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探究

2014-03-29 14:35李艳玲
当代经济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核算资产

○李艳玲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模式(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LCAM)是一种变革和创新后的资产管理模式,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实际中的应用。我国企业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重视资产的成本和耗费,却忽略了资产的收益和使用效率。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方式使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的现象。资产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结合工程理论、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理论,将企业资产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统一化、协调化,使评估与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健全,使管理信息链更加完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企业内部以完善流畅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全面综合考虑资产使命周期各个阶段,统筹兼顾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先进资产管理模式。资产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资产购置前的投资决策、资产的构建完工以及效益管理等方面属于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则包括信息系统、后续的支出耗费和资产清查。后期阶段有资产的盘活、评估、报废处置等。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在资产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内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资产使用的综合成本,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当前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问题,各个部门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散乱,部门职能交叉,缺乏协调性和科学性。企业的计划、设备、财务等部门因为各自的职能界限不明确,导致对资产管理的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由于旧式的资产分条管理使得各部门间分割程度很大,不利于资产管理信息的流通,也阻碍了企业内部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资产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现有的资产管理活动得不到深入的落实开展,企业员工由于责任不明也很难树立资产管理的观念意识,最终会造成企业资产管理不当、经营不善。如有些企业由于管理制度缺陷“重中间轻两头”,对资产在生产环节中的支出和耗费非常重视,却往往忽略前期阶段的投资决策和后期阶段的报废处置,从而使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

2、资产的记录核算与实际脱节

企业为了适应发展或经营需要,需要购进或对现有资产进行维修、技术发行等。企业购进的资产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报废处置时,业务的具体记录需要等到流转到财务部门时才落实反映。由于资产管理链条广、部门间分割大,所以导致资产的记录核算滞后,不能反映企业现有资产的真实价值,有的资产已经报废却没有记录,有的资产已经购入却没有入账,这些会使企业的资产虚增或者使某些资产成为账外资产缺乏管理。这种粗放式的资产管理方式缺乏价值与实物统一协调的机制,使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能根据实际同时变动,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效率。

3、信息化建设落后,资产管理监督缺乏

企业由于各部门分割严重,部门间相互独立运行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很多资产管理信息遗失、重复和不准确。各部门间对同一资产管理的阐述不一致也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企业通常不注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资产管理信息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信息传递不明确畅通,也导致了资产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难度大。另外,各部门人员责权不明确,监督工作很难落实,对之后的资产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也增加了难度。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企业内部常常重使用、轻维护,造成很多资产在未达到预期的生命周期后便退出了生产领域,也造成了企业资产使用的低效益。

三、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的思路及原则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应该契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内部目前资产管理的现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以系统工程理论、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为指引,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原则,统一协调企业员工共同开展。在构建前期首先应提高全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普及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概念,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实施的必要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全过程是指贯穿资产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规划、设计、决策、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术改造到报废处置整个过程。要在资产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资产使用的安全性前提下追求资产使用的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还应培养对资产从构建到生产以及技术维修过程有了解的财务人员,以便更准确地进行相关费用的核算,合理确定资产的转资日期、折旧方式、折旧年限和残值。企业产品生产线从购买到建设是一个从在建工程到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由于产品升级,我们在考虑产品生产线的生命周期时就需要考虑无形的损耗,可以考虑采用加速折旧法作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

四、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的建议

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责权利

要更好地推行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构建就需要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强化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和观念,对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漏洞进行及时清查和补救。对于参与资产管理的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间人员应该及时沟通,及时处理有关资产记录核算等问题。要补充和完善资产生命周期中的投资决策、效益评估、日常管理、维修、调剂、报废等配套制度,规范各个资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管理程序,使资产的管理具有连续性和高效性。建立资产的投资决策机制,对每个资产的购进进行可行性论证,要保证购进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资产安装建设完成后,需要及时登记入账,使“账、卡、物”保持一致,使资产的记录与实际资产价值相对应。建立资产管理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使资产管理效果与员工的业绩考核挂钩。只有明确员工的责权利,建立完善的监管管理和考核机制,企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构建才能更好的推进。

2、改进资产记录方式,保证账实相符

由于企业管理落后以及记录核算方式的不科学,导致企业内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严重脱节,所以需要改变现在的资产核算方式。首先,清理企业内部现有资产,对照行业、企业管理要求对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在资产卡片中增添资产物理位置、外形照片等项目,完善资产信息。其次,建立资产二维码信息,按照资产属性编制二维码,打印并粘贴到相应资产上,做到一物一卡一条码,使各部门资产的处理信息能够有效传递,确保账实相符。再次,还需要设立专职人员维护资产的相关信息,例如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方法、维修支出等;建立沟通反馈机制,使各部门能够更好的协调工作,改进管理方法;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资产记录核算方式,强化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最大化。

3、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 IS),使资产的财务资料和实际情况一一对应进行无缝衔接,保证在资产的生命周期内各个指标数据都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内部资产的真实价值,对资产形成动态管理。企业最好利用已经成熟完善的信息平台工具,安排专业人员根据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适当的改进,使资产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与各部门职能相对应,增加一些未涵盖的流程,如:资产报废流程、出租流程、残值处理流程、固定资产索赔流程、设备移交使用流程等。在资产开始投入时,企业就应该开始建立相应资产的信息,随着资产的消耗、修复、技术改造等,相关的人员需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核算,需要及时反馈给其它部门和监督人员。由于信息系统建立的初始投资高,所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资产密集企业。这些企业资产数量大、品种多、业务量大,需要精确的数据,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会节约很多繁杂的人工活动。对于一些小企业,如果资产品种单一、数量不大,则应采用更加经济的人工记录方式,可以借助财务信息管理信息来传递资产的记录核算信息。

4、建立指标分析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构建需要统一的编码和指标体系,所以企业需要建立诸如资产投资和购入分析、使用情况分析、利用效率分析和报废分析等指标。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分析指标,在进行资产投资决策时对资产进行投资回收、净现值、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分析,确定资产投入产出效益。在验收已建成或购入资产时,需要正确核算资产的入账价值。产品生产线建成或安装完毕后,需要根据资金流向,进行投资指标分析,对于负效益的投资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更多资源的流失浪费。资产的利用效率与企业销售收入成正比,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成反比,要合理调整两者的比例,注意对生产的科学合理管理,以促进资产在资产生命周期内的利用效率。资产的转让、报废、处置需要经过严格的价值评估,对在资产生命周期使用年限内的资产报废要进行技术鉴定,并经过审批后方能执行。

五、总结

资产管理在很多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资产本身的独特、复杂性也使得管理存在很多难度。企业在构建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企业的行业性质和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其次还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做好部门的职能工作。另外,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应在实践中逐步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经验来探索完善已构建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循序渐进从而最终达到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1]张勇、李去峰:基于MIMS分析诊断模型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华东电力,2010(8).

[2]王玲:论电网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8(11).

[3]财政部会计司: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核算资产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