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2014-04-01 05:28魏淑新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设教学法情境

魏淑新

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事物的特定情境中,置身于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使他们主动而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学科,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强,教学效率低下。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对于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现结合具体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来展开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这一核心理念不会因此而改变。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时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探究。

(二)主导性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我们要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教师要由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师生双方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教学,由知识的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互动。

(三)开放性

这正是情境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打破种种限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与限制,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梯度性

学生受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等的影响,在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往往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制定梯度性目标,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全程参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情境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心中的困惑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进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提高学生参与度。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问学生:“如果我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0元,你所要做的就是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后一天所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是否愿意。”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不假思索认为可以,有的学生正在苦苦地进行计算。这样自然就可以引起学生对1+2+4+…+229等于多少的关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动手

在做中学是数学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这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动手中获得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讲授,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动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如在学习椭圆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两个钉子、三条绳子,将钉子固定后,使其绳子的长度分别小于、大于、等于钉子间的固定距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动态演示。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发现绳子长度大于固定距离所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从而对椭圆的定义有更深的认知,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便可以顺利地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的求知过程并不是教师的强行外加、机械记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生活气息,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我向学生展示学生所熟悉的鸡蛋、水杯倾斜时水面的形状等,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对这些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由此来导入新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动力更强,更能取得事半功部的效果。

(四)创设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灵活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进而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实践情境,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在具体的运用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对各个知识点的重新提取与整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地解决问题,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五)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将数学与故事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知公式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时,一次数学老师让同学们来计算这样一道数学题1+2+3+4+…+100=?当其他同学还在苦苦计算时,小高斯就已经得出了答案,那么,他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有没有简便算法呢?”这样将问题寓于趣味故事中,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更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创设教学法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