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栓与双氯酚酸钠栓治疗小儿急性发热的对比研究

2014-03-26 10:55付卫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酸钠体温

付卫蓉

(湖南省东安县中医院,湖南 永州 425900)

对乙酰氨基酚栓与双氯酚酸钠栓治疗小儿急性发热的对比研究

付卫蓉

(湖南省东安县中医院,湖南 永州 425900)

目的 对比对乙酰氨基酚栓与双氯酚酸钠栓治疗小儿急性发热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后者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45例急性发热小儿依据退热给药方式差异予以分组,其中72例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73例采用双氯酚酸钠栓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用药后疗效、再次用药例数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儿退热效果明显不及观察组(P<0.05);再次用药情况观察组例数明显较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 双氯酚酸钠栓应用于急性发热患儿退热,具见效快、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对乙酰氨基酚栓;双氯酚酸钠栓;小儿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0~37.0 ℃[1,2]。很多疾病都可导致发热,但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感染与非感染两类。处于急性发热的小儿,采取积极有效的退热措施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口服退热药物常作为临床首选。但近年来直肠栓剂,为退热药应用提供了另一给药途径[3]。我院本次对收治的145例急性发热小儿分别给予了乙酰氨基酚栓与双氯酚酸钠栓退热治疗,结果发现双氯酚酸钠栓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45例急性发热小儿;男、女性例数分别为75、70例,年龄范围在1~12岁,(3.4±1.7)岁为年龄平均数。患儿中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统感染者分别为44、48、53例。经测量腋温均高于38.5 ℃,其中56例腋温处于38.5~39 ℃,腋温处于39~40 ℃ 51例,其余38例腋温超过了40 ℃。145例患儿依据退热给药方式差异予以分组,其中72例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73例采用双氯酚酸钠栓治疗设为观察组。两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退热情况对比表()(n,%)

表1 两组患儿退热情况对比表()(n,%)

类别 观察组(n=73) 对照组(n=72) t或χ2 P开始体温( ℃) 39.30±0.36 39.27±0.38 0.4880 >0.05起效时间(min) 41.62±3.71 55.18±5.10 18.326 <0.05 60 min体温下降度数( ℃) 1.04±0.27 0.69±0.19 9.0157 <0.05最大作用时间(min) 99.74±10.16 80.28±9.17 12.102 <0.05退热持续时间(h) 7.30±1.63 6.56±1.72 2.6954 <0.05 15 min退热病例数 0 0 30 min退热病例数 30(41.10) 5(6.94) 23.09 <0.01 45 min退热病例数 39(53.42) 18(25.00) 12.28 <0.01 60 min退热病例数 58(79.45) 39(54.17) 10.47 <0.05 75 min退热病例数 69(94.52) 48(66.67) 18.05 <0.01 90 min退热病例数 72(98.63) 56(77.78) 15.23 <0.05 120 min退热病例数 73(100) 72(100) 0 0

1.2 给药方法:①观察组:73例患儿采用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规格为每粒12.5 mg的双氯芬酸钠栓,肛门给药方式,每千克体质量每次0.5 mg。注意用药前应先将栓剂取出后用少许温水浸润,再轻塞入距肛门约2 cm处的直肠内。用药后患儿普遍在20~40 min后会出现体温下降,当其体温恢复正常后可持续4~6 h,因患儿退热后身体会大量出汗,因此应给予及时饮水。若患儿在4~6 h体温出现上升应继续给药,但每天给药应控制在4次内,疗程也尽量控制在3 d内。②对照组:采用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生产规格为每粒125 mg的对乙酰氨基酚栓,肛门给药方式,每千克体质量每次10 mg。

1.3 观测指标:指派专门护理人员分别在患儿给药前后进行腋温测试,其中给药后15 min、30 min、45 min、1 h、1.25 h、1.5 h、2 h、3 h、4 h、 6 h、8 h、10 h连续进行12次测试腋温并记录,观测患儿药物见效时间和体温变化等情况,药物有效以用药后患儿体温降低超过0.8 ℃为标准。观测两组患儿临床有无再用药、胃肠道、过敏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运用SPSS16.0,采用(x¯±s)与%构成计量与计数资料,并行t与χ2检验,P<0.0)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退热情况对比:两组患儿开始体温不具显著性(P>0.05),用药后起效时间、60 min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15 min内均未见退热病例,30、45、60、75、90 min后退热例数差异具显著性,且观察组效果明显较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再用药对比:两组患儿用药8 h后腋温又出现回升者分别为14、25例,观察组回升人数明显较低(χ2=4.45,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有6例(8.23%)存在肛门不适,对照组有5例(6.94%)存在肛门不适,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8,P>0.05),停药后症状均消失。两组均未见胃肠道、黏膜、便血等不良反应症状。

3 讨 论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4]。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是引起患儿发热的两大主要因素,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功能尚处于有待完善时期,免疫能力较成年人低,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感冒、内伤等都极易导致发热现象。患儿一旦发热,临床应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以免造成因久热未退导致机体代谢与耗氧量增大,加大其心脏负荷量,轻者使得患儿体质下降、抵抗力弱,重者会因高热引发颅内压增高、脑损伤和变生各种疾病等,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快速有效降温是治疗的关键。

以往临床对小儿发热主要采用肌内注射安痛定、安乃近滴鼻等方式治疗,但该种方式不良反应较大,而口服类退热药物又易导致患儿恶心、呕吐等肠道不良反应。直肠给药退热具给药方便、见效快且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直肠给药方式能降低其对肝脏的损伤和胃肠道的不适,因此,直肠给药作为一种新的替代退热治疗方式广受临床欢迎。双氯酚酸钠栓又名润安可,是一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5]。其可通过将环氧化酶活性控制来隔阻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同时,还能将细胞内的花生四烯酸浓度降低和促使其与三酰甘油结合。该药在非甾体消炎药中效果强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热、镇痛等疗效强过阿司匹林26~50倍,比吲哚美辛强2~5倍。该药对个体体质无特殊要求,可在用药1 h内快速达到峰值,排泄快且不良反应小,临床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术后疼痛和各种因素引起的发热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属解热镇痛类OTC药物,解热镇痛效果不亚于阿司匹林,无明显的刺激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但对炎性的抵抗能力较弱,临床主要用于不宜采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我院本次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患儿开始体温不具显著性(P>0.05),用药后起效时间、60 min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15 min内均未见退热病例,30、45、60、75、90 min后退热例数差异具显著性(P<0.05);这说明了双氯酚酸钠栓对小儿急性发热的解热效果更具优势。两组患儿用药8 h后腋温又出现回升者分别为14、25例,观察组回升人数明显较低(χ2=4.45,P<0.05);可见双氯酚酸钠栓对退热时间保持比对乙酰氨基酚栓更理想。两组患儿均只见轻微肛门不适,可说明两种药物均不良反应较小,患儿对其耐受性均较好。

总之,双氯酚酸钠栓对急性发热患儿退热效果相比于对乙酰氨基酚栓,具见效快、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1] 马融,王雪峰,虞坚尔,等.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1-4.

[2] 王福玲.小儿发热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2):115.

[3] 郑军.双氯芬酸钠栓与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小儿急性发热对比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6):21-23.

[4] 贾艳平,高树彬.小儿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J].中医儿科杂志,2012, 8(5):57-59.

[5] 张峰,程肇燕,张波,等.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双氯酚酸钠栓剂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57-160.

R725

:B

:1671-8194(2014)32-0136-02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酸钠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