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眩晕的中医病机及治法

2014-03-29 12:42王艳霞柳士博彭丽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肝肾气机

王艳霞,张 艳,柳士博,彭丽萍

(1.辽阳市中医医院,辽宁辽阳111000;2.辽宁省中医院,沈阳110032;3.抚顺市中医院急诊科,辽宁抚顺113008)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可表现为头痛、心悸、失眠、眩晕、胸痛、颈强等。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西医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缓解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的西医治疗,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资料[1]显示,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及优势。眩晕作为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阶段表现,是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2],掌握其病机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辨证用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中医病机

1.1 肝与高血压病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论治》曰:“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升主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肝木旺,易生风生火致眩,可见肝脏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血压发病初期。

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肝导致高血压眩晕出现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肝主疏泄对于人体气血运行、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功能均有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情志不遂或其他原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形成肝气郁结。肝郁太过引发上逆、化火、动风,出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等证候。肝气久郁不舒,触动肝阳,肝阳偏亢,上扰清空;肝火上冒清空;或肝肾阴血不足,水不涵木,导致风阳升动均可发为高血压眩晕。其病位主要在肝,肝在高血压眩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脾胃与高血压病眩晕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产生的压力。脾胃同居中州,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协调配合,则水谷精微充盈。脾胃纳运结合,升清降浊,化生气血,充盈血脉,保证了循环血量的充盈,是维持血压正常水平的重要因素。另二者一湿一燥,一升一降,升降相因,通上连下,相反相成,共为气机升降之枢。二者相互配合,斡旋气机,共同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循行,保持人体正常的血压。故《医学求是》言:“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高血压眩晕的出现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异常。脾胃作为调节高血压气机升降异常的契入点固然在高血压眩晕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若脾失升发或胃失通降皆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进而造成人体气机的枢机不利,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横拒中州,上下格拒,导致气血逆乱,血压升高。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诸如肥胖、高盐、饮酒、吸烟等,都与脾胃密切相关。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较大,加之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变化,嗜食肥甘厚味以及吸烟、饮酒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脾胃纳运失职,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而为湿、为痰、为瘀,膏脂沉积,成为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1.3 肾与高血压病眩晕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内寓原阴原阳。脑髓为肾化生,肾精不足,清窍失养,则可导致眩晕;肾水不能内涵肝阳,虚阳上越,扰动清空,亦能造成眩晕。因此,肝肾是涉及高血压眩晕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脏腑。老年高血压眩晕以肝肾亏虚多见,老年人肾脏已衰,或久病伤肾,肾精衰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主津液,肾精能化气,肾精亏虚,则气无以化而致气虚,气虚影响精液的输步,水无以行,致水湿潴留,血压升高。

胡莹[3]对中医肝脾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三脏易产生影响,三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决定了其易受高血压危险因素作用的影响。此外,尚有痰瘀致眩,血瘀致眩等理论。虞抟提倡“血瘀致眩”,《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李军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减退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情志变化是诱因,而痰瘀既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以肝脾肾功能减退为本,痰瘀互结脉道为标[4]。冯向阳[5]提出独到见解,认为五脏皆可“升压”,非独肝也,而痰、瘀为两大致病因子。其发病首责之于肝,亦关乎肾、脾、心诸脏。而肺金的清肃,亦与肝木的升降及水液的敷布有重要关系,因此也不能说肺脏与血压的升高无关。

2 中医治法

2.1 调肝为根本 高血压眩晕的病机关键是阴阳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异常。据此病机要点,肝失疏泄对高血压眩晕的发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治肝调肝为本病的主要治法。可采用疏肝降逆、镇肝豁痰、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之法。高血压初期,疏肝、清肝有很好的疗效。罗文杰等[6]总结王泰林治肝法运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或清、泻、化,或滋、潜、养,或泻子补母,或调和乘侮,治分肝火、肝风、肝气,辨其病在本脏他脏治之,值得临床借鉴。周人杰[7]灵活运用疏肝,清肝,凉肝之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很好效果。肝郁证采用疏肝法;肝火证采用清肝法;肝风证采用凉肝法。临症用药提出柴胡小量升清,大量清解,中量疏肝,高血压治疗应以中量为宜。周文泉教授从肝论治原发性高血压,提出以调节肝脏阴阳失调为主,兼以通络化痰为辅的治法,组方加味红龙夏海汤,清肝、平肝、养肝、疏肝,功专于肝而兼顾肾、脾,平肝清肝为主而兼除痰瘀诸邪,使肝火消,肝阳潜,肝阴复,肝风熄,肝性条达而痰瘀除,血压下降[8]。王泽辉[9]运用滋水平肝汤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引发眩晕,能有效控制血压,补益肾阴,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息风,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2.2 调理脾胃是关键 脾主升,胃主降,二者对人体气机的升降有度发挥重要作用。另脾胃运化失常则化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瘀血形成,痰瘀互结,气机升降反常,发为眩晕。另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有赖后天之本的滋养。若肾精不足,肝阳偏亢,阴不制阳,发为眩晕。因此临床上应采用健脾和中、燥湿化痰、补益气血、健脾利湿等法。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的发生为脾虚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闭塞清阳导致。其发病以风痰上扰为标,脾虚为本,治疗时应补脾熄风[10]。祝建华[11]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收效明显。脾胃病可导致高血压,乔运河等[12]运用调理脾胃诸法治疗,收获良效。将脾胃病导致高血压分为4型: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胃热结,腑气不通;脾虚聚湿,痰热上壅;脾虚卫怯,气阳不足。另从高血压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分析,也应关注脾胃的调理。高血压后期,大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调理肝肾的同时,亦应顾护脾胃,补肾药物大多滋腻,有碍吸收及气机运行,所以适当应用调理脾胃药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2.3 注重补肾,酌以活血化瘀 久病及肾,高血压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疾病后期往往表现肝肾亏虚。老年高血压病肝肾阴虚占有绝大比例。临床应用补肾填精之法,平肝降逆为辅,往往收效显著。瘀血内阻作为本病的夹杂证存在,贯穿高血压眩晕始终,无论是肝气郁滞、痰湿内盛、肝肾亏损、阴阳失调,均可病及血脉,瘀滞不行,形成瘀血。因此临床辨证用药应配伍活血化瘀药。孙兰军教授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各种内科疾病,针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临床疗效显著[13]。久病及老年患者尤应适当运用活血化瘀方法。久病患者,久病入络,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运行;老年患者,气虚阳弱,气虚无以行血,血行不畅[14]。郭维琴教授认为,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导致血瘀的因素:早期因情志因素而致气滞血瘀;后期因热邪伤阴,导致阴虚血阻,气血瘀痹;晚期因气阴两虚,气不帅血,导致气虚血瘀,阳虚血凝。从心主血脉治疗高血压病,佐以活血化瘀药物,事半功倍[15]。高血压病引发头晕长期反复发作,治疗上应从“久病入络”“无痰不作眩”考虑,加强“活血化瘀”“化痰浊”之用药,往往使疾病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16]。

总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针对高血压病眩晕的病机,准确辨证,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选择加用针灸、穴位贴敷、熏洗及代茶饮等辅助疗法,常能收到明显疗效。

[1]扎瓦德,宋美扬,郭长青.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009,29(5):383-384.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3.

[3]胡莹.中医肝脾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关系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38-440.

[4]曹新超.李军教授从痰瘀交结论治高血压病的经验[J].现代中医药,2009,29(1):30-32.

[5]冯向阳.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11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8):34-36.

[6]罗文杰,吴焕林.王泰林治肝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82-83.

[7]周人杰.治肝法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J].光明中医,2014,29(2):250-251.

[8]郭明冬,崔玲,周文泉.周文泉教授从肝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经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168.

[9]王泽辉.滋水平肝汤对高血压作用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88-189.

[10]王磊,王海月,刘红军.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J].吉林中医药,2010,30(6):478-479.

[11]祝建华.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56例[J].四川中医,1997,15(1):26-27.

[12]乔运河,彭红芹.高血压病从脾胃论治体会[J].河南中医,2003,23(8):74-75.

[13]孙立飞,孙兰军.孙兰军教授临证运用六味地黄汤验案举隅[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3-1104.

[14]宋立富,杨缙.高血压辨治五法[J].吉林中医药,2006,26(4):13-14.

[15]刘玉霞,王亚红.郭维琴教授从“心主血脉”治疗高血压病[J].吉林中医药,2013,33(2):119-121.

[16]邓祥雄,黄荣璋.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63例[J].吉林中医药,2002,22(3):10.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肝肾气机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