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汉乡村明珠 造福潜江水乡人民——潜江市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实践与思考

2014-03-30 14:49杨义祥常华成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村美丽农民

○ 杨义祥 常华成 易 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是主阵地,农民是主力军。湖北省潜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近些年来,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组织推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水乡新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跃然于江汉大地,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作出了有益尝试。

一、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之后,潜江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一)迁村腾地型

案例1:万家岭村借助“迁村腾地”项目,打造美丽新村样板。

2010年,熊口农场党委与市国土局共同启动了万家岭村“迁村腾地”工程,把拆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万家岭新村集中建房116户,腾出净增耕地236亩。同时,还建立了幼儿园、农家书屋、村民诊所、戏楼舞榭、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等文娱卫场所。如今的万家岭,已成为全市“迁村腾地”项目的样板工程。

案例2:杨潭口村利用“农田整治”项目,迁村腾地建新村。

2011年,积玉口镇党委和杨潭口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国土局万亩农田整治项目和迁村腾地工程,完成了全村的农户迁建工作,使得全村新增耕地面积352亩。同时,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流转,拓宽农户发展增收的渠道。2012年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050元,经济发展再创新高。

(二)移民新村型

案例3:梅咀村抓住移民搬迁机遇,建设高档靓丽现代文明新农村。

2000年前后,园林办事处梅咀村借助汉江流域实施移民工程的良好机遇,对居住在东荆河外滩的农户实施了整体搬迁。同时,镇村两级“两委”班子结合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培育特色产品,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如今的梅咀村已是名副其实的现代文明新农村。

(三)特色农业带动型

案例4:关山分场依托“虾稻共作”和葡萄种植产业,构筑生态农业新天地。

自2006年以来,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逐步由“虾稻连作”的“一稻一虾”发展为“虾稻共作”的“一稻两虾”生产模式。同时,“虾稻共作”的环保生产模式,也成为了该场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本。此外,该场还大力发展了葡萄种植产业,规模和效益均相当可观。现在,“虾稻共作”和葡萄种植这两大支柱产业,已成为该场强村富民的如意法宝。

案例5:永乐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构建高效农业新格局,让移民走上幸福路。

积玉口镇永乐村本来是一个移民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依靠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富民新路。2012年,永乐村与山东青岛康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经营蔬菜种植。同时,还组织村民成立了“永稳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村民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在家就业,不仅稳定了移民,促进了村子的和谐稳定,更大幅度提高了移民的收入水平。

(四)景区依托带动型

案例6:郑家湖村借助景区项目扶持,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龙湾镇郑家湖村利用地处章华台景区的优势,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国土厅“土地平整”和市农委“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扶持,重点改善了该村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还利用本村的自然条件,开发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的“好榜样水产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被列入潜江市“菜篮子”水产品生产项目,为该村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注入了强大活力。

(五)旅游产业带动型

案例7:古城村借助人文历史资源和山水肌理,探索生态农业旅游新路径。

毗邻借粮湖的积玉口镇古城村,风景绮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既有“贬王嘴”等众多传说,又有古代王侯闲居的历史遗迹。2008年,古城村成立了借粮湖文化旅游协会,组织社会力量,修复了该村的历史文化景点。同时,该村还发展了“农家乐”休闲农庄,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的新模式,这也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六)城镇交通带动型

案例8:田李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造秀美宜居村庄。

老新镇田李村位于潜监公路旁,交通便利,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2011年起,镇村两级“两委”班子先是借助“迁村腾地”和“危房改造”等国家政策的扶持,完成了新村的搬迁工作。随后又结合该村实际,积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扶持和发展规模养殖,极大地鼓励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家禽养殖业已成为该村的品牌产业。

案例9:龙新村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发展葡萄种植,带动新村建设。

龙湾镇龙新村地处219省道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近年来,该村通过集并流转土地,开始大规模建设葡萄种植园,并培养出了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同时,村“两委”还组织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免费为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目前,该村发展形成了以“葡萄园观光采摘”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新产业。

二、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模式的成功经验

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既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通过调查比对,我们发现:潜江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一)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同时,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譬如,郑家湖村经龙湾镇党委争取到省国土厅“土地平整”项目20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万家岭村由熊口农场党委和市国土局共同通过“新农村建设”和“迁村腾地”项目的支持完成整体搬迁。

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强力度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的心血。譬如,熊口农场党委请到市建筑设计院为万家岭设计高规格的新村规划;杨潭口村支部在村民搬迁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等。

三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

(二)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

新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秀美”与“生态”完美联姻,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

编制秀美生态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无论是积玉口镇古城村的“农庄”旅游,龙湾镇郑家湖村的精品水产养殖,还是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的“虾稻共作”带动模式,都能根据本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新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规划。

(三)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

美丽乡村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譬如,关山分场大规模发展“虾稻共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其农场国有土地好集并和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特点发展壮大的。古城村的“农庄”经济也是充分发掘了借粮湖流域的自然风光魅力和积玉口风物传说众多的优势。

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龙新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郑家湖村的渔业养殖基地、永乐村的大棚蔬菜生产等是鲜活的实例。

第三,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品质,赢得市场空间。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注重绿色和无公害化特点,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关山分场种植的“虾乡稻”之所以畅销,正是因为其水稻无农药残留,是纯绿色农产品。郑家湖村的水产品也是因为通过严格的检验标准,有良好的品质作保障,才备受消费者亲睐。

(四)城乡联动,部门大合唱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外部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主阵地在乡村,但建设主体却不唯乡村。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下,调动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城市部分职能部门的力量,积极支持、投身和参与到新时期的生态乡村建设中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各界应有的共识与使命。

调查中我们看到,在潜江市的生态乡村建设中,这种城乡联动、部门大合唱的局面处处皆然。农业部门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水务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畜特水产部门的“特种种养殖”扶持项目、科技部门的免费技术培训与指导、植保部门和动检部门的免费防治与检验检疫、文化部门的“农家书屋”等等……正是有了他们的强力支持与参与,新时期的生态乡村建设才热气腾腾生机勃勃,显示出无穷的活力,昭示出美好的未来。

(五)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内生力量

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调动一家一户分散耕作农民的积极性,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譬如,熊口农场党委在万家岭村搬迁过程中,就是遵循“两户一联自愿组合、外观统一内设自愿、自己监工保证质量、基础设施公家配套、内部装修个人负责”的原则进行,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的意愿,群众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此外,田李村、工农村、梅咀村、郑家湖村、农新村等都有大量的诸如“运输协会”、“供销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群众自治组织在自觉为群众跑市场、搞运输、做服务,这些群众自治组织既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又维护群众利益;既成为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有效补充,又是一支生态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潜江市“秀美生态乡村”建设模式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中国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表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

从前述分析来看,潜江市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路径各异、风格有别:万家岭村、杨潭口村、工农村和梅咀村是通过“迁村腾地”或者实施“移民工程”来进行整体搬迁的,它们属于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善人居环境,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田李村和龙新村则是利用区位优势建设新农村。永乐村和关山分场主要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而致富的。郑家湖村和古城村则是依托人文景区的优势,发展观光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仅仅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市,其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的多样化特征就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放到湖北以及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种路径和模式的多样化不容置疑。

启示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有赖于地方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有赖于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配套建设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需要资金来保证。前述调查的案例显示:那些能够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的地方,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那些与特殊项目或者重大工程相关联的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就如火如荼、生机勃勃。反之,在经济基础薄弱和区位位置差劣的地方,“美丽乡村”依然是路途遥远。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个体的资金不可能都拿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即使是农民达到了富裕程度,虽然楼房林立,却往往缺乏统一规划,显得错落杂乱,有新村无新貌。想要配套公共设施,困难重重。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落实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其与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从前述成功模式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集体组织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其村庄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都比较好,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可见,集体经济的富裕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着直接推手的重要作用。

启示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为辅助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一是政府和地方党组织的力量,二是农民直接参与的力量,三是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的力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三方面的力量都很重要,但在具体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角色也有差异。政府和地方党组织扮演的是主导者、引导者角色,农民是主体建设者和受惠者,企业和社会民间力量是辅助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引导,首先要认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其次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第三,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跟踪监管,确保好事做实、实事做好。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非要求政府大包大揽,因为农民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惠者,农民满意才是最终目标,所以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只有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创新,保护他们的权利,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找到主体力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如道路、供电、安全、饮水、就业、看病、子女入学等)入手,让他们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使农民成为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使农民真正获得主人公地位。当然,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民间组织力量参与,使之成为必要的辅助力量也是应有的智慧和选择。新村建设、基础条件改善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深化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企业家对利益的追求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面貌的强大辅助力量。

启示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发展乡村文化,必须以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来增添美丽乡村的内涵,实现“秀美乡村”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美丽乡村绝不应该仅仅只是外在的“经济发展、村容整洁”那么简单,“美丽乡村”的深刻内涵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同步提高,是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礼仪、树新风的现代农民,是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同步提高,进而实现“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新村是建起来了,但环境保持、村民习俗等等却没有同步跟上。垃圾乱堆乱倒、废弃物随意焚烧、打麻将成风的现象比比皆是,显得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

而在那些毗邻城郊的村庄,或者党组织注重文化建设的村庄,则是垃圾桶摆放整齐,垃圾有保洁员定期清扫;“农家书屋”人头满满,学知识学科技蔚然成风;广场上腰鼓队鼓声隆隆,健身舞婀娜多姿;篮球场欢声笑语,年轻人身手矫健……一派现代城市文明风景。譬如前述案例中的梅咀村、万家岭村所展示的村民精神风貌,就让人感到了“文明”、感到了“健康”、感到了“和谐”,感到了“秀美生态乡村”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猜你喜欢
新村美丽农民
中国画《林涧·新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