.0%。PAE的耐药机制复杂,不但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机制,而且对于同一种抗菌药物也可产生多种途径的耐药[9-11]。

综上所述,本院分离出的PAE株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年上升。为延缓PAE耐药菌株的发展,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和预防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PAE的耐药性监测,及时将药敏结果反馈给临床,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播散。

[参考文献]

[1] Wang M,Lamers RJ,Korthout HA,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context of systems biology:brid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J].Phytother Res,2005,19(3):173-182.

[2] 孙宝君.四年老年院内肺炎痰细菌培养耐药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81-182.

[3] Aloush V,Navon-Venezia S,Seigman-Igra Y,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43-48.

[4] 徐黔宁,王伟平,张仙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析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13 214

[5] 江明性,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7-279.

[6] 周乐翔,李智山,杨燕,等.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81-1783.

[7] Ball P.Quinolone generations:natural history or natural sel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46(Suppl T1):17-24.

[8] Hooper DC.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microbials:focus on fluo-roquinolones[J].Clin Infect Dis,2001,32(Suppl1):S9-S15.

[9] 阮卫.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2004,25(6):536.

[10] 李小靖,陈武嘉,钟燕玲.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6-107.

[11] 韦柳华.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119.

(收稿日期:2013-12-11 本文编辑:林利利)

综上所述,本院分离出的PAE株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年上升。为延缓PAE耐药菌株的发展,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和预防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PAE的耐药性监测,及时将药敏结果反馈给临床,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播散。

[参考文献]

[1] Wang M,Lamers RJ,Korthout HA,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context of systems biology:brid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J].Phytother Res,2005,19(3):173-182.

[2] 孙宝君.四年老年院内肺炎痰细菌培养耐药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81-182.

[3] Aloush V,Navon-Venezia S,Seigman-Igra Y,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43-48.

[4] 徐黔宁,王伟平,张仙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析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13 214

[5] 江明性,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7-279.

[6] 周乐翔,李智山,杨燕,等.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81-1783.

[7] Ball P.Quinolone generations:natural history or natural sel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46(Suppl T1):17-24.

[8] Hooper DC.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microbials:focus on fluo-roquinolones[J].Clin Infect Dis,2001,32(Suppl1):S9-S15.

[9] 阮卫.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2004,25(6):536.

[10] 李小靖,陈武嘉,钟燕玲.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6-107.

[11] 韦柳华.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119.

(收稿日期:2013-12-11 本文编辑:林利利)

综上所述,本院分离出的PAE株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年上升。为延缓PAE耐药菌株的发展,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和预防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PAE的耐药性监测,及时将药敏结果反馈给临床,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播散。

[参考文献]

[1] Wang M,Lamers RJ,Korthout HA,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context of systems biology:brid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J].Phytother Res,2005,19(3):173-182.

[2] 孙宝君.四年老年院内肺炎痰细菌培养耐药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81-182.

[3] Aloush V,Navon-Venezia S,Seigman-Igra Y,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43-48.

[4] 徐黔宁,王伟平,张仙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析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13 214

[5] 江明性,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7-279.

[6] 周乐翔,李智山,杨燕,等.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81-1783.

[7] Ball P.Quinolone generations:natural history or natural sel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46(Suppl T1):17-24.

[8] Hooper DC.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microbials:focus on fluo-roquinolones[J].Clin Infect Dis,2001,32(Suppl1):S9-S15.

[9] 阮卫.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2004,25(6):536.

[10] 李小靖,陈武嘉,钟燕玲.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6-107.

[11] 韦柳华.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119.

(收稿日期:2013-12-11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