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14-03-28 20:25于良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生态

于良杰,廖 敏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 230011;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安徽宿州 234100;3.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于良杰1,廖 敏2,3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 230011;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安徽宿州 234100;3.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障,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着生态意识淡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方式陈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学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发展生态科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

生态工业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困境,这严重制约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因此探讨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和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文化,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1]。从其生成背景和内容上看,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2]。而其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理念的表现,有机地融合了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3]。在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园区为载体,将生态科技、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要素融入到园区经营管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园区管理者、企业、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化是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 集中体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的综合水平[4]。在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园区成员的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自觉遵守生态法规,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追求园区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引导园区企业在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园区企业生产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推动园区消费从高能耗、高消费向低能耗、适度消费转化,节约园区生产生活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每个园区工作人员的特长,为实现园区发展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总之,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障,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园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园区生态意识淡薄,精神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发展滞后生态文化实际上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然而社会文化中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念依然根深蒂固[5]。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直影响着园区的管理者、决策者。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园区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和总体目标,没有明确的发展方针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由于部分园区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性认识不深,对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用园区某个企业的文化代替园区的整体文化,没能够站在园区全局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出具有园区特点、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生态文化的建设内容和构想。对于园区的发展,园区的管理者只是凭经验进行决策,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漠视人和自然的统一,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无计划的开发和掠夺,甚至把自然界视为垃圾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对于园区工人,园区的管理者和企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园区工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和获得利益的工具,采取种种手段肆意盘剥,无视园区工人的正当要求,对园区工人的关心呵护不够,致使工人没有归属感,从而造成园区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建立园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园区整体工作效率。另外园区在追逐利益的同时,由于环保意识淡薄,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损害了周边环境,致使生态失衡,贫富分化严重,园区往往不主动承担生态保护的责任,给周边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引起社会民众的不满。

2.2 园区生产技术和方式陈旧,物质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建设落后

生态工业园区的物质形态是建设生态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物质形态层次方面,园区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园区生态科技、生态技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要求摒弃无节制掠夺自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突出废物的再利用,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实现无废料生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生态学是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影响到园区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产品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生态学的研究受到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取得一些成果,但明显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能够给生态工业园提供的生态技术远远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强调科技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生态技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突出废物的再利用,然而由于不具备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生态技术和工艺,并没有真正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废物再利用。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来看,多数园区建设忽视“减量化”原则,部分园区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沿袭着高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依靠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生产方式往往使园区企业对自然过度索取、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的同时,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却都非常低,造成高消耗低产出的困局,致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发生。

2.3 园区生态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制度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建设未能真正落实

目前我国已有40多部环境法律法规,生态工业园的管理者也根据国家的环保政策制定园区相应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基本上都明确限制污染性项目进入园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对于应该履行哪些职能而因为传统或者自身权力所限而没能履行;哪些工作是自己应该回避的或者说哪些工作本应回避,因为利益关系而强加干预;还有哪些本应由社会来做却因为体制原因他们不得不做。这样一系列的做与不做、该与不该之间主观亦或客观地造成了政府缺位与越位的矛盾”[6];部分园区管理者受利益驱使,违反生态法规,对规定的污染性项目断章取义,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污染性项目进入园区,一些企业隐瞒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使整个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而对其产生的废物危害环境,却不作为。据报道,环境执法者的执法过程面临着“帽子”、“票子”、“权力”等三方面的制约,这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的效率和效果。环境执法部门与污染企业存在某种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执法者也就很难负起监督环境的责任[7]。另外,我国现有的一些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污染物配额分配等随着生态工业园区逐步走向成熟,已经不太适用于园区发展的需要。从园区内部来看,当前我国很多生态工业园区由于未能真正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致使园区未能成立专门的生态文化建设机构,园区生态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不能真正保障园区生态文化发展。

3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健全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园区生态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在宏观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和调节园区成员的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行为关系,使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完善有关土地、税收、补贴、信贷、排污收费返还等政策,鼓励园区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制定诸如扶持和完善园区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园区文化产业、激励群众参与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微观方面,首先园区要成立专门的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生态文化建设机构,选派生态专家及生态科技技术骨干负责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园区管理者主导、园区企业与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政府与社会监督、运转协调的生态文化建设服务组织体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园区依据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园区实际,建立健全园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文化建设融资机制、文化效益评价机制、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群众文化参与机制、生态文化教育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清洁生产机制等[8]。创建高效、规范的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并坚决按照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管事,助推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最后制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畅通园区成员生态环境监督、举报渠道,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3.2 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园区成员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和创造者,直接决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效。园区管理者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有关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注重组织园区其他成员学习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生态保护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增强生态文化建设意识。

园区应高度重视园区成员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脱产进修、集中培训、聘请专家讲课以及与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工业园进行交流等方式对园区成员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方面的培训,采用考核、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考察培训效果,并结合园区生产、生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园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创新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方式方法,在园区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园区成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生态文化活动,以广播、宣传栏、园区网页以及新闻媒体为阵地,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效、先进事迹,树立生态文化建设典型,激励园区成员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反对各种违反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通过举办生态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宣传园区生态文化的理念、目标以及重要意义等,提高园区成员的生态素质和生态道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引领园区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激发园区成员建设生态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追求利益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3.3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科技是推动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国家应高度重视生态学的研究,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选派学者去国外进修或进行生态技术培训,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生态研究成果,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生态工艺以及生态产品,减少国内生态学研究时间,缩短与国外生态研究的差距。另一方面出台发展生态科技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园区积极开展生态科技研究,激发发展生态科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园区管理者应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园区实际,成立生态研究机构,培养生态科技研发人才,加强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生态技术研究,并将这些技术形成园区生产力。

生产方式是园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决定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园区要尽快改变高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思维模式,使园区生产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要提高园区企业环境准入条件,开展ISO14000认证,实施生态生产审计,建立绿色管理体制,以循环经济思想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企业利益与园区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绿色生产、文明生产[9]。在企业成员之间建立类似食物链的生态工业链,通过生产废弃物的交换利用使企业获利,建立共生网络[10]。要帮助高消耗低产出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及时转变生产思维方式,以“减量化”为原则,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园区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应形成一种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即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提倡节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园区管理者应积极引导园区成员增强绿色消费意识,转变消费观念,重视生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绿色消费信息,倡导绿色消费,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促使园区企业和成员尽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应加大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每年应专门拨出一定资金,用于生态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主要包括文艺室、图书馆、文化广场、教育基地等场所,用于购置生态文化设备,主要包括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用于绿化、净化、美化园区环境 ,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4 结语

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园区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园区成员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加强精神形态层次文化建设是核心;不断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生态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建设是保障;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倡绿色消费,加强物质形态层次生态文化建设是基础。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调动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园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推动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龚建文,甘庆华,陈刚俊.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样本[J].鄱阳湖学刊,2012(3):63-73.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l:326-328.

[3]陈红兵,栾贻信.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2-76.

[4]马妍.生态工业园示范区的生态文化建设[J].环境,2006(z1):115.

[5]李家寿.中国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现状及其生成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2-106.

[6]李恩.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2:89.

[7]偶正涛,蔡玉高.环境执法难越“帽子、票子、权力”三道槛[EB/OL]. (2005-01-27)[2013-10-15].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1/27/content_2510414_3.htm.

[8]康定华,潘赞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0(9):27-29.

[9]马妍.生态工业园示范区的生态文化建设[J].环境,2006(z1):116.

[10]陈朝刚.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研究[J].建设科技,2013(10):84-85.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s

YU Liang-jie1, LIAO Min2,3

(1.Basic Department,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Anhui 230011, China; 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Gardening, S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Suzhou Anhui 234100, China; 3. School of Plant Preservatio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China)

Th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and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 and provides spiritual impetu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aces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backward technology, outdated production pattern, and unsound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The measures we’ll take include: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enhancing ecological awareness, developi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eco-industrial park; ecological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3-11-03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KJ2013B294)。

于良杰 (1974- ),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G0

A

1008-178X(2014)01-0088-04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生态
磐安工业园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