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块大陆,最后的故土》看拉希莉的文化取向①

2014-03-30 03:46赵文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老太太移民身份

赵文静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是近代一位初涉美国文坛青年女作家。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郭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后随父母迁居美国,在美国罗得岛长大。三块大陆间的迁徙,两种文化的相互交织为拉希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上拉希莉的独特的视角和对故事结构的精心安排与情节的巧妙设计使她的作品备受好评。迄今为止,她的四部作品《疾病的解说者》、《同名人》、《不适之地》以及2013年新出版的《低地》一经出版便大受好评,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

《疾病的解说者》是拉希莉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9个小故事,故事内容多基于印度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主人公包括了在美求学的研究生、居美学者、公司职员、跟随丈夫赴美的家庭主妇等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第三大陆,最后的家园》(以下简称《第三大陆》)被拉希莉独具匠心地安排在该部短篇小说集最后一篇,故事讲述主人公“我”离开印度,漂洋过海去到英国求学,最后在第三块大陆美国工作。在初到美国时,与美国房东老太太相处的一段故事。该故事中主人公的印度妻子和美国房东太太让人印象深刻,从故事中作者对待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女性人物形象的态度变化中,反应了作者动态的文化认同过程。

1 对印度本土文化的主动疏离

拉希莉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真实,故事生动而逼真,在激发读者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结论的同时,拉希莉也在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诉说着自己对生活理解。通过对比分析主人公对待故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角色的不同态度,发掘印裔移民在异域生活中的文化取向、身份认同问题。

印裔美国学者R.Radhakrishnan将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移民将自己的民族性置于范式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名头之下,也就是他们将自己同化在主流文化之中,隐藏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性[1]。在印度移民历史的三次大潮,《第三大陆》中20世纪70年代后的印度移民大都属于第三次大潮,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移民去往美国。这类移民选择主动脱离母国环境,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们试图隐藏自己的民族特性,主动疏离母国文化,试图积极主动地融入移民地国家的文化和生活当中。《第三大陆》中主人公“我”从36岁时去往美国开始就不断表现出对印度的冷漠。其突出代表就对家人为“我”安排的印度妻子的冷漠,按照印度包办婚姻的传统,娶了一名传统的印度女人玛拉为妻:头戴莎丽,点朱砂,带手镯,和所有的印度女人一样对丈夫言听计从。可是,“我”对这桩婚事只是被动接受,“我既没有反对意见,也没有热情向往”(《疾》:185),主人公对这名温柔贤惠的印度女子的冷漠溢于言表。“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一桩强加于我的婚事,玛拉身上所具备的一切优点都“不足以抵偿她不够漂亮的容颜,一个排的男人都因为她的长相而拒绝了她。”(《疾》:185)作者用平静的语气诉说着主人公对这名穿着莎丽,点着朱砂的印度女子不感兴趣,即便是和她同床共枕了五天,“我”也不愿意对她的不适应以及她对印度家人的思念做出任何抚慰。

比起新婚的印度妻子,“我”对即将到来的美国之旅更加充满激情。夜晚,我借着手电筒的光亮读着旅行指南,对自己即将踏上另一片大陆的旅行满怀期待。而回到故土印度与妻子结婚的过程中,主人公没有流露出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有的只是对兄嫂安排婚事的冷漠顺从,对婚事繁琐环节的不耐烦。与此同时,殷切地期盼着美国之旅的到来。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离开印度后,去往英国和美国,在英国接受的西方教育让他对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他已经不想回到自己的故土却渴望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印度移民对母国文化并无多少眷恋之情,而是深感悲哀。他们想竭力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之中或是消除文化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界限并进而消除文化身份上的差异。”[2]回归到家乡的“我”对印度的感情已经淡薄了,如同对待我的新婚妻子一般不热情,有着些许冷漠。

独自在美国的日子,主人公对她的印度妻子玛拉印象模糊。“我对她了解那么少,有时候她脸庞的细节会在我的记忆里浮现,但我却想象不出她完整的面容来。”(《疾》:194)“我”对这位印度妻子的印象,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作者拉希莉对自己印度文化的印象。二代移民拉希莉对印度的记忆是残缺的、碎片的,没有在印度长期生活的经历,对印度的印象多由父母口中得知,拉希莉的父母虽然也会定期带她回到印度,体验印度生活与文化。但是,从本质上讲,她和印度文化是分离的。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缺乏对印度文化的整体感知,这一情形宛如故事中“我”对妻子印象,知道些许,却又无法回忆起“她完整的面容”。妻子玛拉是印度文化在拉希莉心中的化身,对于印度文化,拉希莉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身上流淌着印度人的血,生长在一个印度家庭,耳濡目染地感受着印度的文化习俗。拉希莉所接受的只是印度的文化环境而已,印度文化于她是遥远的。然而,她毕竟是生长于西方社会,接受着的是西方教育,影响着她的是西方文化。对她深入骨髓影响的还是西方文化,正如拉希莉本人所言“西方艺术是我的一部分”(《疾》:207)。在刚去到美国的日子里,移民们在极力隐藏自己的印度特性的同时,也对移入国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尊敬,企图尽快地融入移入地文化中。

2 对美国文化的积极认同

《第三大陆,最后的家园》中主角之一的克罗夫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美国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嗓门大,说话粗声粗气,盛气凌人。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说过,文化身份是由差异的他者来予以界定的[3]。主流社会通过美国身份的表征,能够区分、隔离其他族裔、文化的“他者”,拥有身份的优越感和阐释的话语主权。这位美国老太太鉴于她的美国身份,从一开始就掌握了话语主权。

从首次相约见面看房开始,克罗夫特夫人便以极其傲慢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尽管如此,“我”还是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一次见面:“我提前半小时出发,嘴也用漱口液清爽一新。天气尽管热,我还是穿了外套,打了领带;我把这次看房当成一次正式的面谈。”(《疾》:181)可见主人公对此次会面的重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同美国人同住,进入美国生活、融入主流文化。主人公对待这次面谈的正式程度甚至超过自己对婚礼的态度,足可见其对待美国文化的敬重之情。其中还有着主人公从弱势文化进入强势文化表现出来的谦卑。为了适应好在美国的生活,主人公在各方面都听从克罗夫特夫人的安排。主人公对老太太吩咐的每件事都认真完成而且从不出岔子,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去适应这块新大陆的一切:按照房东太太的要求锁好门,准时交纳房租,对登月事件表示“了不起”。尽管开始他会有些不适应,会有胆怯(初次和美国房东太太交流的时候,面对老太太的提问表现得怯生生的),甚至在被要求对登月事件说“了不起”时,有一点点受辱的感觉,这受辱的一刻他马上回忆起了自己在印度的种种,托里吉冈小学上学的场景,婚礼上祭司无趣的念梵文诗歌。印度的回忆被受辱的感觉激发出来,在他生命中印度的这一部分显然是不愿意被提及的。

主人公不仅配合房东老太太适应着美国的生活,还积极主动地做出自己的努力,每天晚上主动坐在沙发上陪老太太聊天,除了按时交纳房租外,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主人公还体贴地将租金交到老太太手上,并且自己主动关心老太太的身体健康。对于老太太丧夫之后靠弹钢琴维持生计,养大子女,以及老太太晚年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我”感到仰慕不已。老太太这种独立自强的精神不同于印度女人对男人的完全依附。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都依附于男人的存在,和美国老太太有着同样丧夫经历的“我”的母亲疯了,妻子也是在各方面依赖着我。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主人公的认同倾向很是明显。美国老太太克罗夫特夫人成了“第一个让我崇敬的生命”。相处了六个星期,“我”对老太太的专制没有表示任何不满。这在某一种程度上折射出作者本人对印度本土文化的疏离和对美国文化的积极认同。

3 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根本就不是固定的本质,即毫无改变地置身于历史和文化之外的东西。它不是我们内在的、历史未给它打上任何标记的某种普遍和超验的精神,它不是一成不变,它不是我们可以最终回归的固定源头[4]。有着印度血统的拉希莉的文化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大陆》的主人公的角色基于拉希莉的父亲的移民经历。故事中的叙事者是没有姓名的,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笔者认为没有姓名实则代表着以拉希莉为代表的印度移民这一类人,是印裔移民生活状况的普遍反映。当代印度移民作家在文化取向上已经倾向于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第三大陆》中主人公的经历路程最终在他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尽管一开始,“我”对印度妻子的冷淡,在面对生母时的不带感情的描写,反映了“我”对母国文化不亲近。而主人公在面对美国生活的一切时,主动关心年事已高的房东老太太,仰慕着这位自强不息的老太太。折射出作者对母亲/母国文化的疏离,和对美国文化的积极向往。这些移民脱离母国文化,但是又不能完全融入移入地的文化当中,对他们而言,在移入国的被认同,在移入国身份重新建构是首要任务。《第三大陆》中,只有在当美国房东克罗夫特老太太对自己的印度妻子称赞“她真是一位完美的女士”(《疾》:200)时,主人公和印度妻子玛拉才有了第一次对视,才开始和玛拉慢慢靠近。美国老太太对印度妻子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主人公适应美国的信心,属于“我”身上的一部分开始被主流文化所接纳、认同、赞赏。这样一来,主人公和妻子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此后,夫妻二人成为了美国公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但在享受公民权利,领取安全福利的同时,“我们每隔几年就回加尔各答看看”(《疾》:200)。两种文化在此处交融相会,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面,而是一同安居“我”的身上。

尽管后现代理论家宣称“作者已死”,文本一旦完成就与作者没了关系,但是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观点。“人的身份正是被他所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使其成为一部连贯传记的叙事逻辑所创造的。”[5]在美国长大的作者拉希莉如同《第三大陆》中的主人公一般,希望可以带着自己的印度属性积极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希望被接受,被认可。希望可以带着自己的印度属性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美国这片第三大陆成为其最后的家园。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更多的知识分子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诸如英国、美国等第一世界国家。他们在迁入国发展,必将面对如何定位自身的族裔身份问题。他们从弱势文化迁徙到强势文化中,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异国他乡寻求认同,渴望被接受。这些移民者关注的是如何适应美国社会,并把迁入地发展成自己最后的家园。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移民作家的作品,笔者认为,如印裔作家拉希莉一样的移民作家,在创作中对移入国文化的颂扬是可以也是应该被理解和接受的,她们对其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她对本土文化的背叛。在经历过痛苦的身份追寻过后,移民作家们最终让两种文化能够相互交融。她们在主流文化中获得认同后,带着身上属于母国文化的那一部分在宗主国获得认同。她们想要在西方社会里获得成功,在那片土地里生根发芽,让那里成为最后的大陆,最后的家园。

[1]R.Radhakrishnan.Ethnicity in an Age of Diaspora[C]//Jana Evans Braziel:Theorizing Diaspora:A Reader.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2]石海军.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马 岩.论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身份观[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C]//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Susan Hafen.Lesbian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Identities[C]//M.Fong& R.Chuang Eds:Cultural and Ethnic Identities. 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Inc.2004.

猜你喜欢
老太太移民身份
羊吃菜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老太太养老院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签证移民
哪剪的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