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形式

2014-03-31 13:28彭丽娟黄志红龙鲜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政治

彭丽娟 黄志红 龙鲜明

(1.湘南学院 护理学系,湖南 郴州 423043;2.湘南学院 艺术设计系,湖南 郴州 423043)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核心、以人为主体、以教育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这不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大学生生活,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有学者在审视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现代人类世界可分割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而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域,是生活的理性的积淀物”。[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必然要来自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它的渊源所在。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名存实亡。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生活也不能超越生活,而应该回到生活之中,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生活体验的凝结,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出发,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在关注人上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和物质需求,更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要求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的“人”谈论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把人的生活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好地享受人的权利,使学生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得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对人的生活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而是在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给予尊重和满足。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即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和效果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主体性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4]486而实现这种主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分析人的生活世界时指出,人的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个性构成的,文化主要是一种“随时可动用的知识储备”;社会则是指“那些合法的秩序”,借助这些秩序,社会成员能协调相互的关系,保证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个性是主体以获得那种言语和行动的能力和资格。[5]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尊严,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出发,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创造一种社会、道德和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的完美境界。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形式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趋势是尊重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将这种关心与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切身利益联系在一块的,不少学生把“顺其自然,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家人朋友都能健康平静快乐地生活”作为生活理想。这就是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这给我们指明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利益上,适应大学生生活变化的需要,以大学生的生活为载体进行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教育的发展。为此切入生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形式。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要把握时代主题,结合实际,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尽可能避免抽象僵化的意识形态宣传理念,可树立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先进事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如为了让学生在感动和震撼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视频。可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情境教育法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比如创设与革命传统教育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建设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参观、访问、调查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引导大学生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获取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自觉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可增加时事政策课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兴趣、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等。

其次,德育内容要渗透入高校其他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中。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具有真实性、引导性的“道德情景”,创造良好环境,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融入德育,使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风和学风。如创设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情境;通过举办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大学生成才知识讲座、学术讲座与研讨、党校培训、各种竞赛等活动以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等课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活动中,在关怀人的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重视挖掘日常生活实践及生活世界中的德育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现实生活世界之中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校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管理工作、闲暇活动等生动教材,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什么样的老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高校教育者的人格不仅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着高校德育实施的效果,是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高校辅导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高度自觉的使命感,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视生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同学,在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教育学生,推动学生不断积极向上发展。

这样,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在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德育就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实现其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的价值,也才能真正使教育与人合为一体。

(二)开展大学生生活实践和自我管理实践

杜威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6]372高校德育应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开展生活实践和自我管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应对生活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应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环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建构及思想行为的规范。从小环境讲,就是要努力建设寝室文化,使大学生群体之间相互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如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寝室成员之间能和谐相处、关心帮助、共同进步。从大环境讲,就是要注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反对学生“死扣书本”的现象,鼓励学生到户外多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意义深刻、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真切体味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应对挫折。还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力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科技推广与应用、生产劳动与社会服务、角色扮演、艺术欣赏与创造等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巩固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变教育要求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真正实现知识、观念、理论与实践、活动、训练的和谐统一。

(三)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细致地、全面地从总体上、个性上、变化发展上了解每一个大学生,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性,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在日常养成、学业、人际关系、婚恋、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上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贫困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时刻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们,既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讲道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大学生个性,培养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比如:

第一,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常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困难,对贫困生进行指导和解压,及时在思想上感化他们,心理上安慰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如帮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补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同时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让他们在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的认同、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的关系等等,都会带来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症、自卑抑郁症、情感困惑症、就业压力症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素质培养基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对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安排做心理筛查,通过问卷等科学的方式,找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或治疗。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学年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如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给有疑问的学生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关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寝室楼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并由专职心理老师进行专业辅导,同时选出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学生作为班上的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了解同学们最新的想法,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还可建立起以班为单位、大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互助机制,加强学生之间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鼓励相互谈心、相互帮扶等有益活动,学会主动调适自己的情绪,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实现心理的自我保健,形成一种全方位的“高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这样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三,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的。大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各方面比较幼稚,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人际关系患得患失,如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紧张;不知怎样关心人;怎么也开不了口赞美人,或词不达意;同寝室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个别同学有自闭心理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高校辅导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给学生正确的交往原则如正直、平等、诚信、宽容、换位等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深入学生,针对每个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择业和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教育指导内容,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邀请成功人士做就业讲座,加强就业培训,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行情,调整就业心态,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和礼仪常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岗位洽谈、应聘指导等多种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尽量拓宽自己的就业面,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

第五,积极改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帮助大学生走出失恋等等。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探索。

[1]罗伟刚,汤家鹏.基于生活化的德育新路径探索[J].法治与社会,2009,(2):324.

[2]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

[3]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12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工会论坛,2005,(6):78.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生活化德育政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