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及其当代价值

2014-04-01 16:34王俊奇杨智榕
关键词:基层政权人代会西柏坡

王俊奇,杨智榕

(1.石家庄学院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为之后不久建立的新中国基层政权传承了民主基因,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实践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选举遵循了“普遍、平等、直接”的基本原则,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参政权利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华北区村、县(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条例》规定,凡年满18岁者,不论性别、民族、阶级、职业、宗教信仰、财产及教育程度差别,均有同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形式可采用写票、举手、投豆或其他方法,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并且还对代表人选的提出、选区的划分和各选区代表人数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尤为难得的是,选举条例还规定,候选人在不妨害竞选秩序前提下可提出竞选纲领及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与基层民主选举相关的法规制度已相当完备,其中的一些规定到现在依然闪耀着制度创新的光芒,对当前完善村民选举,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利益表达作为政治过程的起点,利益表达的充分与否,是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个体或集体的利益实现的前提之一”[1]。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决策通过召开村人民代表大会“议决”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上级布置的或全村性的重大事情或群众提出的问题,都是经代表大会讨论后形成意见并交群众进一步讨论,然后汇总群众意见再由代表进行讨论,直到多数代表同意形成决议为止。这种议事方式在坚持多数人同意这一民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由代表和群众充分讨论之后再形成最终决议,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发扬了民主精神,体现了尊重不同意见的民主精髓,所以人民群众对经由大会形成的决议发自内心的信服,大家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并执行决议。此外,还有一些村庄因为实行了村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民主决策程序,使得先前一些比较棘手、复杂的问题,如土改遗留问题、房产纠纷、离婚、债务、分家等,得到了顺利解决。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权建构中,乡村一级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村党支部和村人民代表大会以及由其选举产生的村政府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村党支部成员多是上级党组织任命,村人民代表大会则是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如何划分二者的职责权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新华日报》专门撰文指出:“支部是农村政治领导核心,对人代会应有领导,但领导必须是依靠自己主张的正确,而不能是包办与命令的。因之所谓支部领导,就是如何通过人代会,把自己的正确主张为人代会所接受变成人代会的决议,并贯彻到群众中。人代会是全村权力机关……不能将人代会形成事务机关或评议会。”[2]可见,党支部作为领导核心也不能包办一切、强迫命令,而是要通过人代会这样的民主代议机构将自己的正确主张形成为人代会的决议再贯彻到群众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民主思想和作风,才能达到进一步联系群众的目的。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民主监督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对人的监督,即对公共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监督,主要指的是对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和村政府组成人员有监察、弹劾、罢免的权利,也可向上级反映情况或投诉举报。这充分体现了监督所具有的民主价值。二是对事的监督,即对公共权力机关“议决”事项的监督,主要指的是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及时、全面、真实的公开,主要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要事项、本村生产计划、文化教育、卫生计划、公共财产经营处理、行政经费收支等。按照当时基层政权组织条例的规定,村政府要对上级政府和村人民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人民代表和群众可以对报告中公开的事项进行民主质询,并可提出意见、建议。

二、重要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启示

第一,西柏坡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基层民主建设实践,为土改的顺利进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并为建国之后的基层建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西柏坡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当时华北区的土改运动已经超出了单纯分配土地这样的经济范畴,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是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变迁、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农民日常生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华北及其他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农民就不会被动员和组织起来踊跃支前参军保卫胜利果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再继续往前推演并梳理历史事实,就会发现,土改运动的顺利完成是与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下的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党实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符合中国传统的民主形式,注重与群众打成一片,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基层政权建设,从而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才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建国之后的基层建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西柏坡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基层民主建设实践,在动员民众参与、整合乡村社会、增强国家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联系当下的现实状况进行认真反思和借鉴。

西柏坡时期的民主建设实践,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尽最大努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这一系列民主建设的过程有利于将“一盘散沙”的乡村社会整合起来,从而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正如著名政治学者徐勇在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正是在政党下乡的过程中,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为政党组织网络中的成员;无政治的农民具有了政治意识,动员到党的目标之下,由此将一个传统的乡绅社会改造为一个现代政党领导和组织下的政治社会”[3]。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两委”矛盾、选举乱象等诸多难题,再加上部分党政干部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惜损害广大农民的权益,导致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心理认同度较低。这样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任其蔓延发展下去,很容易动摇党在农村的权威基础,降低党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为此,需要回溯到历史中寻找答案,为什么在西柏坡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农村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为什么当时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比较高?答案是: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新的任务和新的工作方式,但是一些精髓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比如,工作时的民主作风和群众路线。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根本,是前进的动力,是胜利的保障。为了解决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干群关系紧张、一些政策措施缺乏民意基础等问题,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表明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要加大民主政治建设力度,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民主的认同,增强国家的整合力和社会的凝聚力。

[1]沙占华.政府民生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2(1):32-35.

[2]佚名.村级组织与领导问题的商榷[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10-01(04).

[3]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8):13-20.

猜你喜欢
基层政权人代会西柏坡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人代会上看民生
省级人代会立法渐入佳境
镜头闪过人代会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基层政权大有作为
喜看人代会上“微信热”
基层政权和组织研究
当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因素研究—以南昌县为例
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