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智的交集
——浅析《朗读者》的人物性格

2014-03-29 15:23潘承君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迈克

潘承君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815)

情感与理智的交集
——浅析《朗读者》的人物性格

潘承君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815)

《朗读者》自问世以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在全世界反响强烈,关于该作品文学价值、社会意义、历史反思等主题的挖掘讨论层出不穷。本文试图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围绕情感与理智的主题,剖析作者如何通过戏剧化的事件在比较长的时间段中逐步展露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朗读者》;情感;理智

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曾经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影响甚大。最近几年还被搬上了大银幕,获得奥斯卡奖和金球奖。作品历史感凝重,叙事庄重严肃,通过对二战背景下一段爱情故事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历史的再思索。作品被誉为是对人心灵的洗礼正是源于其对人性、良知和心灵的拷问。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爱情,经过岁月的洗涤笃久弥深,因着死亡的烘托厚重悲悯。16岁的迈克在路上突遭疾病袭击,苦痛异常,陌生人汉娜给了他一个温柔的拥抱。迈克在恢复健康后去找汉娜,陌生人之间的温情被男女之间的情爱所取代。偶然间迈克为汉娜朗读《奥德赛》,后来她深深地爱上聆听他的朗读,随着情节的起伏悲喜交加。我们往往会以为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地露面和发生,然而很多时候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无声息、不经意地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几十年后,朗读竟成为联结他们之间的心灵纽带,并因此成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关于这部小说的分析评论,从丰富的主题,深刻的文化内涵,到厚重的历史人文意义,层出不穷。本文从小处着眼,从人物性格刻画的角度出发,围绕着情感与理智的主题,剖析作者是如何在普通人一生的时间跨度中通过戏剧化的事件一步步展露出人物复杂的性格与心理。

一、情感的诱惑

一个映射尴尬的时代主题的、甚至有些不伦成分的悲剧爱情,故事以汉娜与迈克的偶遇开端,经由情欲的诱惑、又由朗读这条纽带而升华为爱情,爱欲交织。汉娜是一个感性的女人,独自一人生活,渴望爱与被爱,所以当迈克闯入她的生活,她能够冲破年龄的桎梏,去爱一个比她小15岁的男孩,像母亲一样照料他,同时给予他热烈的爱。主人公迈克在豆蔻年华之时,满怀着对异性、青春、阳光、鲜花、爱情的美好憧憬闯入了汉娜的生活,汉娜独具成熟女人韵味、由内在散发出的美使迈克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她有一副非常健康强壮而又特别富有女人味的身材,还有她的姿态和举止以及她以一种安详稳重的韵律而行事的方式,留给人的永远是舒缓流丽,妩媚生姿,风情万种”[1];而汉娜在生活的寂寞中也需要迈克来注入激情与鲜活的生命力。彼此因为迈克声情并茂的朗读才华而使他们之间发端于情欲的情感升华,汉娜开始陶醉于迈克为她编织的爱情梦幻,时而如母亲般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时而亦如一切初恋少女般渴望着爱人的关怀与保护,点缀着撒娇、任性甚至暴力。某天,汉娜在教堂里看孩子们排练唱歌,她时而流泪,时而欢愉,迈克与她相视时,笑容在脸上自然地洋溢开来,爱情的种子此时已然生根发芽。然而,命运向来不会顾及到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总是在不经意时给人致命的一击。汉娜是善良的、脆弱的,她心底明白她和迈克之间是不会有未来的,于是就像《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特蕾莎,当强者不能作出选择时,弱者必须要鼓足勇气选择离开。在改变的环境迫使她抉择之时,她选择了不辞而别,和迈克的短暂爱恋也许是她生命中唯一一段美好,就让自己成为迈克生命旅途中的过客,让彼此留下美好的回忆,尽管怅然、尽管神伤——迈克毕竟是属于他自己那个时代的,激情中掺杂稚嫩,浪漫中亦显天真,他迷恋于爱河的甘冽,却欠缺绕开礁石的能力与责任。汉娜在她认为合适的时候离开了迈克。迈克失恋了,他变得很颓废。一切戛然而止,世界退回到最初苍白的原貌。然而,迈克肝肠寸断,失恋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也让他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中不断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理智的牵引

厄运的袭击有时如疾风劲草般摧枯拉朽,有时如阵阵暴雨间歇来袭。若干年后,他们竟在法庭重逢。他是法学院的学生,来旁听,她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正在受审。昔日恋人的再次重逢却是在庄严的法庭上,迈克此时才真正开始直面爱情与人生的叩问:“为了爱,心能化为海吗?”汉娜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而作了伪证,从而被判了终身监禁。这一举动是草率的,却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召唤。人一出生,命运的车轮就开启了。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构建的坐标系内,个体的人总是在某一象限彷徨。地有多大,心有多广,人生的轨迹却只是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交汇时的一个个黑点连成的线。人的性格总是诱使人作出程式化的选择,默默地离开迈克,拒绝办公室的工作去做看守,在法庭上作伪证,自学识字,决定自杀,时间的轴和空间的轴不断地向前伸展,然而,它们交汇时的那些点连起来却几乎是一条直线,人生看似波澜壮阔,却也只是悲剧式地重复。

迈克是理性的,只有他知道事情的原委,但是他必须尊重爱人的选择,所以他最终没有去见汉娜,他只能选择泪流满面。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然而爱人曾经犯下的罪行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主流社会的责难也消弭了他的勇气,使他望而却步。爱一定需要勇气,却不仅仅是面对流言蜚语,而要经受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拷问:你还在爱吗?能彻底接受她的一切吗?迈克在心灵的召唤与世俗的功利算计中备受煎熬、身心撕裂,最终,他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向主流社会低头而掩饰自己的怯懦、遮蔽自己的历史。凭吊集中营的压抑和梦魇使他对过去的情感产生羞耻,他想逃避心灵的召唤、想斩断与作为纳粹符号的汉娜的一切关联,他想融入主流社会所设定的道义轨道,而将内心的情感尘封[2]。在爱神所要求的奉祀前,他退缩了,他本可以拯救他的爱人,求见法官说明真相,然而,他选择了转身离去。

三、情感与理智的交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心灵终究囚禁不住情感,相反,它是情感滋生的温床,在尘封中,原来,爱依然在潜滋暗长着,不经意间已是盎然一片。迈克终究抵御不住心灵的召唤,开始再续朗读者的角色,源源不断地给狱中的汉娜捎去生命的活力。在汉娜20年的监狱生活期间,迈克不间断地把自己的朗读录成磁带寄给她,但是他不曾给她写过一封信。诚如迈克所言,他从不向任何人敞开心扉。透过迈克声情并茂的朗读,持之以恒的努力,迈克的心迹早已跃然纸上。爱不一定非要通过言语表述出来,言语也并非是表达爱的最圆满的形式。

然而,正像理性与感性这一对相反相成的对立物一样,淡定的言语与热烈的爱往往不能和谐共生。汉娜最后一次面对迈克时,她已白发苍苍,行动迟缓,而迈克已是稳重的中年人。岁月,就这样从指缝间流淌过去,一切皆惘然。也许汉娜在心底盘算过无数次和迈克重逢的情景,也许她在握着迈克手的时候会想:“迈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但真正见着了,一切又是那么地平淡,汉娜出狱后必须再次面对孤独的生活,他也许再也不会为她朗读了,迈克说话的时候是那么地淡定、从容,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最让汉娜伤心的是,他问她如何看待那段日子,她以为他问的是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于是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可是他说的是她在集中营做看守的日子,她彻底失望了,他们之间隔着的已不只是滔滔的岁月长河,她和他之间比她想象得还要更早地就画上了句号。是她亲手为自己的爱情挖了坟墓,尽管之后的许多年她依然念念不忘,这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又成为她监狱生活的支柱,之后是摧毁她的最后一击。

同时,迈克终究还是难以释怀,既对汉娜的过去,也对汉娜当年的不辞而别造成的心灵创伤舔舐不已。情感还是没能带领理智冲出泥淖,情感的创伤却沦为了“理智”拒绝的注解。当他将汉娜的来信锁入抽屉时,爱再次被尘封。当汉娜重获自由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时,他内心是矛盾的、慌乱的,纠结于情感与理智的煎熬:当汉娜重温当年的记忆时,他收回了抚慰心灵的手,回避了汉娜眼中的光芒。最后的温馨变成了追问忏悔的“理智”审判,20年后的相见沦为压垮汉娜这头承载太多人生悲剧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汉娜亲手用召唤心灵的书本给自己垒好垫脚,颤巍巍站在自己的人生之上时,她的心是怎样一种凄凉?迈克睹物思人,痛哭流涕,他此时是否才真正读懂汉娜?

她死后,他在她住过的房间里痛哭流涕,没有来得及说的话,没有机缘表达和兑现的爱,化作一颗颗的热泪。他太理智了,太善于抑制自己的情感,她却过于感性,理智还没来得及阐述自己的情感,情感已经带着累累的伤痕退出了舞台。这就是迈克和汉娜之间注定的结局。正如张国龙所言,他们分别扮演了成长者、朗读者、背叛者、痴恋者、负罪者和受害者等角色,这些角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两个斑驳丰满的成长主人公形象。情感与理智,在爱河中应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伴侣。爱的激情、浪漫,诠释着河水的甘冽,令人陶醉、令人迷恋;理智也掌控着爱之激流的方向,使爱川流不息、源远流长。遇见情感的礁石、险滩,爱激励着理智去乘风破浪,理智也在激励下倍增力量、使爱转危为安。若理智与情感离心离德,“理智”工于世俗算计、情感沉迷于一时快感,爱之舟起航不久便要触礁撞滩,理智抱怨激情、激情怨恨理智,试问,爱之悲剧多少不因缘于斯?这也许是《朗读者》作为一个爱情悲剧给我们的启迪。

[1]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3.

[2]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J].外国文学,2007(5):65.

Intersect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Reader

PAN Cheng-jun
(Nanjing Institute of Audit,Nanjing 211815,China)

Ever since the novel was published,it had a long-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world.The outpouring of articles about its literary value,soci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historical thinking made it even more popular.This thesis,centered on the theme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intend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depicting characters in an extended time period.

The Reader;sense;sensibility

I106.4

A

1009-8976(2014)01-0097-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1.029

2013-09-17

潘承君(1982—),女(汉),江苏南京,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朗读者汉娜迈克
嗨,迈克
汉娜的惊喜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