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砫土司秦良玉研究综述

2014-03-28 15:20马率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

马率帅



石砫土司秦良玉研究综述

马率帅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00074)

秦良玉研究作为地方人物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历程与状态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意义。从研究成果与现状、研究内容、研究问题与不足、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过去的文献进行梳理,其中有诸多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土司;秦良玉;研究;形象

石砫(即今重庆市石柱县)土司秦良玉,作为唯一一位被《二十五史》列入相列传的女将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围绕这位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展开的研究不断发展、演变。随着地方文化与土司研究的深入,秦良玉作为少数民族土司的女性杰出代表也被更多的学者关注。本文拟就长期以来的秦良玉研究作一番梳理,深化对该人物的研究。

一、秦良玉研究的历程与成果

对于秦良玉的研究历程,重庆工商大学的学者聂树平先生曾经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一文的综述中作过数据调查与分析,为笔者深入挖掘秦良玉研究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按照不同研究风格和研究思路,对秦良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关于秦良玉的文献开始出现,期间多为记录秦良玉生平事迹,以凸显其忠君报国的思想,从而为统治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忠臣形象。这段时期严格意义上谈不上研究,缺乏理论分析,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献记载。其中《明史》、《清史稿》、《南明史》等正史在列传中专门有一章记录了秦良玉传,详实地记载了秦良玉的生平。其它涉及秦良玉的还有诸如《书明都督总兵秦良玉佚事》、《平蜀纪事》、《蜀碧》、《甲申朝事小纪》、《小腆纪传》等多种文献[1]。总的说来,明清时期还是将其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女性土司典型来塑造,其叙述方式主要为传记。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应当是秦良玉研究在明清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在这一时期,受国家时局的影响,期间产生了许多关于秦良玉本人的作品与评述。其中开始出现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专著与期刊文章。例如《秦良玉以家财助饷论》、《秦良玉战袍》、《千古英雌秦良玉》等17篇文章,此期涉及秦良玉的单行本著作主要有《巾帼英雄秦良玉》等共10种。这些文献大部分属于报刊文章,最具者当属《秦良玉传汇编初集》[1]。民国时期的秦良玉研究逐渐出现多样化的格局,其中既有改编的文本著作,同时也有研究秦良玉人物的期刊。

(三)建国三十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同其它领域的研究一样,秦良玉研究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关于秦良玉形象的不同定位与辨析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针对秋瑾和郭沫若关于秦良玉研究所展开的讨论。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秦良玉的形象也由此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论文有《关于秦良玉的问题》、《智勇双全秦良玉》,单行著作有《秦良玉》(京剧剧本)等4种[1]。

(四)现当代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得到充分发展,这种良好的氛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称得上是秦良玉研究的繁荣期。在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此时期的代表论文有《四川营与秦良玉》等共33篇。另外关于秦良玉的著作有专书5种,还翻印了一些以前的著作如《秦良玉演义》、《女杰秦良玉演义》等[1]。截止到2013年,据笔者统计,CNKI论文数据库里“秦良玉”的论文达20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里“秦良玉”的论文有33篇,较早的代表论文有陈世松的《论秦良玉》等。

国外也有一部分研究文献涉及秦良玉。据相关学者统计,目前涉及秦良玉研究的海外文献有以下几种:德国有《何必将军是丈夫——17至19世纪传记文献中秦良玉其人其事》一文,美国有《危险的妇女们:明代的战士,祖母与妓女》中有一章;日本有《巾帼英雄传》、《女将军传》等分别涉及秦良玉[1]。

二、秦良玉研究内容

(一)秦良玉生平

此类相关研究文献较多,从早期的史料记载将军传到当代的多数文献都涉及秦良玉的生平。关于秦良玉的生平,近代较为全面的著作当属黄次书所著的《秦良玉》一书。该书分为十二章,从秦良玉的时代背景、幼年时代、婚姻、平播、援辽、平奢安、勤王、平蜀贼以及晚节等各个方面详细的记录了秦良玉的一生。其论述对象涉及了秦良玉的各个历程,实为重要的参考之作[2]。魏华先《论爱国女将秦良玉》一文则从战功的角度论述了秦良玉戎马一生的壮举,认为秦良玉虽然不能脱离阶级立场,有“忠君”的落后思想,但实为巾帼英雄维护祖国统一的杰出女将[3]。曹毅《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秦良玉》一文则从民族的角度出发,认为纵观秦良玉的一生,从历史的、国家的、民族的角度来衡量,虽然是功过并存、毁誉交织,但强烈的爱国主义却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秦良玉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4]。其它涉及秦良玉生平的论文还有都兴智《明末女将秦良玉》,王晓波《巾帼英雄秦良玉》等。

(二)秦良玉形象

关于秦良玉的形象,自明清以来,已经有诸多的史料记载,从而树立起其忠君报国的伟大形象。例如《明史·秦良玉传》记载:“秦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建国初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秦良玉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围绕该人物曾经代表上层阶级镇压过农民起义等事件展开了讨论,有“愚忠”、“农民起义镇压者”等形象出现。

新时期以来,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分析。例如,四川大学的陈世松在《论秦良玉》一文中就从秦良玉截然相反的形象入手,对秦良玉的历史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大量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辩证法,得出了秦良玉是一个功大于过、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的结论[5]。在诸多涉及秦良玉形象的研究文献中,聂树平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一文显得更为具体与系统,在该文中,作者围绕建构与嬗变这两个关键词对秦良玉的形象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并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另外聂树平还专门以《抗战时期报刊中的秦良玉形象》为题,着重分析了该时期的秦良玉形象定位,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该文通过大量史实与文献,认为四川营与秦良玉并无直接关联,但是被阴差阳错地处理成与其进京勤王的英雄事迹直接相关的证明物,而且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居然被进一步神圣化,修建成“秦少保纪念堂”。由此可见,时事形势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一种不断改写与涂抹[6]。

(三)秦良玉文化

所谓秦良玉文化,指的是围绕秦良玉这一独特历史人物而形成的相关文化。目前关注秦良玉文化的有段庸生《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文中以为:“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7]同时,也有学者用新的理论对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文化进行解读,聂树平《服饰象征理论视野下的悲情秦良玉》一文就是针对后世创作的秦良玉文化的一次新理论探索,应当是秦良玉文化的延伸。另外,李良品《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一文详细的分析了“秦良玉文化”形成的五大原因,同时对如何保护该文化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8]。彭福荣《历代吟咏秦良玉诗歌述论》围绕“古代‘咏秦’”、“民国‘咏秦’”、“当代‘咏秦’”等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咏秦”诗歌,充实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涉及秦良玉重要事件

目前学界关于秦良玉的研究不仅着眼于其生平、形象,同时涌现出更多微观化的倾向。一些学者通过相关文献、实地调查等途径来进行科学的考证,并得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结论。例如段庸生《对秦良玉研究资料的补正》一文对模糊、空白的《石砫直隶厅志》进行了补充。

秦良玉作为一位“善骑射,兼通词翰”的文武全才,有很多学者就秦良玉领导和参与的战事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证。如龙晨《揭密“白杆兵”的兴衰》一文就着重论述了秦良玉作为军事首领的戎马一生。张万东有两篇关于石砫土兵战争的考证,其中《明代石砫土兵援朝战争辨析》一文经过搜集比对史料,认为“刘綎第二次赴朝所率军队很可能是一万二千人。这批军队即便不全是四川土兵,但土兵在整个军中所占比例也应当比较高的。再结合上文所引邢阶奏疏内容以及《芝龛记》的记载来看,尽管不能完全确认石砫土兵参与了万历援朝战争,但显然不能因为方志家谱等地方文献资料没有记载此事就否认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石砫土兵参与这场战争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该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明末石砫土司援辽战争史实考》通过大量史料,从“明朝征调石砫土兵时间考”、“秦良玉率军出征的时间考”、“秦良玉未参与浑河之战原因考”、“石砫土兵与江浙兵斗殴事件考”、“马祥麟赴辽东参战考”等五个方面对此次援辽战争的细节进行了颇具价值的考证,并对其中某些史料观点提出了质疑[9]。彭福荣《秦良玉抗倭辨析》经过梳理生平事迹、史志文献、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等,认为若依据现有资料,秦氏抗倭之论难以成立[10]。滕新才《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就“平台赐诗”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考论,该文从“赐诗始末”、“赐诗内容”、“赐诗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秦良玉的忠义之举[11]。另外李良品《石砫军事征调述略》从土兵制度的角度也涉及了秦良玉的军事历程。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综合近几十年来的秦良玉相关研究,如今已有许多优秀的研究专家和学者,同时围绕秦良玉这位历史人物也提出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观点,且目前学界及地方政府也开始提高对地方文化名人的重视度。当然,作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土司,同时身兼正史唯一记载的女将军,对秦良玉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

(一)争议不断,尚无定论

就目前学界已有的观点来看,争议就一直存在。首先,关于秦良玉的定位问题,尽管大多数诸如秋瑾、郭沫若等人都对其有中肯的评价,但也有不少的人认为她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一个“愚忠”明廷的土蛮女首领。对于历史人物的定位,从来都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以秦良玉为例,回到当时的明朝末期,对于中央王朝的忠诚、执行中央王朝的策略、参与平叛、勤王、讨贼就是她的历史使命,也是她忠诚、爱国的体现,而不是某些学者认为的镇压李自成一事而成为阶级敌人。

其次,关于秦良玉的某些史实也有待学者专家们的考证。例如土司学者彭福荣讨论的秦良玉抗倭命题,聂树平研究的北京著名胡同四川营与秦良玉的关系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还会涌现。这些既是秦良玉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也是其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二)关注度不够,文献资料匮乏

尽管目前已经有一大批秦良玉的研究者开始涌现,但相关文献的总量还是较少。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文献资料的匮乏是影响秦良玉研究的难点。对地方历史文献的考据、修订是一项兼具重点与难度的任务。同时,如何辨别文献的可信度与科学性也成为研究秦良玉的难点,例如在历史时期,迫于时局的需要,有些人创造了某些“秦良玉文化”,其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四、秦良玉研究的方法

关于秦良玉的研究,大多数属于历史研究范畴,同时从文化的传承角度看,也具有现实性的意义,自明清至当代,传承于石柱当地的秦良玉文化应当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的价值。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研究者搜集和分析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很多专著和论文都是运用文献法的结果[12]。在对秦良玉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学者采用的这种方法,如彭福荣《秦良玉抗倭辨析》就查阅诸如《二十五史·明史》、《秦良玉史料集成》、《忠州直隶州志》、《秦氏繁衍史》、《石砫土司史料辑录》、《四川通志》、《石砫厅乡土志》、《石柱县志》等多种文献,其文献来源广,层次深,多层证据并存从而得出“秦良玉抗倭之论难以为成立”的结论,通过多方面文献的考据,更具说服力。而张万东《明代石砫土兵援朝战争辨析》一文就广泛参阅《明史稿》、《明神宗实录》、《芝龛记》、《李朝宣祖实录》等古代文献,对秦良玉援朝抗倭一事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化,就抗倭这个命题进行了完善,使得这个结论更有科学根据。

(二)实物考证法

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但是作为明朝的历史人物,关于秦良玉的实物大多数已经流失,少部分进入了博物馆。如果有机会对新出土的秦良玉实物进行考证,应当是十分有利于秦良玉的科学研究的。董其祥《秦良玉及其遗物》一文就通过秦良玉遗留的蟒袍、凤衫、头盔、铜印等实物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很有时代感的实物,使得秦良玉的研究更具科学性。

(三)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方法,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以秦良玉研究为例,目前石柱县尚有遗留下来的太保祠、位于回龙山的秦良玉陵墓、以及过去秦良玉驻军保境安民的万寿寨等。研究者们可以通过走访其间,深入考察当地遗址、博物馆等,获得原始的资料。

综上所述,历史上和学术界对秦良玉及其相关文化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宝贵的观点,这对于秦良玉的进一步开拓研究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都是有极大贡献的,也为当前秦良玉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新的视角。鉴于该人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目前对此还有一定的空白,值得学者们广泛和深入地展开讨论,以期取得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1]聂树平.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0de980100n6cc.html,2013-09-20.

[2]黄次书.秦良玉[M].北京:中华书局,1947.

[3]魏华先.论爱国女将秦良玉[J].武陵学刊,1995(2).

[4]曹毅.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秦良玉[J].民族论坛,1991(1).

[5]陈世松.论秦良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6]聂树平.抗战时期报刊中的秦良玉形象[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段庸生.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8]李良品.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

[9]张万东.明末石砫土司援辽战争史实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

[10]彭福荣.秦良玉抗倭辨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9(6).

[11]滕新才.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2]李良品.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J].贵州民族研究,2011(4).

(责任编辑:朱 丹)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es on Toast Qin Liangyu in Shizhu

MA Shuaishuai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people history study, the process and status of Qin Liangyu study is historically and realistical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survey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terms of researching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researching content, research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etc.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findings and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s well.

chieftain; Qin Liangyu; study; image

K249

A

1009-8135(2014)02-0006-04

2014-01-05

马率帅(1988-),男,重庆石柱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当代中国。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