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悖论探析

2014-03-24 08:30李岩李赛可
新闻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话语

李岩 李赛可

摘要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一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话语;民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话语视域中的新闻专业主义

基于福柯知识权力理论的“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人类知识构成以及知识形态的角度之一,权力本质上不仅是压迫性的力量,也是生产性力量,“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从它身上获得的知识都属于这种生产。”话语由此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是权力运行的产物。被权力建构的话语是一种生产性秩序,影响与决定着主体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得以行使权力。作为知识的学科理论及其术语同样也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关键概念与理论话语出现、发展、衍生与消失,所包含、体现与掩盖、潜藏的是社会现象之状态与发展、权力结构的形态与改变。

新闻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着多方力量,是一个流动而博弈的场地,是“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回溯美国新闻史,报业经历了从独立前的政论报纸、19世纪30年代前的政党报纸到早期的便士报和独立报刊的形成即大众化商业报纸的发展,媒体由此逐渐获取了独立的经济实力。与此相应的是民主政体对新闻及言论的发表与流通自由的要求和保障,以及实证科学原则在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渗透。经济上取得独立的大众化报刊以“新闻自由”为旗号,抓住该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公众新闻自由的肯定,以及公众难以自己采集信息之契机,从而代表公众来行使新闻自由,得以与政治分道扬镳,独立于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成为了公众的代表与耳目,在社会中争取到其独立地位,媒体变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和一个集体机构,一个真正的第四权力,由此形成了美国的现代新闻事业。在此过程中,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自20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且为国内学人所关注,并且作为“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被学者论述,同时激发且合理化改革实践,试图影响与改变新闻与社会场域权力结构的作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在建构中成就了自身。但是,根据笔者梳理文献所知,专业主义与专业化,于新闻领域而言依然是学界业界诸多不同话语之争锋阵地。以话语研究之成果来看,关键术语的生成折射出权力的争夺,对于权力策略而言,莫过于解剖话语并且形成另外一种开放性话语以影响和改变权力结构。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质疑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意义所在。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

笔者于此试图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

第一,质疑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关键信念

国内学者通过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梳理,指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在于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以美国新闻史为例,19世纪末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实践理念的托管模式新闻事业建立了报道优先于评论的模式,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客观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专业准则、无私的公众服务原则。但是,所强调的客观、真实等专业理念是否真的在业务与追求上能够充分实现,还是说,理论与实践上,客观与真实都仅仅止于理想而已?正如符号学所揭示的表征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除非存在非视角化的真实与真相,新闻从业者即使作为能动的个体,也并不能抵达全部事实与真实。新闻是每个个体观察瞭望世界与自由思想的材料,如果观望的世界被部分或全部扭曲、遮蔽,则思想所及的对象已经是洞穴之光,真实又何曾能抵达?如此,新闻专业主义关于客观性的追求只是一种想象,则如学者王伟在对新闻真实的剖析中一针见血所指出的,“极度理想化的专业主义追求,要么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要么冠冕堂皇、成了暗中搭手售一己之见的借口。”以第四权力自居的自由新闻界由此等同于拥有采集特权的新闻界,以及隐秘维护权力的话语机制。

再者,在专业主义理念里,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政治或者商业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但是,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通过考察新闻生产运作流程,指出新闻即故事,新闻是被建构的现实。见诸各大媒体的新闻源自新闻从业者和政府发言机构、公关公司、各种组织推广人员等“泛新闻工作者”的互动。媒体上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计划的、有意图的事件、新闻稿、记者招待会和安排好的访谈等。基于此,透过话语理论来分析,新闻是一种权力关系网中的话语建构。即使专业主义秉承着客观、平衡、超然之立场以及利他主义的非功利的新闻精神,即使新闻从业者努力做到公正、严谨,杜绝假新闻,新闻依然未能独立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这也是为何2003年被忽略的新闻排在最前列的是美国侵略伊拉克背后的议题,而加拿大印刷媒介上又为何明显缺乏多元化的观点。诸如海湾战争、9.11事件等让人们看到了媒体对政府的顺从。2012年台湾旺中案体现了商业力量对媒体的渗透与控制,也进而阻碍了新闻自由之实现,即使是被誉为提供净土与理想的新闻教育也难以摆脱商业力量的影响,如2010年底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更名为“梅迪尔新闻、媒介与整合营销传播学院”,被西北大学传播学教授罗伯特·海瑞曼视作是新闻专业主义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商业利益臣服的标志。

第二,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里,提醒人人以为可以看懂的电影自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者试图保持透明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等。人们认定荧幕上的故事如同现实生活之场景般自动呈现,其谈论评价影视剧如同议论社会生活事件。而在谈论的时候却使用相当“专业化”的术语。而新闻行业其专业化之所以频频被质疑,历经长时间努力而依然未能完全实现,并且又遭遇现在的“去专业化”或者“社会化”,莫过于它跟电影一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大众化”。新闻不是可以躲在小楼成一统的艺术,新闻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资源。它反映社会事实变动,消除人们行动与决策的不确定性;它提供了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公共领域中讨论展开的材料。它构成了人类生活情境,是日常生活的空气。

因而如同学者李岩所指出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可能像医生和律师的专业主义精神一样纯粹,尤其当新闻机构受制于政治权力控制时,在于新闻业并不像医护业一样。医学虽然依然不能离开社会权力关系之网,但是其面向的服务对象是生命个体的私人事物,而新闻信息传播是社会运行的血脉,布罗且流动于整个社会之中,当代社会亦因为新闻信息传播而成为可能,两者相依存且互动。新闻信息传播发挥着社会的瞭望器、导航灯、对话交流材料与平台、传承文明等作用,它既然与公众如此密切相关,如同呼吸对于生命的维持,思想自由对于灵魂的成长,它又岂是可以交由一部分人来进行排他性的垄断的运行,在技术已经能够赋予每个人渠道(通过新媒体)与智力资源(通过普及教育)来参与运行的时候?这就如同用一种话语劝导个体将思想自由交予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来运作,而这些个体自己不再思想。

第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

在美国新闻史中,新闻实践从来就不止一种角色和模式。如学者从调查中发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闻从业者更倾向于参与式角色而非中立,且在新闻实践中“参与”与“中立”两者是并存的。到了80年代则分二为三,即对立者、解释者和传送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以“杜威思想”为理念的公共新闻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十多年,这更被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视作一场试图颠覆“不死之神”客观性的激进运动。报道范式的变革是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互动的产物,而如同学者凯瑞所梳理的,美国的报业从“社会责任论”到“新新闻主义”,已经历经四次改革,反映出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诸多局限。由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在西方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专业化是一种策略,“客观”“公正”夹杂着媒体的自我广告,以及脱离政党报刊时代媒体的自我保护,新闻职业得以在逐步明确和捍卫其工作范围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社会角色,建构其特定的社会行为者身份,向大众展示其职业特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其社会功能与责任,以求作为具有专门制度特征的保护伞来起作用。保护伞用以庇护新闻业不受政府之干涉,但是新闻业却又在自谋经济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交织于权力(政治、商业与公众)之网中。这网使得新闻专业话语自形成与诞生始便存在着质疑与批评。因而,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在美国乃至西方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不同思想和理念的争鸣。即使在专业新闻业发展巅峰时期,有关新闻客观性与媒体角色的质疑与批判亦不绝如缕。也由此带来诸如解释性新闻报道、新新闻主义、公民新闻运动等不同的新闻实践。

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占据绝对真理的神话,它仅仅是一种办报实践,一种新闻模式而已。也许在某些学者眼中,曾经是最适合当时情境的传播形式,但是,如同社会学家涂尔干论及职业规范所言,“任何一种制度在实施了一段时期以后,没有不退化变质的,这不仅因为它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发生改变,从而使自己变得顽固不化,而且也因为它只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调查性报道、新新闻学、公共新闻学等新闻实践的兴起等皆表明新闻业需要顺应社会情境变化而变化。且正因为源自便士报的新闻专业主义仅仅是西方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界之新闻实践模式之一,并且其发展是历史中各种不同因素促成的,有必然也有偶然,是南社会实践促成的逻辑,而非专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作为在市场、政府、大众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产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不能脱离历史与关系的眼光来看待的新闻实践,它并非教条与绝对真理。于历史发展中不同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下的新闻实践而言,其既不能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来描述现在,也不能完全拿来用以规范未来。这也是为何当学者用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来调查与描述中国新闻实践,却一再发现在中国新闻话语实践中新闻专业只能呈现出“碎片与局域”之特征,专业话语局限在新闻业务领域,并且调查显示中国新闻从业者心目中的“专业”与“新闻专业主义”所言及的专业并非同一个专业。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新闻专业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存在着其理论悖论,即不能抵达的真实与客观、权力网络中的媒体、新闻的大众化特性等。就新闻专业主义策略中指向走出政党全面掌控的目标而言,可以视其为民主主张的第一步,但通过前文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在悖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只是民主主张的权宜之计。社会生活之民主充分实现要求新闻实践自身的充分民主化。而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里,新闻实践被建构成精英统治的策略之一,在新闻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新闻业以公众的名义证明了自己的正当性,却将公众排除在生产之外使之成为不起作用的看客。

传播学者黄旦通过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进行解读后得出,诸如社会学、文化学、组织学、哲学等的研究和揭示,使新闻专业主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却也激起了对专业主义的顽强固守,并试图给予它一个正确和适当的位置。譬如有学者认为,就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即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来看,即使客观、中立、真实的追求只是一种理想,在话语分析里很难抵达,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或被视作可塑造国内新闻实践的意识与力量,从而肯定了作为话语的专业理念塑造现实的意义。但是,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结合学者对国内代表性调查研究结果之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中国语境下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同或追求是对实际新闻生产中“专业权力”的追求,基于新闻业对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新闻生产的专业权力追求并非必要且合理。如果在一个语言纵聚合的轴线上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工作的道德信仰、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具有相互可替换性,笔者认为,在认同新闻真实、客观等职业理念追寻的基础上,专业主义精神内涵可以替换为职业伦理与职业良知,而新闻业在当下并不需要强调与实现所谓的专业化。

三、新闻社会化生产的勃兴

上文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化,基点在于新闻专业主义本身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社会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而基于Web2.0的新媒体使得一般社会公众从被动的新闻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植入社会带来了新闻社会化生产的崛起与勃兴,也使得国内新闻生态发生了重大与明显的变化,走向社会大众能以社会化、公开化身份、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新闻传播、意见表达与交流的“后新闻业时代”。

这里提及的新闻社会化生产,指的是新闻生产主体不是专业化组织而是社会公众。对其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也应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新闻社会化生产也是存在着的,诸如传统报业、广播电视业中新闻线索之提供、读者意见等,只是力量非常薄弱,且终究是在“托管”作为我国新闻实践主要模式下的一种补充,一种“代表”与采纳民意的姿态而已。但是在博客、微博等一系列社会化媒体的支撑下,新闻内容生产进入了UGC时代。所谓UGC,指的是用户生产内容。UGC较专业生产而言,内容所占比例更大,信源分布范围也更广泛。以公民新闻实践为例,韩国人于2000年创办OhmyNews网站,根据《互联网周刊》2005年12月的报道,韩国OhmyNews网站曾拥有近4万公民记者,日均访问量达到700万人次,占据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到2006年,OhmyNews还进入日本市场,开设了日本分站。在我国,新闻社会化生产已经体现出其在新闻时效性、贴近性、全面性等层面的优势。具有新闻意识的公民如同遍布社会的网络神经元,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立即借助于新媒体将其传播,故新闻事件其最早报道往往来自新媒体中的公众参与,譬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2012年温州动车事故等。且公民的表达源自其生活本身,更具贴近性,能吸引民众参与讨论进行公共事务协商与舆论监督等。诸如厦门PX项目事件、郭美美事件、方舟子遇袭案、湖南永州唐慧被劳教案件等都表现出新媒体值得肯定的公共传播与参与平台的作用,而网络民意也已经成为政府研究与报告的关键课题。可以说,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民间新闻”即新闻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与职业新闻平分秋色的时代。

基于新媒体带来的迅即成长的新闻社会化生产力量,一种改革信仰与建议开始兴起,期待其可以在未来带来传媒业生产模式之质变,从而能够找到一种真正超越商业、政治影响等权力腐蚀的新闻业。而这也提醒着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新思考,需要正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在当下我国新闻实践中的种种局限和问题。

结语

关键概念与理论话语出现、发展、衍生与消失,所包含与潜藏的是权力结构的形态与改变。于新闻业而言,先有政党报刊话语、后有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论,也有马列主义为精神纲领的国家政府管理下,报纸作为党的组织者,而新闻业应为党的喉舌此类话语。如同学者陆晔、潘忠党在《成名的想象》中所言,改革既反映在话语之中,又受话语的羁绊。这也是为何本文执着于质疑“新闻专业化”与“专业主义”话语,并肯定新闻社会化生产此类话语的积极意义。

如果新闻专业化视作是新闻专业主义信念的内化与实践中的运用,那么可以看到,且被调查所证实的是,在中国语境里认为新闻业尚未实现“专业化”,是因为中国新闻业有其自身特殊情境与定位。而在新媒体时代,如同民主参与一样,民主需要传播、对话和表达,新闻参与在新的媒介工具所提供的便利和新特性上,理论上其可以极大解放新闻的民主能量。如前梳理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史得出,新闻业之力量恰恰缘于民众之赋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达成社会契约,新闻业根据其表现而是否能够得以维持这份契约,继续行使其信息传播和监督权力。而当互联网和众多新媒体以“去中心化”这样一个特质迅速得到民众拥簇和普及,也重新赋予民众以信息获取、表达和对话等权力,则“专业化”“专业主义”也许可以淡化,而赋予其新的内涵或者以新的名词取代。一部学术史中的关键词不正是这样子诞生、发展的吗?

参考文献

[1]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元婴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12:218.

[2]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2002(71).

[3]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2002(71).

[4]此观点在诸多学者探讨中都有见到。可参见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J].电视研究,2000(5):70-72.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2011(01):4-7.

[5]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M].邬晶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6.

[6]王伟.瞬间与无限:新闻真实的两种理解方式[J].新闻界,2012,48-49.

[7]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2002(71).

[8]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罗伯特·A·海科特;威廉姆·K·凯偌尔.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众化运动[M].2011:4.

[10]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1-2.

[11]降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田.当代传播,2011(01):6.

[1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4.

[13]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M].邬晶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2.

[1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26.

[15]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58.

[16]学者黄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读可参其著作以及相关论文。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4.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7.

[17]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J].电视研究,2000(5):70-72.

[18]王学成.“现实”与“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1:12.

[19]芮必峰.新闻专业主义:一种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再论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12):72.

[20]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2011(01):5.

[21]杨保军.公共化或社会化——“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的一种走向[J].编辑学刊,2010(3):34.

[22]彭兰.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J].国际新闻界,2012(10):6-14.

[23]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3):17.

[24]杨保军.公共化或社会化——“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的一种走向[J].编辑学刊,2010(3):35.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话语
画与理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