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的谋略——祝贺《档案与建设》创刊三十周年

2014-03-30 04:18谢丽荣
档案与建设 2014年5期
关键词:刊物栏目同志

谢丽荣

(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2004年,《档案与建设》创刊2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表示祝贺。转眼《档案与建设》已到了“而立之年”,时间过得真快,它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出彩的谋略使刊物越办越好。

一、从栏目设置上,可以看出《档案与建设》办刊的一个指导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档案特性,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既设置主要反映本省的“要闻”、“锦绣江苏”、“基层工作”、“信息传真”等栏目,又有“业务纵横”、“学术园地”、“藏珍录”、“环球视野”等面向全国(包括本省)和世界的栏目。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文章不拘一格,有深度,可读、可信。

这一指导思想,受到省内外作者、读者的欢迎,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的、全国高等院校的。在刊物发行上,虽然中央、各省(区、市)都办有档案期刊,但仍有不少全国订户,乃至海外订户。

二、充分利用档案史料优势,借作者对史料的掌握或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叙述历史,让历史告诉现在和将来,教育启迪后人。翻开2011年的《档案与建设》,我们看到多个栏目有“史”的内容。在“史海探迹”中,有《孙中山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的海军起义》《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的交往》《1912年总统府的设立及其职能》等文章。在“丰碑——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栏目中,有《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早期传播》《江苏的中共早期组织与工人运动》《毛泽东在江苏》《南京解放始末》等文章。在“人物志”栏目中,有《张闻天》《陶铸》《南京解放后首位市长刘伯承》等文章。在“红旗飘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中,有《党和国家档案事业90年》《淮安(阴)地区早期中共组织》。在“口述历史”栏目中,有《两过鸭绿江》等文章。在纪念中共江苏省委成立80周年栏目中,有《江南农民暴动第一枪——记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宜兴农民暴动》《吴宝康回忆当年在苏南的战斗生活》等。在2012年、2013年的《档案与建设》中还专门开辟地方党史专栏,载有《中国共产党在南京》、《中国共产党在镇江》等等,使读者感受到党史就在身边,革命成功来之不易。

三、重视作者队伍建设,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有目的地组稿。我作为该刊的特约记者,经常与刊物有一些联系。在2006年初的一次沟通过程中,谈到为纪念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曾三同志诞辰100周年,期刊开辟专栏的事,主编向我约稿。我先后采访到三位有关的重要人物,一是新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该刊的顾问吴宝康先生。吴宝康先生向我介绍了曾三同志创建档案事业的情况,特别提到他对科技档案的创建,开辟了科技档案领域。二是曾三同志的原秘书、后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冯子直同志。他详细讲述了曾三同志对档案事业的贡献和他的档案学思想,以及如何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三是曾三同志的女儿曾晓前。她回忆父亲如何严格要求她,教她怎样做人、做事,在工作实践中改造世界观。记得采访当天正值曾晓前同志的生日,采访就从她的名字说起。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有三层意思:生在拂晓;预示革命行将胜利;凡事要做在前面。曾老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对青年人的教育。在《曾三档案工作文集》中,多处看到他教育青年听党的话,安心档案工作,做又红又专的档案工作者。曾晓前说:我们做晚辈的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做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写了《发扬曾三同志开创档案事业的精神——吴宝康先生忆曾三》《曾三同志对档案事业的贡献——冯子直访谈录》《继承父辈的革命传统——访曾三同志的女儿曾晓前》3篇文章给该刊,缅怀前辈,宣传曾三的档案学思想。这在地方刊物上不多见,起到了地方与国家档案局遥相呼应的作用,也使得作者与刊物的联系更加密切,稿件也越来越多。

“《档案与建设》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吴宝康先生在该刊20周年刊庆时的题辞。这种生命力,可能是一份信念,一种坚守,一句承诺。望《档案与建设》以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刊物栏目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刊物贺词
OVER THE RAINBOW
关于栏目的要求
系列刊物介绍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严良堃同志逝世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