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

2014-03-26 10:55皓荣阳侯春彤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经颅供血基底

明 皓荣 阳侯春彤荣根满

(1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122;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

明 皓1荣 阳2侯春彤3荣根满3

(1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122;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研究分析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异常率为89.13%,脑电地形图(BEAM)异常率为39.13%,TCD与BEAM对比研究表明,TCD异常率明显高于BEAM异常率。结论 通过TCD与BEAM的对比研究,探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改变的特点及规律以及两种检查方法的联系,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诊断依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BEAM

中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上最常见,因其主观症状多、客观依据少,神经系统CT等检查多不能获得满意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无创伤性的穿透颅骨,直接取得颅内血管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资料,脑电地形图(BEAM)能灵敏地反映脑细胞缺血性电活动改变的范围及程度。本研究采用TCD与BEAM对比研究,探索轻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功能状态与脑细胞缺血性电活动改变的范围及程度之间的联系,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4.9岁,均为住院患者,临床诊断颈椎病22例、脑动脉硬化70例。

1.2 临床表现:主要是眩晕、恶心、呕吐,后头痛、行走不稳。神经系统检查及CT扫描均正常。

1.3 方法

1.3.1 经颅多普勒检查方法:采用德国TC-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平静呼吸坐位及卧位检查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后动脉。

1.3.2 脑电地形图检查方法:采用国产DF-4型脑电地形图仪,患者坐位、安静、闭眼。采用10/20系统安置电极检查3 min,双侧对称部位功率值相差50%判为异常。

2 结 果

见表1~表3。

表1 TCD与BEAM异常率比较

表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表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BEAM表现

3 讨 论

以眩晕为特征的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难以确诊的神经科多发病之一,丁氏[5-8]1982年首次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分为3型:轻型以眩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中型除眩晕外尚有脑干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重型除眩晕外并有严重的脑干损害表现,多迅速昏迷、死亡。中、重型者有特征性脑干损害诊断较明确,而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尚需与多种前庭中枢和末梢疾病进行鉴别,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本研究拟通过TCD与BEAM的对比研究,探索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改变的特点及规律性,以及两种检查方法的联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9-11]。

本研究提示TCD异常率(89.13%)明显高于BEAM异常率(39.13%)(χ2=20.03,P<0.01)。说明TCD能较敏感地显示血管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刘谷琦[12,13]的结果基本相同。笔者认为BEAM异常率低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影响脑干等大脑中线部位或深部脑细胞的功能,而BEAM对上述部位病变反应相对不敏感;TCD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大的意义[14,15]。

TCD结果显示主要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改变,而大脑后动脉改变较少,大多数病例表现为血流速度变慢、供血差,少数表现为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增快,与胡春明[16]、傅佳[17]等的结果相似。椎-基底动脉硬化出现狭窄、血栓形成等使血流速度变慢、血供差,颈椎骨质增生可使横突孔内的椎动脉闭塞,引起椎动脉对脑干或颈脊髓的暂时性障碍,而TCD检查可判断患病血管及缺血程度。

BEAM结果显示主要为θ频域、α频域异常,主要表现枕部、颞部α频域功能值降低、θ频域功能值增高,与TCD改变的部位相符。与梅凤君等[18-22]的结果不相同,可能是本研究所选病例的病情较轻所致。

脑电图不仅能灵敏地反映脑细胞电活动的改变,而且能以直观、明确的图象定位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手段。

[1] 苏 晓,李兆丰,龙克婷.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3,42(1):31-33.

[2] 江洋,苏三山,文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进展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 17-18.

[3] 张立军,荣阳,荣根满,等. TCD检测头晕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3-15.

[4] 侯荣林,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迟发性呈现影像改变的进展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72-73.

[5] 丁铭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J].中华医学杂志,2012, 92(7):390-391.

[6] 王戈鹰.尼莫通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3):167-168.

[7] 邵桂满,荣阳,荣根满,等. 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2-63.

[8] 张立军,荣阳,荣根满,等.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1-42.

[9] 胡维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56(9): 378-379.

[10] 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等.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诊断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68-69.

[11] 刘庆英,荣阳,荣根满,等.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前瞻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32-33.

[12] 李长宏,马文富,田玲玲.实验性脑缺血组织自由基水平、神经病理与甘露醇作用机制的研究[J].脑与神经科杂志,2012,20(4): 193-195.

[13] 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宇.现代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313-1319.

[14] 刘谷珩.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与头颅CT和脑电图的关系[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3,19(1):16-18.

[15] 胡春明.140例老年椎-基底动脉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老年学杂志,2013,27(12): 342-343.

[16] 梅凤君. 脑电地形图在颈椎病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2;18(1):76-77.

[17] 刘凤华,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血管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28.

[18] 慕容洋洋,江山,文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与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 31-33.

[19] 傅佳.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的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24(28):270-271.

[20] 高旭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10,21:33-35.

[21] 邵桂满,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2-63.

[22] 佟湛,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72-73.

R743

:B

:1671-8194(2014)32-0252-02

猜你喜欢
经颅供血基底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频域约束子空间法的经颅磁刺激信号去噪
辣语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