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教授从浊毒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2014-04-01 21:39吕金仓张瑞娟吴中秋
河北中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浊毒内蕴腹痛

王 辉 吕金仓 何 华 张瑞娟 吴中秋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医院中医科,河北 沧州 061103)

李佃贵教授从浊毒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王 辉 吕金仓1何 华2张瑞娟3吴中秋△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医院中医科,河北 沧州 061103)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中药疗法;名医经验;李佃贵

李佃贵教授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从事脾胃病专业30余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对脾胃病颇有研究,尤其是对脾胃病中的疑难杂症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并首次提出“浊毒学说”,创立化浊解毒法,临床疗效显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及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便秘、硬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如形态学、生化代谢指标等异常)的证据[1]。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本病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达到15%~20%,亚洲国家患病率约为5%~10%。IBS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发作,给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并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

源[2-3],因此本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IBS的诊治还未有完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且病情易反复[4]。IBS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定型[5],而腹泻型IBS(IBS-D)较为常见。有研究证实,化浊毒方药可通过降低血清5-羟色胺(5-HT)、血浆中P物质(SP)的含量,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达到治疗IBS的目的[6],临床运用化浊毒方药治疗IBS-D疗效满意[7]。李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 IBS-D,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远期疗效突出,现总结如下。

1 浊毒述要

浊者,不清也。早在《内经》中记载“浊阴”、“浊气”,“浊”既指饮食消化的浓浊部分,又指排出的污浊之物。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浊与湿同,为邪气,即浊与湿有相似之处,可以阻滞经络气血,是害清之邪气。“毒”最早指毒草,广义的毒即“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狭义的毒是指这种源于外界或体内,由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产生,并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浊、毒性质虽不同,然两者关系紧密,常胶结致病,且毒之形成与浊有密切关系,故浊毒并称,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病机[8]。

2 IBS-D病因病机

IBS-D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腹痛、郁证、泄泻等范畴,目前多分为肝郁气滞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寒热夹杂证及大肠燥热证5个证型[9]。李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从“浊毒”[10]论治IBS-D,认为本病病因有4点:①情志失调,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导致湿浊内蕴,阻碍气机,气郁日久化热、化毒,浊毒互结于肠道,阻碍肠道气机而致。《医方考》云:“泻责之于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②先天禀赋不足,《景岳全书》早就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虚则水湿不运,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顽痰宿湿阻滞肠间,水湿内蕴化为浊,郁久化热,浊热入血为毒,浊毒阻于肠腑而致。③饮食不节,《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肠腑不能分清泌浊,水湿内蕴,阻滞肠间,酿生浊毒而致。④感受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外邪入侵,客于肠道,酝为浊毒,引发疾病。浊毒内郁,传化失司是本病之关键。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密切相关,治疗当以化浊解毒法为主。

3 辨证治疗

IBS-D临床可见肠胀气、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腹胀、黏液便及排便不尽感等症,李教授临床将其辨证分为4型,将化浊解毒法贯穿于治疗全过程,具体分型辨治方法如下。

3.1 肝气乘脾,气郁脾虚,浊毒内蕴 主要症状为恼怒或精神紧张后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易情志不畅,腹胀,肠鸣矢气,大便带黏液,纳呆,脉弦滑或弦细。本型多由肝气横逆犯脾,浊毒郁于肠道所致,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化浊解毒祛郁。《景岳全书》曰:“故治此者,当补脾之虚,而顺肝之气,此固大法也。”药用白芍药、防风、陈皮、柴胡、木香、枳壳、香附、香橼、佛手、焦槟榔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山药健脾和胃;白头翁、黄柏、半枝莲清热燥湿解毒。

3.2 脾胃虚弱,气虚湿阻,浊毒内蕴 主要症状为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常餐后即泻,食后腹胀,乏力,易疲乏,纳差,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弦细滑。本型多由浊毒内蕴、阻滞中焦、损伤脾胃而成。治宜化浊解毒,健脾益气。药用陈皮、木香、扁豆、厚朴、薏苡仁、佩兰、苍术、藿香、砂仁、车前子、泽泻理气渗湿化浊;以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药、山药健脾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升阳止泻。

3.3 浊毒内蕴,瘀血阻络,瘀浊毒邪互结 主要症状为腹内包块,疼痛明显,痛处不移,腹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细或弦滑。本型多由浊毒下注肠间、灼伤血脉、瘀浊毒邪互结而成。治宜化浊解毒,活血化瘀。药用蒲公英、黄连、黄芩、虎杖、大血藤、白豆蔻、薏苡仁化浊解毒;延胡索、川芎、当归、红花、三七粉、赤芍药、牛膝、白芍药等活血化瘀通络。

3.4 浊毒内蕴,阴虚津伤,虚热浊邪互结 主要症状为腹部隐痛,腹泻便秘交作,肛门下坠,便下黏冻或夹泡沫,排出不爽,伴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眼花,舌红苔少或花剥,脉弦细或弦滑。此为虚实夹杂之证,由浊毒内蕴日久,耗伤津液所致。治宜滋阴清热,化浊解毒。此时以阴伤为主,浊毒较轻,药用以乌梅、菟丝子、山茱萸、麦门冬、五味子、石斛、女贞子等滋阴清热;以黄芩、黄连、黄柏、白豆蔻、砂仁化浊解毒;以槟榔、陈皮、厚朴、枳实理气通便。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27岁。2009-09-10初诊。主因间断性腹痛、腹泻7个月就诊。患者现腹痛、腹泻,日行3~4次,质稀,情绪不畅时加重,时脐下胀满,纳差,寐安,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诊断:腹痛(浊毒内蕴,肝气乘脾)。治法:化浊解毒,调和肝脾。处方:白芍药15 g,大腹皮15 g,白术9 g,白芷12 g,黄连15 g,黄芩12 g,香附15 g,佛手15 g,陈皮9 g,苍术12 g,白头翁15 g,砂仁15 g,白豆蔻15 g,枳实15 g,白扁豆15 g,葛根15 g,柴胡15 g。日1剂,水煎取汁15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7剂。2009-09-18二诊,腹痛,脐下胀满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大便质稀,纳差,寐安,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上方加黄柏、炒莱菔子各15 g,日1剂,继服1周。2009-09-26三诊,患者腹痛、脐下胀满基本消失,纳可,大便质可,每日1~2次,舌红,苔黄,脉弦细。上方去黄柏、黄连、黄芩,加茯苓、薏苡仁各15 g,日1剂,继服1周。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并嘱患者畅情志、调饮食,连续调治4个月,诸症基本消失,未见复发,嘱患者平素宜少食生冷油腻。

按:IBS-D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IB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11],其发病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精神[12]、遗传、感染[13]、饮食[14]、药物、个人体质等,然而近年来精神因素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发病因素[15],抑郁、焦虑、忧虑等负面情绪刺激而生神郁,神郁则身病,故此属“因郁致病”[16]。李教授根据IBS-D患者体质之差别、感邪之轻重差异,症状之复杂多样,证型之错综复杂,提出从“浊毒”论治IBS-D,也特别注重对患者心理、精神因素的调节。李教授运用浊毒解毒大法辅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法以达祛除浊毒、畅达气血之功,以健脾和胃、滋阴清热等法以达扶正之效,消除患者病痛,使患者达到神形和谐,天人合一,畅达和美的境界[17],为患者造福,这充分体现了李教授灵活的辨证思路和创新的学术思想。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1.

[2] Hungin AP,Whorwell PJ,Tack J,et al.The prevalence,patterns and impac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40,000 subject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3,17(5):643-650.

[3] Schonrich S,Brockow T,Franke T,et al.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outcome measures in clinical trials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as a reference[J].Rehabilitation(Stuttg),2006,45(3):172-180.

[4] 孙蓓.自拟健脾清化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0):282-283.

[5] 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6] 赵玉斌,李佃贵.健脾解毒化浊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0):3091-3094.

[7] 王石红,魏晓娜.化浊合剂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52.

[8] 杜艳茹,张纨,王延峰,等.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7-8.

[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10] 蔡春江,李佃贵,裴林.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40-41.

[11]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9-12.

[12] 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等.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78-281.

[13] Thabane M,Marshall JK.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9):3591-3596.

[14] 李定国,刘栋,许小幸,等.青少年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5):266-269.

[15] 刘鼎男,袁东兴,董新,等.个性、心理社会因素与肠易激惹综合征发病的关系[J].医药产业资讯,2006,3(2):47-48.

[16] 吕金仓.广义郁证论小议[J].河北中医,2012,34(12):1809-1811.

[17] 吕金仓,刘雅琴,白亚平.扶正畅郁论[J].河北中医,2012,34(10):1546-1547.

(本文编辑:李珊珊)

△ 通讯作者: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91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不孕不育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3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王辉(1977—),女,主治中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R574.053.1;R442.205.31

A

1002-2619(2014)03-0329-03

2013-08-06)

猜你喜欢
浊毒内蕴腹痛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饮水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