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如何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

2014-04-01 05:28张俊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密品德教育立德

张俊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离不开学校这个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品德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全部围绕高考转,“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以致于当今学生患了“营养缺乏症”“精神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和“公民素养缺乏症”。如何治好学生的这几种“病症”,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校的根本使命就是“育人”,“育人”的主要场所又是课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品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离开了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高中语文课如何立德树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知识为载体,具体、自然、和谐、有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就德育研究德育,脱离教学的具体内容,空洞地向学生说教,或节外生枝、生拉硬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陈情表》,我就与学生先探讨李密对祖母的孝,把他陈述的苦情孝情挖掘出来,即报养育之恩,尽万分孝情。让学生充分感悟之后,给李密写一段颁奖词,让李密的孝感动自己,然后以“爸爸、妈妈,我想跟你说”为开头写一段文字,要求学习李密的至性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做,过渡自然,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而立德树人的思想从来就未远离过具体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外,更要讲求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和谐统一,把握准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有机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高三复习《语言得体》,有这样一道题: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李太太怎样回答好呢?讨论思索之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这种题既训练了学生如何把话说好,又提升了学生的国家民族尊严感。至此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接受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因而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言传身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假如教师衣冠不整,又怎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假如教师在讲台上散布消极言论,那再怎么想让学生求上进都无济于事;假如教师在升旗时与他人聊天,又如何叫学生保持安静?因此,教师要具有弘扬社会正气的行为,所作所为符合道德准则,就会让学生信服,甚至让学生感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将德育置于生活之中,以生活教育学生。”鉴于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学生面前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机制已经被否定。作为教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跟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李密品德教育立德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