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25 08:25甘丽华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英语

甘丽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广东佛山528333)

珠三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甘丽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广东佛山528333)

在珠三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规格要求,过去光懂英语的“纯外语人才”或单一基础技能型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从教育理念、“双学科”培养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模式、项目培养模式以及工读交替模式构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

经济转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在产业集群、产业名都、产业名镇、产业名牌的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文化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为产业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近十年,珠三角产业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物流、会展、金融、设计、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二是高层次应用型英语人才整体数量、质量、结构尚无法满足经济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珠三角的产业定位是: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制造基地,积极推进CEPA框架协议中合作领域和政策在珠三角先行先试,重点在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商务报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推进与海外和港澳台的合作,以加大珠三角的辐射功能,实现产业经济的增长极。

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方大中小型企业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规格要求。笔者曾对涉外企业的主管进行过有关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光懂英语的“纯外语人才”或单一基础技能型毕业生已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们要求的是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应用型毕业生[1]。这对我们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如何培养新型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迫在眉睫。文章从教育理念、“双学科”培养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模式、项目培养模式以及工读交替模式构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争取实现珠三角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腾飞。

一 形成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应用英语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发挥着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从珠三角经济发展形势看,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这将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有力军。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应用英语教育理念是关键。

高职应用英语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各个行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教类型。这种类型的教育在产业经济条件下已经规定了它自身的就业教育属性。首先,高职应用英语教育的内容除包含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之外,还涵盖与社会各职业岗位有关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将从中学到相应的岗位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其次,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市场的需求决定人力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英语毕业生能否符合社会岗位的要求,完全取决于人才规格是否符合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再次,树立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借鉴德国的项目教学方式,捷克的“双学科”培养模式、英法的“三明治”校企合作课程,美国职业院校的合作教育模式,韩国初级学院的顾客导向教育(CE)以及“订单”培养等途径和方法。

二 构建提高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应用英语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英语水平能否适应经济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衡量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尺度。下面从“双学科”培养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模式、项目培养模式、工读交替模式四个方面构建提高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双学科”培养模式(two-subject study)

根据人才规格调查结果得知,单一外语专业或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对单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小。因此,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也应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2]。珠三角的产业发展要面向国际化,这说明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双学科”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正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双学科”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学习两个学科的课程,各占50% 的学分[3]。对那些既想学习英语这一学科,又想再学另一门学科的学生,可以有如下选择: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物流;英语+外贸;英语+传媒与交流等等。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双科文凭。“双科”生可自主跨系选择相关专业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合并主修,这种复合形式可以确保复合专业根基牢固,教学效果良好[4]。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新需要。

(二)“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的教学模式

对珠三角应用英语人才规格要求深入调查中得知,当今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工作岗位要求应用英语毕业生具备能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际的能力,而不只是具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学家们在ESP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的教学模式。CLIL教学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不仅能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CLIL教学主要内容包括集中探究某一知识性学科以及二语教学。这种模式体现了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加合,而是载体与被载体的融合,即语言与其背负的内容的融合[5]。

在这种模式下,由英语语言教师任教,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或学科知识收集教学材料,或是直接引进国外原版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外语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时,学生学习外语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强,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毕业后不仅能熟练地以英语作为工具获取各专业领域内的信息,而且能够参与各种国际会展、物流、金融、设计等交流活动。

(三)项目教学模式

2010年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在行业英语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同时,《要求》还指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6]

项目教学(Projektunterricht)在德国是一种广为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背景为系统的教学方法[7]。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欧美国家,逐渐被大洋洲、南美洲、韩国及日本引用。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就是项目教学模式成功的范例。项目教学模式就是把真实的与职业相关的项目实践作为有意义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整合,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我们学院外语系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围绕课程设置项目内容,所有项目活动的开展与教学内容挂钩。例如,我们逐年为学生设计了项目,一年级的学生分项目组拟写应用文合同、制定产品目录、建立合作关系的文书写作、口笔头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等等;二年级的学生参加科技翻译、参与一项会展、进行一次外贸跟单、用英语跟进客户等等。项目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我们在设置项目时考虑专业和学习内容的结合,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学会与不同层次的同学和社会人士合作,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从了解到熟悉知识与技能,自主地去摸索和研究,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工读交替的模式

人才规格要求调查中,许多用人单位提出他们更需要快上手的毕业生。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后,将学生安排在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见习和实训,即给学生提供工读交替的机会。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贯穿英语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可以借助经济效益这一杠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使合作办学的企业方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并给学生提供工读交替的条件和平台。

在工读交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式上,我们学院外语系建立了“123”实践能力培养模式。“1”是指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及实践能力锻炼。在见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学习小组,到生产、销售、外贸、跟单以及服务活动中进行一些认识性操作,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好专业的决心。学生在与客户和员工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项目执行中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是指第二学年安排二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专项实践能力锻炼,使他们初步掌握各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及流程,达到能熟练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度。学生在企业里边实践、边学习、边探索,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有机会找出差距,回校时及时补充。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自动转化为职业能力。“3”是指第三学年安排三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将来就业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评价与考核标准,将顶岗实习作为一个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并行指导、监控和评价实习生的项目计划。同时,要求学生针对实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写出毕业论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直接参加实践,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熟悉业务的人才。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工读交替的方式,学生们有意识转变角色,在学习中总结,在工作中探索,做到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的问题,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综合技能,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熟期”。同时,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建立了重要联系,毕业后就在自己实习过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总之,培养出来的应用英语人才能否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所以学校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1]甘丽华,林永成.商务英语人才规格要求调查报告——以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业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2009 -01 -08.

[3]范定洪,向朝红,晏晓蓉.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陶继芬.对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1).

[6]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维普网,2010-01-02.

[7]刘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职场英语》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Study on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AN Li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society puts new specifications on English talents.Those graduates who just understand English or know a single skil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must be reformed.The study builds an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new educational concept,“double - subject study”cultivation mode,“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teaching mode,project training and work-study alternating pattern.Hopefully students trained through this mode can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pplied English talents;training mode

G642.4

A

1008-4681(2014)01-0151-03

(责任编校:谭纬纬)

2013-12-09

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指委教改项目,编号:G2013101;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编号:FSZZ-gy201302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甘丽华(1975-),女,广东翁源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英语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读英语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