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综述

2014-03-30 00:38梁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学化科学制度

梁霄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党的建设在科学化的要求和推动下日臻规范和成熟。这一命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当前,学界以“党的建设科学化”为主题进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内涵及其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背景与意义研究

(一)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背景研究

当前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背景,众多学者主要从世情、党情和国情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1. 关于世情变化的研究。

对于世情,学界主要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征入手,阐释了当今世界的特质及其变化。关于世情的变化,许青云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及基本途径》中认为,世情变化体现为“三大”“三新”,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1]。

结合当代的国际局势,张书林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世情背景是和平、发展、合作、和谐。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促和谐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多元化、文化碰撞化、科技飞速化、民主浪潮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渗透与反渗透、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逐渐显性化,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化改革已经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更趋激烈,以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为中心衍生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多[2]。这种世情的变化既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视角。

2. 关于国情变化的研究。

对于国情的变化,学界侧重于从历史方位的变换、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许青云概括了我国国情的总体变化状况: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

对于当前我国的国情变化,张书林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不稳定时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类似地,陈建华认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进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需要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加以解决。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的任务其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也是前所未有的[3]。

3. 关于党情变化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党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从总体上看,学界对党的领导与执政水平普遍持肯定的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许青云认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1]。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到党的形象甚至执政地位。张书林认为:各种党内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消弭了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认同,制约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着力解决和根除党的建设中的诸多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努力探究有效防范各种问题的党的建设科学化运行机制[2]。只有构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机制,党的建设科学化建设水平才会有根本保障和全面提升。

(二)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意义研究

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意义,众多学者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的需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需要,是承担繁重艰巨的国内任务的需要,是根除党的建设中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的需要[2]。

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自身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需要。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4]。

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崭新时代课题。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新课题,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

4.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解决发展中面临各类问题的现实需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形势,不断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现实需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清醒认识自身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高党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能力的目标选择[6]。

二、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研究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科学阐释。当前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科学化的含义

在阐释党的建设科学化前,学界侧重于对“科学化”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郭伟在《认识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提出, “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中的关键词“科学化”的含义为:(1)科学化首先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运用并上升为理论;(2)科学化其次是要实现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3)科学化再次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4)科学化还要能够掌握运用科学方法[7]。许青云认为,科学化,简单地说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说到底是要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1]。更进一步地,储霞在《“党的建设科学化”:一个全新而重大的战略命题》中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和影响党的建设成效。一般来说,方法并没有固定单一的模式,它总要随着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因时而定,因事而异,灵活运用[8]。因此,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特别需要注重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学界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原意义、建设规律、建设依据等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论述。

张书林从概念的本原意义上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定义: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之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建设的科学化,那就是党的建设要符合客观规律,政党最深层次的规律就是不失去人心,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拥护,党才能保持活力[10]。王长江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自身的现代化,是党的活动的制度化,就是按政党活动的基本规律办事[11]。胡利群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理念,建立科学制度,按照党的领导工作规律、政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与行为规律,遵循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实现党的各项建设形成合力,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过程和活动[12]。许青云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按照规律来建设党;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党的使命;本质要求就是要不断学习,深化认识,按照创新的精神和要求来建设党[1]。

三、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的研究

当前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路径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制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关于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学界的研究,特别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对党的科学化建设进行分析,特别强调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者从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入手进行分析,王增杰在《我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经验》中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健康发展,尤其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指导作用[13]。

桑学成、胡伟则从党的建设的路径和规律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因此,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尤其要抓好领导干部的科学理论学习,以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带动全党理论水平的提升[14]。构建科学的党建观,前提是要有科学的政党学说、科学的党建理论、科学的执政思想,要义是顺应历史潮流、尊重政治规律、把握政党逻辑、创新执政理念,走一条内涵式发展的执政党建设之路。而理论的科学性,实质是在于对发展规律和逻辑的把握[15]。

有的学者强调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陈建华认为,以科学的理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全党要在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学好学透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用发展了的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3]。

(二)以科学的制度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有的学者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储霞认为:科学制度是科学理论的固化形式,是党的建设规律的凝结。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保证[8]。

在制度建设的要求方面,谢越认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统筹兼顾、永续发展的要求,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于法周延,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于事简便[16]。在制度建设的进程方面,胡伟提出,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改革思路,都涉及到了党的制度建设[15]。这些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优化和深入探索。

在制度建设的要求上,学界普遍认为必须在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上取得扎实成效。杨绍华在《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着力加强党的制度创新,努力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该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17]。杨军则提出了以制度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具体含义:第一,制度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第二,制度建设要走群众路线;第三,制度建设要在改革中持续推进[18]。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19]。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最终构建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有的学者认为,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就是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建立完整科学的制度体系,以调节党的行为,规范各级党组织的关系,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20]。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方法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注重研究和运用。

从方法的运用看,李湘龙认为,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还要借鉴国外政党的有益做法,努力形成科学的思维、科学的领导、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要善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在内容、形式、载体上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21]。

从方法运用的要求看,陈建华指出,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建设,一是要努力掌握运用好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武器;二是要努力研究和运用好党的建设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三是要努力探索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3]。

从具体方法的采用看,秋石认为,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继承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统筹兼顾的方法、群众工作的方法,等等[5]。

四、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评述

综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自从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数量不少。这说明,当前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已经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新的课题提出的时间不长,其面临的背景和环境复杂多变等原因,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 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至今没有成体系的学术著作的出现。而且,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内容和框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创新性不强。总体而言,学界对这一课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目前的研究尚停留在宣传、解释阶段。

2. 缺乏横向比较研究。没有认识到党的建设科学化除了具有个性特征外,也有共性规律的存在。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往往过多关注国内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背景,缺乏更宽泛的国际化视野,目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缺乏对国外其他党派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相关研究分析及其经验借鉴。这种比较研究的缺乏,既是理论研究的不足,亦导致研究的实效受到影响。

3. 缺乏纵向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中,既有科学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往往关注我党当前建设中的科学化的经验总结,而缺乏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分析和总结我党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4. 缺乏实证性的对策研究。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成果中,往往从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三个方面作为框架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对策,但这些对策性的研究往往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践调查的支撑,缺乏现实针对性,所以缺乏实际意义。为了更清楚探索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对策,使其能够有的放矢,需要在相应的基层调研掌握实际情况后,才能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综上所述,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项崭新的时代课题,学界的研究成效明显。但面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依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等方面存在着不少亟待完善之处,这也是学界的努力方向。

[1]许青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及基本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21-24.

[2]张书林.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6):13-17.

[3]陈建华.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学习月刊,2009(11):14-15.

[4]靳连芳.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25-28.

[5]秋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求是,2009(24):28-31.

[6]邢洪儒,邵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价值意蕴、基本思路和实践要求[J].政工研究动态,2009(22):11-13.

[7]郭伟.认识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理论与改革,2009(06):38-42.

[8]储霞.“党的建设科学化”:一个全新而重大的战略命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9(12):3-5.

[9]张书林.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内涵与提出动因[J].前进,2009(10):28-29.

[10]本刊评论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1.

[11]王长江.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参考,2010(3):39-40.

[12]胡利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特点与实现途径[J].党政干部论坛,2010(2):7-8.

[13]王增杰.我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经验[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1):10-12.

[14]桑学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群众,2009(10):13-14.

[15]胡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1):35-40.

[16]谢越.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J].理论前沿,2009(24):29-30.

[17]杨绍华.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27-29.

[18]杨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2-23.

[19]本刊评论员.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新长征,2009(11):1.

[20]李春耕.党的历史方位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唯实,2009(12):4-7.

[21]李湘龙.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唯实,2010(1):22-23.

猜你喜欢
科学化科学制度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