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4-03-27 01:29吕梁艳林宪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六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

吕梁艳,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0 引言

文化产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中国对发展文化产业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布局、两目标”。所谓“一布局”是指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两目标”是指中期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长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此,各地纷纷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经济意义及西部大开发层面上的划分,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广西省和西藏六省区市,集中了优质的彝族、苗族、藏族和白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各省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均衡,现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1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确定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指标的选择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效果。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1)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个领域和侧面需要用比较全面、立体、蕴涵明确信息的指标体系,要求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2)评价指标体系要删繁就简,尽量使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所选取的指标最好能够从各种统计资料上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后获取,使理想化的指标体系能够现实化,并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既要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也要能反映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

1.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是联系微观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国家竞争力的纽带。它既取决于宏观层面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又取决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3]。依据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原则,并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能行和科学性,笔者设计了如下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1.3 评价方法选取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构造原始数据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判断指标数据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再次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选取主成分,最后建立主成分函数,计算样本的每个主成分得分及样本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多少对样本进行排序。

2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现选用2010年西南六省市以上17项评价指标数据(表2),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4]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5]。

表1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西南六省市评价指标数据

2.1 选取主成分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计算得知各变量间呈现较高的线性关系,同时可以计算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略),基于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可选取四个主成分,此时累计贡献率为97.7%,即用4个综合指标反映17项指标的信息。根据特征向量表得出的主成分函数为:

基于主成分函数中各变量系数绝对值的大小,第一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艺术表演机构团体数、群众文化馆站数、文化企业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总藏书、从业人数、文化事业基建设投资、文化机构总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方面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的信息;第四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和地区文化科研机构数。

2.2 计算样本的各主成分得分和总得分

将每项指标标准化数据代入上主成分函数,可以计算出每个省的各主成分得分(表3)。

表3 西南各省市区主成分得分

表3综合分值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由强到弱依次为四川、西藏、云南、广西、重庆和贵州。

主成分1分值主要反映地区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规模竞争力,在西南地区六省中,这方面竞争力四川最强,其他依次为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和西藏。四川省是一个集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于一体的地形复杂的省份,多变的地域特征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且便于建设与开发。2010年四川省文化产业从业人数24 330人,位居六省之首,相当于山西的10倍;四川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站、文化企业机构数分别为4 652个、5 363个,为六省之首;文化事业基建投资60 288万元比其余五省之和还多。四川省的文化产业规模也比较庞大,2010年文化机构总收入和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分别为57 217千元、6 425 739千元,这两项指标均居六省之首。而同期西藏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机构总收入和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 494人、1 438千元、270 231千元,这3项指标均居六省之末。

主成分2分值主要反映地区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贡献竞争力,在西南地区六省中,这方面竞争力贵州最强,其他依次为四川、西藏、云南、广西和重庆。在产业资源方面,四川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为120个,位居六省之首,而广西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在六省中排名最靠后。在产业贡献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于前四位的依次是西藏、贵州、云南、重庆,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2%、47.3%、40%、36.4%,四川在六省中最弱,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1%。

主成分3分值主要反映地区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在西南地区六省中,这方面竞争力西藏最强,其他依次为重庆、四川、广西、贵州和云南。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潜力较大的省份依次为重庆、广西和云南,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 532.43元、17 063.89元、16 064.54元,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潜力较大的省份依次为重庆、四川、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276.66元、5 086.89元、4 543.41元;贵州省除了艺术表演团体数略高于西藏省外,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位于六省之末,这与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贵州地处西南部高原,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低水平、低档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的依次为重庆、广西、云南、西藏,主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依次为0.45%、0.4%、0.38%、0.38%。

主成分4分值主要反映地区文化产业创新竞争力,在西南地区六省中,这方面竞争力最强的是云南,其他依次为广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云南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出现了以《云南印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为代表的艺术精品,以白族铜银工艺品、剑川白族木雕、彝族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为代表的建筑遗存品牌[7],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在西南六省中是最高的。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最多的是西藏,其他依次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依次为38.46%、31.71%、26.32%、25.81%、22.67%、13.79%。

3 促进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形单元,地形复杂导致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但也正因为如此,西南地区资源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资源独特,民族资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特色。根据西南地区的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政府有形手段为支撑,打造中外旅游品牌,带动文化演艺娱乐业、影视会展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等相关行业,面向国际市场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2.1 国家和政府有形手段支撑西南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建立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管理薄弱,消费能力差,人力资源短缺,因此依靠市场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很困难,因此很多方面都应该由国家和政府出面来直接推动,形成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上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进而推动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西南各省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2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打造中外旅游品牌

西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应建立西南地区文化特色旅游内容和特色旅游线路,并在此基础上创立文化知名品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如在贵州遵义,重庆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四川大渡河泸定桥,广西百色起义纪念地等红色旅游地,设计吸引游客参与互动、体验性项目,就当年战役史实经过等内容设置有趣的测验和模拟,让游客不仅亲生体验当时的战争实况,而且能够更深刻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开展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成立“中华藏传佛教文化交流协作会”,编撰出版佛教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理论专著,从文化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层面提升藏传佛教品牌的档次和知名度。在四川大慈寺,乐山大佛,云南金殿,大理三塔,重庆的华严寺,贵州的弘福寺,西藏布达拉宫等这些佛教著名地建设养生园,开展养生休闲度假项目;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两个区,在生态观光区内向大众提供观光旅游,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区内设立体验式旅游项目,游客可以穿民族传统服饰,参加民族节日和民族活动,入住民族特色房舍,品尝民族菜肴,将旅游观光与亲身体验结合在一起。

3.2.3 文化演艺娱乐业进一步发展

西南地区有优美的以山水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两者完美融合打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吴哥的微笑》,云南的《云南印象》、《云南的响声》,四川的《天府蜀韵》等,但各省市各自发展,收益甚微,因此西南地区应建立文化演艺娱乐聚集区,发挥名人效应,吸引投资和生源,如成立杨丽萍舞蹈学校或民族艺术团,将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发扬光大,让民族文化产业走向国际。

3.2.4 影视会展业特色发展

西南地区山水相间,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因此可以建立特色民族影视城和红色影视基地,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可以吸引摄制组来此选景拍摄,进而起到宣传的作用。除此之外,以西藏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寺庙建筑与藏传佛教相结合,举办宗教旅游博览会,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银饰工艺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与民俗相结合,举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向外界推荐西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以扩大和提高西南地区的知名度。

3.2.5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与现代技术结合发展

西南地区民族资源独具特色,因此应该成立西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整合西南各省市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资源,建立一支富有创意又贴近市场的民间工艺品研发队伍,开发具有西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具有西藏佛教特色的“布达拉文化”旅游工艺品;将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集纪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特色民间工艺品;在旅游院校开设民间工艺品课程,加大对民间手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2.6 面向国际市场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相连,有广泛的文化共识和侨乡特色,共同建立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交流平台[8],因此西南地区应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演艺娱乐业、影视会展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等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到东北亚、南亚、北美、欧盟、非洲等区域,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4 结论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打造西南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凸显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利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宣传西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可以有效地促进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西南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产业”的解读.

[2]王岚,赵国杰.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2009(1):14-16.

[3]王岚,赵国杰.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2009(1):14-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22-358.

[5]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38.

[6]叶丽君,李琳.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94-97.

[7]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34-35.

[8]丁智才.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传播能力[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06-107.

猜你喜欢
六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部六省的省际面板数据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