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2014-03-26 10:55石玉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治则吡啶溃疡性

石玉梅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石玉梅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溃疡性结肠炎;辩证;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一般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局限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因此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这种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西医认为与遗传和免疫因素有关,应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该病,其中磺胺类抗菌药物柳氮磺吡啶临床使用较多,可以控制轻中度的疾病复发和防止复发。柳氮磺吡啶的活性成分为5-ASA,载体为磺胺吡啶,进而研发出美沙拉嗪这种新药,该药以活性成分5-ASA替代了柳氮磺吡啶中无活性的磺胺吡啶,提高了疗效,也减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医师较为认可[1]。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表明,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为此,笔者比较分析应用美沙拉嗪及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5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近年来笔者经治的150例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介于25~58岁,平均(中位)年龄32岁;病程介于4~19年,平均(中位)病程6.5年。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和病程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明确诊断[2]。诊断依据包括:①有腹泻和便血症状,持续6周以上。②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充血、水肿、脆变及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多发性炎症糜烂、溃疡等。③钡餐灌肠检查发现肠黏膜粗乱、肠壁多发性充溢缺损或结肠短缩,同时伴有明确的黏膜组织学改变。④手术切除活检标本检查:肉眼和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

1.3 中医辨证分型:参考相关文献[3-5]和临床实践,中医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大肠湿热型,证见起病急骤,腹痛拒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脾虚湿蕴型,证见泻下溏薄,带有黏液,迁延反复,稍有不慎则复发,纳呆,脘腹胀闷不适,神疲乏力,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胖,苔薄白,脉弱无力。③寒热错杂型,证见下痢稀薄,夹有黏冻,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腻;另见腹部有灼热感,身热,小便短赤。④肝郁脾虚型,证见脘腹窜痛,痛无定处,饱胀不适,情绪易激动,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嗳腐吞酸,大便难解,便后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⑤脾肾阳虚型,证见泄泻经久不愈,或为五更泻,完谷不化,嗜热饮,形寒肢冷,少腹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⑥阴血亏虚型,证见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心烦,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缓释颗粒,3次/天,连用4周;有效后剂量减半,3次/天。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确定治则和治法。①大肠湿热型的治则为清热利湿,方用芍药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②脾虚湿蕴型的治则为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③寒热错杂型的治则为温中补虚,清热化湿;方用乌梅丸加减。④肝郁脾虚型的治则为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减。⑤脾肾阳虚型的治则为温肾健脾,方用理中汤或四神丸加减。⑥阴血亏虚型治则为滋阴养血,方用驻车丸加减。患者伴有其他病证时,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上述诸药1剂/天,煎两次,取汤液400 mL,早晚两次饭后服用,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食物。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判定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6],疗效分为3个等级:①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便常规阴性,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愈合,糜烂消失,判定为显效。②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便常规阴性,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或有假息肉形成,判定为有效。③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肠镜、病例均未见改变,甚或上述均恶化,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组内患者数量×100%。

1.6 统计方法:分别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1个月后,按照上述标准判定疗效。治疗组75例患者中,显效5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67%;对照组75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7.3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c= 2.26,P<0.05);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之“痢疾”、“泄泻”、“肠癖”、“便血”、“滞下”、“肠风”、“下利”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由外感时邪或饮食失利,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以致大肠湿浊内生,夹湿伤脾,诱发肠道传导阻滞,伤及脂膜血络,而利下赤白,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复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肝脾不和,亦可腹痛腹泻,病久脾虚不运,食谷不化,则腹痛腹泻;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7]。《景岳全书·泄泻篇》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因肝风振动”,治以甘养胃,酸制肝,行泄木安土发。

迄今所有治疗仅能缓解病情,尚难使本病痊愈。西医常用的有效药物是美沙拉嗪(本文观察有效率为77.33%,疗效尚可但不尽人意),但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骨关节痛等毒副作用。中医辨证施治,对轻中型病患的疗效与西药媲美,且无副作用;对重型病患,应将中药作为辅助用药,可提高西药疗效[4]。本文参照文献和作者的临床实践将本病辨证为6种类型,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0.67%,无论从疗效方面还是总有效率方面,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1] 陈志辉,刘阳优,陈彩秀,等.美沙拉嗪颗粒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 (7):73-74.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 27(8):545-550.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4] 綦文彪.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308-309.

[5] 李永芝.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275-276.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结合诊治方案(2003,重庆)[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诊疗, 2004,9(4):240-243.

[7] 王荣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0-251.

R574.62

:B

:1671-8194(2014)32-0289-02

猜你喜欢
治则吡啶溃疡性
吡啶和3-甲基吡啶的合成工艺研究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勘 误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