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2014-03-26 10:55雷杰锋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腰段椎弓螺钉

雷杰锋

(宁乡县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600)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雷杰锋

(宁乡县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600)

目的 观察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方法 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1例,予经伤椎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予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后JOA、VAS评分,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情况,对患者行6个月随访,观察Cobb角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研究组JOA、VAS评分情况相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术后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末期研究组骨折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经伤椎固定;跨伤椎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段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较为常见,多由间接性的外力冲击引起,严重时会致伤者截瘫甚至死亡。传统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治疗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术,但存在螺钉断裂、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治疗效果欠佳[1]。本研究对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1例,男女比例23∶18,年龄23~46岁,平均(32.97±2.63)岁,对照组41例,男女比例36:15,年龄22~47岁,平均(33.48±3.0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利用C型臂确定骨折椎体,取后正中纵向入路,剥离椎旁肌显露结构。对照组予跨伤椎固定,将4枚椎弓根螺钉分2组置入伤椎上下各一邻椎的两侧椎弓根中,放置已预弯的钛棒,预紧一侧螺帽,纵向撑开使伤椎高度恢复,矫正凸畸形,结束后拧紧对侧螺帽,检查固定。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于双侧椎弓根置2根相对较短的椎弓根螺钉,以避免挤压伤椎内的骨块为螺钉长度选择标准。螺钉放置完成后置入预弯好的钛棒,拧紧伤椎螺帽,选择椎体终板受伤较重的一侧纵向撑开,伤椎高度恢复后拧紧该侧的螺帽,对另一侧进行适度撑开或可选择不撑开,后拧紧螺帽,检查固定。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JOA、VAS评分,JOA的分值越高说明脊柱功能越好,VAS的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烈;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值越小说明骨折恢复情况越好[2,3];对所有患者行6个月随访,观察并记录Cobb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5]。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一般资料以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以t完成检验,P<0.05表示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情况:研究组JOA、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情况(x¯±s,分)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折情况:研究组后凸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折情况(x¯±s)

2.3 两组患者随访末期骨折恢复情况:研究组Cobb角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末期骨折恢复情况(x¯±s)

3 讨 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触地后,外力冲击上传至胸腰段脊柱造成,少数伤者由直接性的外力冲击(如车辆冲撞、重物砸伤等)造成[6]。在本研究选取的82例患者中,高处坠落致伤47例,占总病例数的57.32%,间接外力冲击是本研究中患者致伤的主要原因。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采取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术,由于操作手法相对简易,术后即时复位效果好,是较为常见的脊柱骨折固定手段,但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推移,跨伤椎固定术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及Cobb角丢失情况,部分患者还需进行二次手术,造成对患者的二次打击[7]。本研究对随机选取的41例患者予经伤椎固定治疗,该治疗法在跨伤椎固定基础上增加了2枚椎弓根螺钉,从而帮助分担原有的轴向压力,增强固定段的牢固性,有效降低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及Cobb角丢失的发生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观察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JOA与VAS评分结果对比,可得研究组两项评分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术后两组患者的腰背痛均处于轻度水平,同时脊柱功能处于良好阶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情况,可得研究组的后凸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结果的原因为跨伤椎固定术将使用椎弓根螺钉由4个增加至6个,其增加的2枚较短的螺钉直接固定于伤椎,从而减轻了其余螺钉的负担,同时在纵向撑开时选择终板受伤较严重的一端,能够避免正常椎间盘受到过度牵拉,因此复位效果较好。观察随访末期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可得研究组Cobb角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经伤椎固定由于增加了2个固定点,使固定方式由原来的平行四边固定转变为6点固定,弥补了平行固定侧向不稳的缺陷,同时增强了伤椎螺钉的顶推力,延长了复位的有效期,有效降低了远期后凸Cobb角变大的发生率,使固定处在术后的较长时期内不易发生Cobb角及椎体高度的丢失。另外,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骨折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功能锻炼计划,并监督实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8]。综上所述,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辛宏力.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155-156,158.

[2] 张骞.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11-813.

[3] 倪凌之.经伤椎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对照[J].吉林医学,2013,34(18):3564.

[4] 陈永恩.经伤椎与跨伤椎万向钉置钉固定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4,34(1):28-29.

[5] 黄金平.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椎体高度及侧弯角度改善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49-50.

[6] 邓晓强.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进展[J].骨科,2014,5(1):59-61.

[7] 刘平平.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4(1):26-28.

[8] 王朝海.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治疗中青年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R681.5

:B

:1671-8194(2014)32-0207-02

猜你喜欢
腰段椎弓螺钉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研究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