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多维视角、分歧原因与争论焦点

2014-03-31 03:13姜迎春
关键词:普世价值体系价值观

姜迎春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多维视角、分歧原因与争论焦点

姜迎春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主要有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分歧原因主要是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们要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具体表述就应该能够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世界性、人类性和普世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3个倡导”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世价值”;“3个倡导”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学习、研究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被提了出来。这些年来,学术理论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80多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涉及近100个具体范畴。党的十八提出的“3个倡导”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多维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表述差异

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主要有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视角就是强调应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强调应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将传统核心价值观作社会主义的解读。“普世价值”视角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世界接轨,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无疑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2007年3月,侯惠勤比较早地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提炼。他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首先把握住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合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相对立的社会价值规范和行为选择标准。”[1]他提出了“人民至上”、“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未必很精当,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精神,这是凝练和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和方向。郝立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主要是一项已有理论和实践的概括和凝练活动,而不是一项词句翻新活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绝不能走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外寻求新词句、新视角的道路,而只能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个世纪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概括和凝练的道路。”[2]根据这一精神,他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成熟的、得到普遍认可且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林元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有些学者提出,应当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余洪波等提出,结合中国古代“八德”的两种说法(即朱熹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孙中山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可以把新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12个字,即:孝(孝亲)、悌(悌长)、忠(公忠)、信(诚信)、礼(礼敬)、义(正义)、廉(廉洁)、耻(明耻)、仁(仁慈)、爱(博爱)、和(和谐)、平(平等)。他们认为,“这一概括体现了以下特点:概括简单,但内涵深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而既能够为一般的社会大众普遍遵行,又可以为社会的先进分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12个字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内容,能够为我国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实践中,可以用这12个字来命名12个月,每个月特别提倡一种核心价值观,并围绕这个核心价值观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既可以使这些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评价尺度,又可以推动人们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改变社会风气,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3]这一表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说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使用率较高。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价值观非资本主义独有,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些价值观能够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这就是普世价值的视角,它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李德顺认为,“‘普世价值’意味着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权利和责任。以实现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为己任的中国人,我们不仅需要而且能够担当起自己在其中的权利和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核心价值的确立与表达,如果它是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就不会与对当代普世价值的认同和担当相冲突,而是可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交叉之点和重合之处,自觉地将普世价值担当包括在核心价值之内。”[4]这一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在实现生活和实践中容易落入自由主义等“普世价值”思潮的陷阱。

龚群提出,“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如下32个字: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尊严廉耻,立身之道;民主富强,和谐大同。”[5]这一表述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视角,从这些词组的来源看,它们是“古、今、中、外”的综合,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不少。

二、分歧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否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上的多维视角的存在,说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共识。其原因是在如何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们要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具体表述就应该能够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世界性、人类性,在形式上要隐去社会主义的痕迹,其实质是淡化、虚化社会主义。侯惠勤认为,现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价值内容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统一;二是从价值主体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规范国家和规范公民的内在一致;三是从价值基础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历史统一。”[6]他认为,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缺乏共识,问题不出在这一概括要不要表达当代人类的价值共识和对于优秀价值传统的继承上,而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节点上,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及如何通过其“社会主义性”去整合人类性和民族性这一根本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较为明显的倾向是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即“普适性”,作为价值观提炼的最高原则,不但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而且打开了西方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的缺口。他认为,把“普世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最高原则的倾向,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主义上述基本观点的否定。这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上能够有所突破而必须跨越的障碍。侯惠勤还认为,当西式自由民主制及由其支撑的自由、民主、人权被一些人武断地奉为人类不可逾越的“历史终点”时,他们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历史的未来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把资本主义视为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绝对合二而一[1]。这样,看似侧重于理想和未来还是侧重于现实和当下之争,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发展蓝图之争,说到底是两种不同的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之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尊重”现存的实际,可能根子还在于对英美资本主义过于迷恋、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上。

可以说,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之所以存在严重分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对“普世价值”的迷恋与崇拜。陈春雷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已经被西方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扭曲和篡改,在外延和内涵上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抽象和虚幻,以作为‘强权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文化’以及侵蚀、蚕食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中小发达国家文化的思想工具,从而分化、裂化、殖民化这些国家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个性,并最终达到同化、统化、通化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理念的目的。”[7]通过拥抱“普世价值”来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异于缘木求鱼。

周新诚认为,“从孔夫子的语录中或者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中搬来一些概念,把它们当作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广为宣传。有人甚至公开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要‘同世界接轨’,让西方也能接受,也能同我们对话。这种概括,势必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引入误区。”[8]在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确实有一些表述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讲马克思主义指导,也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说,这样的表述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杨兴林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基本站位,切实将凝练建立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多重视角的凝练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统摄。还应当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以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这是思维逻辑的必然要求,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9]

三、争论焦点:能否将“3个倡导”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论的焦点是,能否将“3个倡导”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争论源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段论述,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施芝鸿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明确认为十八报告提出的“3个倡导”用“24个字分3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1]围绕这一解读,理论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在一些理论研讨会上,大多数学者认为,“3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内容,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的新部署。“3个倡导”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成果,也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阶段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历史和实践表明,任何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创新,或是两者间的相互转化与推动都需要一个过程。十八大报告中“24个字”的价值理念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讨论,提炼概括留下了空间。在12个词中找出更核心的价值观要素,是否能够进一步简化,是否可以不用形容词和动词,等等。多位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央此次的做法,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培育,又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先以倡导的形式推行一些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然后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再进一步在实践中概括、提炼,最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备、成熟的表述[12]。

对于如何认识“3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戴木才等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3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极有利于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这种表述,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务实的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述方式,‘倡导’并不是‘定型’,更不等于‘定型’,它仍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余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首先必须具备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没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就不能说服人,为人所信服。”[13]王晓晖也指出,“3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辛的努力。面对世界范围价值观较量加剧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1-7.

[2]郝立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J].东岳论丛,2012(11):62-71.

[3]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1(5):58-60.

[4]李德顺.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1(12):18-19.

[5]龚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红旗文稿,2012(7):8-10.

[6]侯惠勤.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7(A07).

[7]陈春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比较[J].人民论坛,2013(1):200-201.

[8]周新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J].红旗文稿,2012(9):14-16.

[9]杨兴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站位[J].新视野,2012(4):16-20.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1-32.

[11]施芝鸿.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2-11-10(009).

[12]吴俊.“三个倡导”体现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3-01-05(11).

[13]戴木才,彭隆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12-08(11).

[14]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32-35.

D64

A

1671 4970(2014)02 0005 04

10.3876/j.issn.1671 4970.2014.02.002

2014 01 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10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31)

姜迎春(1967—),男,江苏涟水人,教授,博士,从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体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和启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