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2014-04-01 10:51吴吕燕唐明照韦巧革
海南医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马尔霉菌骨髓

吴吕燕,唐明照,韦巧革

(1.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300;2.融水苗族自治县疾控中心,广西 柳州 545303)

·短篇报道·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吴吕燕1,唐明照1,韦巧革2

(1.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300;2.融水苗族自治县疾控中心,广西 柳州 545303)

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血培养;骨髓涂片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致病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PM)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其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者或免疫低下者,在东南亚地区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于第3位,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1 病例简介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7岁。两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反复高烧,体温38℃以上,10 d前体温升高达40℃,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未下降,2013年9月7日入住我院呼吸内科。入院时一般体格检查:体温40℃,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质硬、有压痛。

1.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 3.58×1012/L,血红蛋白(Hb)103 g/L,白细胞(WBC) 2.97×109/L,中性粒细胞(N)66.4%,淋巴细胞(L)26.6%,M 7.0%,血小板(PLT)29×109/L;心肌酶检测结果:天冬氨酸氢基转移酶(AST)272 U/L,乳酸脱氢酶(LDH) 2 199 U/L,肌酸激酶(CK)33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0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1 701 U/L;输血前四项检测:HCV(-)、HIV(抗体阳性待复查)、TPHA(-)、HBsAg(-)。患者于9月7日抽左右手双份血液各10 ml接种于BACT/ALERT 3D血培养瓶中,放于BACT/ALERT 3D血培养箱中进行培养。12 h后血液培养结果提示阳性,从血培养瓶中取标本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的真菌孢子,呈腊肠型。同时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两支沙氏培养管进行转种,血平板和一支沙氏培养管置于36℃温箱,另一支沙氏培养管置于25℃温箱。观察在不同温度下沙氏培养管上的菌落特征。9月10日血琼脂平板培养出丝状真菌,形似马尔尼菲青霉菌。2~3 d后放置于25℃的沙氏培养基开始生长,菌落最初呈浅灰色,膜样;5~7 d后产生棕红色蜡样,褶皱,白色绒毛状的菌落,菌落周围培养基背面产生葡萄酒红色素并扩散到整个培养基。棉蓝染色后镜检可见无色透明的分隔菌丝,无顶囊,有帚状枝双轮生,散在,不对称。置于37℃的沙氏培养基上的菌落生成缓慢,3~4 d后形成膜状,有脑回样褶皱,淡灰褐色或奶酪样,无色素生成,酵母相。棉蓝染色后镜检可见圆形、椭圆形、长形酵母样菌体和关节孢子。

1.3 骨髓检查PSA染色可见吞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壁染红色,轮廓清楚。可见大量散在和聚集及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菌体,菌体大小不均,有圆形、类圆形,有呈粗短的腊肠状。在腊肠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深红色的横膈,不易着色的内容物。根据骨髓检测结果和血培养真菌结果呈双相性生长,即25℃培养产生葡萄酒红色,高倍显微镜检可见大量帚状枝。37℃为酵母相,高倍显微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酵母样菌体的特点,可以鉴定此病原菌为PM。综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艾滋病合并PM感染。

2 讨论

PM作为青霉菌属唯一的温度敏感双相菌,主要侵犯患基础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2]。艾滋病患者感染后发病比较凶险,病情变化多样,若不治疗死亡率高达91.3%[3]。本病例的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烧,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未下降,且有淋巴结肿大等特征,和王端礼[4]描述症状相符,同时其血培养及骨髓检测均可查到PM。这就提示,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有不明原因持续高烧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质硬、有压痛等症状,且诊断未明确,特别是HIV检测呈阳性反应时,应及时对患者血液、骨髓或淋巴结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涂片检测。不同的标本培养的敏感性及阳性率有差异,骨髓和淋巴结培养阳性率(100%)最高,其次为皮损组织(90.0%)、血液(76.0%)[1]。由于PSM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因此,临床上应完成病原学检测,以便获取更多的病原学的诊断依据及时诊治。

[1]Supparatpinyo K,Khamwan C,Baosoung V,et al.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southeast Asia[J]Lancet,1994, 344(8915):110-113.

[2]谢宁.3905例艾滋病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9):89-91.

[3]于军校,徐艳,罗阳,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实验室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36-1638.

[4]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R512.91

D

1003—6350(2014)13—200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3.0781

2013-12-01)

吕海燕。E-mail:tangmingzhao@163.com

猜你喜欢
马尔霉菌骨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18F-FDG PET/CT诊断骨髓纤维化1例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赞美骨髓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好一个“救命者”
青霉菌柚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