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4-03-27 10:51许卫华李焰杨小燕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反刍动物应用型养殖

许卫华,李焰,杨小燕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1-4]。龙岩学院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落实“立足龙岩、服务海西、致力应用、津贴行业”的办学理念,学校针对龙岩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畜牧产业,开设了动物科学(原畜牧专业)和动物医学(原兽医专业)2个与畜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畜牧专门人才,并实施了“3+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反刍动物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龙岩市生态建市步伐的推进,禁养区内的养猪场相继被关闭拆除,部分养猪户开始转向节粮型的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也强调今后要大力扶持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如何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十分迫切。

1 课程改革背景

《反刍动物生产学》属于动物科学方向的专业课,承接包括《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基础课在特定反刍动物对象上的集成与综合运用的主干课程,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尽管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骆驼、鹿、羊驼、羚羊等具有“反刍”这种消化方式的动物,然而,目前国内外大规模饲养的反刍动物主要是牛和羊这2种家养、经济畜种,国内开设畜牧专业(现也称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也主要开设《牛生产学》和《羊生产学》2门课程。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减轻学生负担和适应“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组对原有的按照养殖物种分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牛生产学》和《羊生产学》整合为新培养方案中的《反刍动物生产学》,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实践两部分,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课程实习3学时。

2 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2.1 优化课程体系,精炼教学内容

2.1.1 整合与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首先是分清教学内容中的共性和个性。《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主要是牛和羊的教学,二者在生物学习性、繁殖生理及新的繁殖调控技术、饲料资源供应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然而在品种资源、畜场环境控制与建设、营养需要、关键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健康与疾病预防等内容侧重个性,因此,新的理论教学将牛羊的生物学习性、牛羊的饲草资源与饲料供应、牛和羊的繁殖生理及新的繁殖调控技术3部分内容合并成各自独立的章节,不但有利于比较教学方式的开展,也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同时,按照经济用途对牛和羊的饲养管理进行了个性化、分类教学,设置乳用牛综合饲养管理、肉用牛综合饲养管理、乳用羊综合饲养管理和肉用羊综合饲养管理4大章节,各章节将内容模块化,各模块又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使理论课程教学和现实中组织生产紧密结合,体现了“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

其次是梳理好该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交叉重叠内容。这方面主要由授课老师把握好教学尺度,对专业基础课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要回顾,但不能过度讲解,要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基础知识在具体养殖对象的渗透和运用方面。为了落实好这方面的改革,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开公开课,做好教学示范,同时要常规性地组织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与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2.1.2 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偏多,并且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和专业基础课实验项目容易交叉或重复。该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将一些共性的、侧重单项技术或操作的实验提前到专业基础课,如牛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精液稀释与保存等实验项目放到动物繁殖课程实验中;将操作性强、同时包含多项操作技术的小项目合并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并将综合性项目移到校办牧场或签约的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这样,新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特点就是减少实验项目数目、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和侧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2.1.3 自编校本教材、精选参考教材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发行的、专门的《反刍动物生产学》本科教学教材,而且当今科学知识、行业技术以及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更新日益迅速,为此,课程组根据属地区域畜牧产业的特点,结合国内优秀参考教材和外文优秀网络资源,自编了“3+1”《反刍动物生产学》的校本教材。通过学校推荐购买了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的2本优秀教材,其中,牛生产部分选用王根林教授主编的《养牛学》(第二版)为参考教材,该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吸收和新增了21世纪以来在养牛科技领域涌现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在每章的后面列出了复习思考题,补充了养牛学常用名词的中英文对照;羊生产学部分选用赵有璋教授主编的《羊生产学》(第三版),教材包括10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和11个实验实习指导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外文优秀网络资源,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2001年出版的奶牛饲养标准《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airy Cattl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Journal of Dairy Science》、《Small Ruminant Research》等SCI收录的知名行业杂志,以及国外著名大学的开放型(Open Access,OA)网络资源,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小型反刍动物资源中心(http://www.sheepandgoat.com)。

2.2 教师授课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

《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福建省反刍动物(草食动物)今后发展进行了区域规划:在南平、三明、宁德、福州4个设区市发展荷斯坦奶牛养殖;在漳州、龙岩2个设区市建立奶水牛、奶山羊产业化基地;在三明、南安、漳浦、云霄、诏安等县(市)发展肉牛养殖,重点开展黄牛杂交利用,促进肉牛产业化生产。为此,课程改革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在内容和授课方式上要有所侧重。品种方面,由于牛羊品种繁多,在重点介绍中外著名地方品种之后,在养殖各论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如奶牛主要针对荷斯坦奶牛、奶水牛;肉牛主要侧重闽南黄牛及其与主要肉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婆罗门牛)的杂交利用;羊,主要侧重乳肉兼用型奶山羊(萨能山羊)和肉用山羊(波尔山羊和福清山羊)。在反刍动物饲料供应方面,也要结合福建省的资源优势,如利用甘蔗、香蕉、甜玉米、苎麻等作物副产物以及茶叶渣、橘皮等饮料工业副产物,在当地肉牛养殖中推广应用。在养殖技术方面,结合福建省目前肉牛业的发展特点和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侧重架子牛育肥技术、荷斯坦奶牛育肥技术、南黄牛仔(2岁左右)的综合养殖技术。

2.3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改革考核目标。《反刍动物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对前面2~3年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大检阅,因此,考试内容、评价手段等都应服务于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是适应“3+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需要。为丰富课程考核形式,课程组建立了包括平时考勤、自主学习能力考核、实验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考试评价、考核体系,各考核形式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30%和50%,并对各考核评价做了具体的改革:上课前清点人数,同未请假旷课学生及时取得联系、了解未到原因,尽量避免学生随意旷课;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对于上交的课程论文、PPT、翻译资料,要共享到课程QQ群,让班级所有学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讨论,开展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参与对其他同学的打分,避免教师“主宰”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价;实验、实践能力评价方面,采取教师现场打分评价结合实验或实践报告评阅2种方式,既能考核学生现场操作、应变能力,又能考核学生事后总结、分析能力;改革期末考试内容的侧重点,降低名词解释、填空题和选择题的比例,提高情景问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的比例,从而实现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组着重强化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两种重要举措,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具体途径包括:(1)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的契机,派遣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技术创新活动;(2)鼓励并支持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担任技术顾问、技术员等职务;(3)鼓励并支持专任授课教师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接受部分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4)在课程开始阶段,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讲授行业发展概况、需求、前景以及先进的养殖理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5)对于课程中实践性特别强的部分内容,如新型养殖装备与设施,牧草的栽培、收割以及加工等,邀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级农艺师或牧草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解;(6)为了加强动物科学专业教师在疫病防制方面的实践能力,安排年青教师在本校的动物医学研究所学习兽医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7)在每个“3+1”实习企业安排带队指导教师,规定指导教师每年至少3次以上去实习企业蹲点,根据指导教师下企业的次数和时间给予0.3~1.0个标准学分的教学工作量。

3 课程改革实践效果与体会

龙岩学院所在的地区畜牧业主要畜种为猪与禽,学生大多数来源该地区及周边地区,以前学生对牛、羊等反刍动物普遍缺乏兴趣,即使在近年来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行情好于养猪行情的环境下,也极少有学生会尝试去牛场或羊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就业。课程组通过整合、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化了学生的行业认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了学生实习、就业渠道,课程改革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以2013~2014学年为例,实现了反刍动物实习单位和学生实习报名人数“零”的突破:增加了4个牛、羊养殖的“3+1”专业实习单位,报名实习的学生人数增加了8人,占整个班级实习人数的16.7%,丰富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宋作忠,刘兴丽,关凤岩.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3,229(5):154-157.

[2]彭和平.“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5):106-108.

[3]张明君,石华,王鲁云.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3+1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37-38.

[4]方海红,郑鹏武,吴杰连,等.基于“3+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46-449.

猜你喜欢
反刍动物应用型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系统基因组学解码反刍动物的演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预防及治疗策略
降低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