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之我见

2014-04-01 05:28郭艳芳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应用题例题思维能力

郭艳芳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日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从一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数学的思维训练贯穿在数学课堂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善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由学习的需要而产生动力,所以,让学生善于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的因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明白知识对生活的重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商的近似数的应用时,我给学生出示这样的例题:小红的奶奶要将3千克的油分装在几个玻璃瓶里面,每一个瓶子最多可以装0.4千克,那么需要几个瓶子?我引导学生3千克中有多少个0.4千克。学生经过思考算出例题的结果为7.5,我说:“可以去掉0.5吗?”学生答不可以,因为还剩下0.2千克,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最后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结果。这时我再告诉学生依据实际取近似数的方法为“进一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一致,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到了知识马上就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难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设计的每一个例题,既要想到它包含的知识内容,又要联系到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而思维训练的重点就是要重视它的起点、转折点。

1.让学生抓住思维的起点。数学的知识网络是连贯性的、环环相扣的,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可循。每个单元看似一个单独整体,但单元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学生获得知识,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如此,有的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有的以旧的知识开始,这就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维起点开始,紧紧掌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稳步深入直至终点。若起点设计不合理,或者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不相符,那么学生就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思维就发展不会顺利。

例如,在进行连除的应用题训练时,第一点要把应用题拆分成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进行列式计算。第二点要展示连除的应用题,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读题、分析题意、列举数量关系等等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清楚这两种题型的不同。

这样入手问题——深化分析——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持其思维的顺畅性。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学生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思维活动有时会出现“短路”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对此我们要及时地加以解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提醒,使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这个转折点为契机,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经过不间断的训练才可以见到效果,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所以,精选的、优秀的练习题往往会有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精选一些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练习题来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有意识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这样做不仅对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应用题例题思维能力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培养思维能力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