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要务

2014-03-30 23:00吴毅君
关键词:公平正义民生制度

○吴毅君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湖南科技大学基地,湖南 湘潭411201)

恩格斯曾指出:“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 523在现阶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是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2]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实质是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人民这个基础,只有人民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党才能执政,也才能执好政。纵观17世纪以来的世界政党史,世界各国的民生矛盾演绎着世界执政党的兴亡更替,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执政党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依据。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失去民心,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失去政权。历史和未来,都将反复证明一个执政党的“历史铁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紧密相连、呈正相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抓住民生切入点、破解民生难点、紧抓民生关键点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一 抓住民生切入点:发展民主,保障民权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 79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将“一个核心”、“二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其最终落脚点是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4] 6,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发展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切入点。无产阶级执政党,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领导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做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领导好人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推动社会的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无产阶级政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执政基础,首先要发展民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让百姓平等参与的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发展民主。唯其如此,才会由人民自己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所需所盼,而不是由政府一厢情愿地代庖。比如说,民众迫切需要的是筑路修桥,而我们的政府却在谋划新建飞机场。政府的这种积极性与民众的真实需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原因是不了解民情,民意表达机制不畅,其结果是民生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在任何国家,解决民生问题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民生需求的“无限”扩张性,与政府财力的有限性是一种天然的相悖关系,资源的稀缺是永远的,财力的充足是相对的,这就更加要求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敢于向民众报告财力状况,让民众自己作主选择,在发展民主中改善民生,真正做到从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将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到民众的首要需求上。如此,民众就会理解民生问题解决的阶段性、层次性以及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哪怕生活再艰难困苦,民众也会心情舒畅、支持拥护,正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由此可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为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5]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解决和消解民生问题,也才能使我们的执政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6] 137

发展民主,在其内涵上就是保障民权。列宁曾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7] 96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5]。也就是说,民主在其内涵上就是民权,主权在民,由人民当家作主。“什么是民生?首先是要维护老百姓的基本权利。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权利问题都解决不好,人身和财产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根本谈不上民生”[8] 9因此,民生的实质是民权,发展民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畅通群众利益的表达渠道,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保障民权。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权?只有按照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才能真正做到保障人民的权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当前,党和政府尤其应着眼认识、制度、作风三个层面来保障人民的权利。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切实保障人民正确、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如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公共预算的制约机制等,把关注民生落实在决策中,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进行监督,关注和保障民生决策的贯彻执行。三是要坚决反对腐败。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 破解民生难点:协调民利,促进和谐

民生连着民利,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民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变动,社会组织结构和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和价值取向多异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下世界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使部分人民群众在利益上受到影响,民利矛盾凸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2]……。对于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有五个与民利问题直接关联,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党和政府如此重视民利问题,说明协调民利既是党当前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更是党当前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难点。只有高度重视,认真破解这一难点,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协调民利,就是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核心,统筹协调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民众利益,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至少要做到:

第一,充分认识公平正义的现实价值。和谐的基石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不畏贫,畏之不公”。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发展、保护好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合理协调利益关系以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要求,应当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9]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这是党第一次将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提升到贯穿我国现代化过程始终的最高位置,并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直接指向了协调民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我们应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协调民利。

第二,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公平正义是社会成员获得各种公平机会的最有力保障。罗尔斯的正义论突出强调制度正义的巨大作用,认为正义的制度是承载社会进步的基本依托。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效率,但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要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安排,才能真正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依靠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阶段,针对如何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5]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体制机制改革战略部署与基本方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共60条,与社会体制改革直接相关的内容有9条,指明了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着力围绕上述九个方面对社会建设全面系统地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机制与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社会制度与治理体系。

第三,坚持党对社会改革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5]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0]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科学协调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科学协调处理城乡、区域、群体间收入和发展水平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要完成这样一个全面、系统、深化的改革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一领导、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始终确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 紧抓民生关键点:科学发展,增强国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展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 86在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点同样在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才能不断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状态,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全面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是发展的道路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科学结论。因此,我们今天的发展,必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2]民生改善得如何,关键在于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一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把增进人民谋福祉、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至少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奠定增强国力的理论基石

首先,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创新驱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和谐。

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在发展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民生正是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生动体现。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努力克服发展的物本主义倾向,坚持人本主义,将人视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努力满足人民的民生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也包括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关系,也包括协调人的各方面利益矛盾,不仅要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包括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增强综合国力的实质是全面发展,基本途径与内容是协调发展,根本保障是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社会发展有两个路径和模式:发达国家转换生产方式的道路是,通过以剥夺农民为主要手段、用全面商品经济形态取代产品经济形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走超越“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式道路,经过较长期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发展,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后一条路径和模式。马克思对落后国家发展的这一新思路给我们以有益的方法论和价值论启示。在落后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既然是社会过渡和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以财(物)为本”的旧道路相反,“以人为本”的共产党人社会发展观就必须把合理解决农民问题置于首位。这是社会快速转型坚持人性化的首要特点。[13] 58-59为此当前我们应按照党的十八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13亿多人口的中国有9亿多农民,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当下我们应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完整准确地执行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另外,要着力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收人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突显的民生问题。

第二,深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与国力增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可见,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到科学发展,必须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

实际上,“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14]。邓小平早在反思“文革”教训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时,多次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5] 333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建立必须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就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6] 372。2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但构建一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仍就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实践中,深刻感到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5],亲眼见证了一些国家因这方面的缺失酿成了社会动荡、政衰人息的悲剧。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系统的深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克强指出:“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今后改革的环境条件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7]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8]为此,我们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要围绕简政放权、财税体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优化结构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以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改善民生,提升国力。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7-2.

[4]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J].求是,2013,(1).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3-11-1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董建萍.民生问题折射政治——民生问题理论研讨会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07,(5).

[9] 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10]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3] 王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通途[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14]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N].人民日报,2014-02-19.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李克强.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9.

[18]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民生制度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