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EMR治疗大肠癌前病变30例分析

2014-03-26 10:55董丽丽卢玉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内瘤大肠癌大肠

董丽丽 黄 萍 卢玉梅 张 宁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山东 青岛 266000)

大肠EMR治疗大肠癌前病变30例分析

董丽丽 黄 萍 卢玉梅 张 宁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山东 青岛 266000)

目的 探讨大肠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方法 回顾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近两年来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癌前病变(包括高低级上皮内癌前病变病灶),给予EMR治疗,予以钛夹配合高频电切除病变,周边病变追加射频灼除。结果 所有患者病灶经内镜治疗后,癌前病变均消失,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 大肠EMR治疗后,配合射频、钛夹治疗大肠癌前病变,无出血及穿孔,病灶切除完全,疗效好,无复发。近年来本院采用内镜配合钛夹、射频治疗大肠癌前病变30例,效果较好,分析如下。

EMR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5~82岁(平均56岁),临床症状:便血15例,腹痛10例,便秘5例,腹泻7例,无症状6例。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结果及病理:全部病例均进镜达大肠回盲部,每例患者有一处或多处高低级别瘤变。上皮癌前病变病灶均为息肉状病灶,包括扁平状,侧向发育型,隆起型。分布部位:直肠12枚,乙状结肠10枚,降结肠5枚,升结肠4枚。大小:<0.5 cm,3枚,0.5~1 cm,5枚,1~2 cm,24枚,>2 cm,4枚。病理:均在腺瘤基础上发生上皮内瘤变,管状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伴低级别瘤变22例,伴有高级别瘤变8例。见图1。

图1

1.2.2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血糖,心电图。术前流质1 d,手术当天禁食,上午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5 g冲至2000~2500 mL水中在1~2 h以内喝完,大便为清水样,提示肠道准备良好。若存在便秘或肠道准备欠缺,可用辉力灌肠液给予清洁灌肠。器械准备:PSD高频电,电子结肠镜,金属夹,射频治疗仪,圈套器,注射针1支。药物:美兰,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2.3 内镜下操作步骤:进镜到达病灶,确定注射部位,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即抬举征阳性)A:用圈套器套取病变,用高频电电切,周边黏膜追加射频治疗,创面给予钛夹夹闭创面。B:病变基底部有粗蒂,可先给予钛夹夹闭根部,再行电切及射频凝固。

1.2.4 结果:有1例患者多发扁平病变,术后5 d因未注意饮食,大便干结,钛夹脱落出血,再次进镜给予钛夹夹闭,嘱患者流质饮食1周后痊愈。

1.2.5 术后处理:术后禁食1 d,住院5~7 d,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术后1周流质饮食,避免剧烈活动,一般1~3周钛夹脱落。所有患者无穿孔并发症,无大出血,无进行外科手术。见图2。

图2 术后创面

1.2.6 术后病理:所有患者术后标本送病理,30例病理与术前病理一致。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3个月、1年后复查无复发。见图3。

1.2.7 术后随访:分别于3、6、12个月进行肠镜随访,无复发。

图3 手术切除标本

2 结 果

共切除30例患者45处病灶,所有患者无即可出现大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有2例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出现穿孔行保守治疗。见图4。

图4 3个月复查,伤口愈合,瘢痕形成

3 讨 论

进行大肠镜下治疗首先进行肠道准备,保证肠道清洁是最重要的,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导泻效果较好,对于顽固性便秘者可加用辉力灌肠液灌肠。肠道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特别易进展为癌。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EMR),配合射频治疗,创面用钛夹夹闭,可治疗上皮内瘤变,阻止癌灶病变,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使用金属钛夹的原理是金属夹闭合时可将出血的血管,同临近的组织一并夹紧“缝合”并持续保持这一状态,从而彻底阻断血流止血,并防止穿孔,犹如外科的止血钳和缝线,止血效果牢靠,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极小,非常适用于小动脉出血;金属钛夹又是一种十分精巧的装置,体积小,操作简便,可准确的钳夹创面,对其他组织及血管无损伤;钛夹置放后不用取出,约1~3周后可自行脱落经肠道排出,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射频是在低频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热效应,通过使病变部位升温、脱水、干燥、凝固、坏死来达到息肉切除的目的,相对于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更好的优势,病灶不碳化,不产生有害辐射,不产生烟雾及臭味,导线工作时不发热,不会损坏内镜,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故不引起疼痛,深受医务人员和患者喜爱。

镜下发现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防止癌变,同时射频对周边病灶进行灼除,防止病灶残留,创面用钛夹夹闭,操作简单,特别是粗蒂息肉根部的大血管,钛夹可阻断血流,再行高频电电切,周边的残留病变用射频给予灼除,病变切除完整,同时防止出血及穿孔,扩大内镜治疗范围[2]。

王秀江等使用EMR技术,使电切治疗适应证扩大,其不仅适用于>2 cm无蒂息肉,而且对平坦型、凹陷型息肉及早期癌均适用,其已完全替代剖腹手术治疗[3]。EMR加射频是治疗肠道平坦型及侧向发育型病变最成熟的微创手段[4]。

[1] 李红玲,刘树青.钛夹配合内镜治疗大肠息肉伴上皮内瘤变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分析杂志,2011,11(8):5450-5451.

[2] Kaltenbach T,Friedland S,Maheshwari A,et al.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tandardized EMR of nonpoly-poid(flat and depressed)colorectal lesions >or=1 cm(with video)[J].Gastrointest Endosc,2007,65(6):857-865.

[3] 何国杰,粱正,姚礼庆,等.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1,7(6):14-15.

[4] 刘思德,陈华,白杨,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内镜,2007,1(1):23-28.

R735.3

:B

:1671-8194(2014)32-0218-02

猜你喜欢
内瘤大肠癌大肠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中药单体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RECIST1.1标准和RECIST1.0标准对大肠癌肝转移疗效评价的比较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大肠癌治疗的有效性观察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