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记者会还是透露些东西

2014-03-27 08:34
投资者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玩味见面会记者会

平淡中仍然有非常值得玩味之处。在我的从业记忆中,我们的新闻官员把外国记者管理得这样服服帖帖还真是少见

一年一度的“两会”,最后的节目一定是国务院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这些见面会经过电视直播,几乎成了中国人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可以直接感受国家领导人风采的机会,他们的谈吐、学养,还有他们处理工作中难题的态度和方法,不但随后会被人们拿来谈论,还会被专业人士用于分析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上周李克强总理第二次开这个会,给我的感觉是“太过平淡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回答了15个问题,比起上一任总理过慢的语速,回答问题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但与再前一任总理朱镕基相比,其精彩程度还是稍有逊色的。

平淡中仍然有非常值得玩味之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首先就是我们的这位总理确实是理解和尊重市场的。他一直在强调简政放权,并用自己30多年前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计划和命令是多么没用,相反让人们自己决定“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是多么有效。

随后,李总理在谈到对外推销中国制造的产品时强调那是“分内之事”。在治理污染、维护市场秩序等问题上界定了政府职能。在房地产问题上,他只是告诉人们政府只负责改善棚户区和提供低廉的公租房,而没有管控房价的任务。

李总理相当程度上修正了传说中对他的理解——就是宁可牺牲经济成长的速度也要完成调整结构的任务。实际上,他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告诉我们他事实上还是相当看重GDP的,他引用G20会议提出的观点来进一步佐证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意义。我提醒投资者,过于担心中国经济成长失速恐怕是不必要的。在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困扰中,总理设定了他工作的首要任务——与发达经济体处理经济危机时一样,就业和保证就业的企业会排在优先的地位。

稍感遗憾的是,李总理在谈到放宽市场准入时,只提到了医疗、养老和金融业,而没有提及能源、电信和其他更为敏感的行业(比如文化、传媒)。他提醒当准入放宽后,会触动原有企业的“奶酪”,我们希望他只是由于时间关系而未能更广泛地述及更多领域。

在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上、在香港和台湾问题上,李总理基本上延用了一贯和通用的口径。而在谈到中美、中欧事务时,他把重点集中在贸易问题上,无论是每小时与美国做1亿美元的生意,还是与欧盟和平解决光伏纠纷。这中间,“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还是一个值得记住的表达。

这个记者会真的就这样平淡吗?你要真这样以为,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在我的从业记忆中,我们的新闻官员把外国记者管理得这样服服帖帖还真是少见。你看那些CNN、美联社、路透社的记者,倒是都失去了往年的锋芒,甚至还不如中国的“官方记者”——比起过去的表演,他们的演技确实提高了,尽管他们仍然无法克制地保持着对政治人物的仰慕。

以我的经验,外国记者、特别是西方记者们本该提的问题完全没有在清单上。比如刚刚发生在昆明的恐怖袭击,反腐运动中令人期待的“周滨的父亲”有什么进展;再比如对乌克兰事件和对普京的看法,与日本的关系;还有政治体制改革会是什么前景,中国人权方面的问题与进展。

这些问题的缺失,显然不是时间安排上的不便带来的,它们没有被那些外国记者以某种刁钻的方式提出来才是更加值得玩味之处。我的问题是,中国的新闻官员用什么办法做到的,他们是怎么说服这些记者采取了如此“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了这个“平淡的记者会”?

肯定不是压制、胁迫的,一定是晓之以理的。我相信,这个理就是这些问题不在李总理的工作分工范围之内,而且我相信这些外国记者获得了某种保证——他们另有机会问到他们想问的人,问他们想问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进程显然没有停下来,从李总理的答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在经济体制和政府工作中的进展,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领导人还是非常智慧和负有责任的。同时,我们更加明确,大国关系、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正在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展开。虽然,我们无法依照惯例透过总理与记者的见面会了解,但一定另有安排。

猜你喜欢
玩味见面会记者会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玩味之秋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玩味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