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我国矿业伦理的思考

2014-04-02 03:56孔含笑
中国矿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伦理学矿业伦理

胡 克,黄 煦,栗 欣,孔含笑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中国矿业联合会,北京 100013)

1 矿业伦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 矿业伦理研究的背景

我国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其特殊的发展历史进程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独特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矿山数百座,矿山数量持续稳定地增加直至20世纪70年代[1]。改革开放使中国压抑了多年的生产力以裂变反应的速度爆发出来,1978~2012年,矿山企业的数量从几千家陡增到二十多万家,又回落到十余万家,并保持相对稳定[1-2]。目前我国有大型矿山4000余座,中型矿山5000余座,小型矿山10万余座[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2011年11月1日在“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暨矿业权实地核查总结表扬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我国矿业的发展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矿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超过 90%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左右的生活用水都来自矿产资源。虽然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矿业开发领域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管理粗放、消耗过大、技术落后、集中度低等现象,个别企业甚至走牺牲资源、破坏环境换取低成本经济效益的道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财富的积累,矿业开发导致了区域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受损、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引发的争议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将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提升矿业整体形象、促进矿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按照“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促进、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将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矿地和谐作为核心任务,加快绿色矿山试点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遴选了三批、累计459家矿山企业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树立了一批绿色矿山建设的典型和范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十五处提到“生态文明”,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伦理精神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同生共荣、人与人全面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伦理这种文明理念[3-4]。

在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矿山企业虽然拥有相似的资源储备、人力组合和开发条件,但获得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矿山企业的“绿色理念”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理念决定行为”, 而建设绿色矿山就需要一种新的文明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建设绿色矿山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了矿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

1.2 矿业伦理研究的意义

伦理学是对道德、道德问题和道德判断的哲学思考。矿业伦理是以伦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和探索矿山开发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规范矿业领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以指导和推进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

不可否认,我国资源开发领域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严格执法是不够的,必须从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两方面同时着手[6]。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求各利益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承担义务;另一方面,应在道德层面加入合乎矿业规律的哲学思辨和行业伦理道德讨论,制定合乎我国国情的矿业伦理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实践证明,绿色矿山建设的九条标准是符合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但是,要使矿山企业自觉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其主动性,仅仅依靠标准条件的约束是不够的,还要探索和推行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矿情的文明理念和道德体系。将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贯彻到矿业领域,融入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各个层面,使矿山企业真正实现安全高效、智慧科技、绿色生态、文化引领、幸福和谐的新格局。只有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矿业伦理研究,制定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矿山企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开展矿业伦理研究,将我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生态伦理学相整合、与新时代的文明理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结合,能够为我国在矿业领域实践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矿山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开展矿业伦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矿业发展特点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处理好矿业开发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矿山企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开展矿业伦理研究,为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注入新的理念和内涵,是推动矿山企业朝着更为绿色、文明、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

2 矿业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应用伦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国外矿业伦理探索发端于20世纪末,是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研究的继承和深化。笔者认为,我国矿业伦理研究可以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但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使之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

2.1 西方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与道德责任和义务为内容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是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说[7]。西方生态伦理学从萌芽、提出到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它主张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自然界,用道德教化的力量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和应有的价值取向[8]。

从人类对自然界伦理信念的演进过程来看,生态伦理学始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中心,另一种是根据人类的价值观决定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一直是支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力量。至20世纪初,出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认为所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其他生命的存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息息相关,都应该受到人类道德的关怀。该理论又称为“生命中心伦理”,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给予生命以善意,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所以生命个体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7]。这种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符合当代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反思、谋求出路,也有利于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将西方生态伦理应用到矿业领域,从企业利益分配、矿区废弃、当地生态环境、社区居民生活等多个角度研究矿业领域的生态伦理问题[8]。

2.2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仔细研究、认真回味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由敬天、尊祖、仁人、爱物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哲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和追问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自觉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谐”,倡导以人为本,认为人道与天道相互贯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倡导并弘扬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即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把自然之法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法则[9]。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始终保持一种尊敬与爱护的态度。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西方学者在创立生态伦理学时就曾吸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智慧[2,9]。

我国当代生态伦理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包括“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思想,“万物平等”、“仁者爱物”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思想和“知足常乐”、“少私寡欲”等勤俭节约、适度发展的生态消费观。但环境伦理学者很少关注我国矿业领域,这一领域的伦理问题研究目前仍属空白。

2.3 西方生态伦理与我国传统伦理对比

西方生态伦理学和我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开展矿业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想要更好地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就要对两种学说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认为,西方生态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之处。

1)历史底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始于2500年前,词句简短、寓意深厚,饱含着先哲的生命智慧,但常常没有标准的解释和阐述。西方生态伦理形成源于对生态环境的深入思考,其发展历史不过百年,具有明确的、现代科学的结构性和逻辑性。

2)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对“天、地”自然的伦理关照是应有之义。而西方生态伦理学者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就是将道德对象的研究范围从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2]。

3)思维方式: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以直观性和思辨性为特点,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反映了当代西方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向整体有机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些学者更是直接借鉴我国古代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克服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偏颇[2,10]。

4)目标取向: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强调人的责任,重视人对于自然界本质的认识[11]。而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物我两忘”、“德生敬命”等思想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遵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12]。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二者在指导实践方面有所不同,西方强调企业或人的重要性,可操作性较强;我国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指导实践方面内容较少。

将我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生态伦理学相联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矿业伦理观,从而指导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 矿业伦理构建

3.1 矿业伦理的定义

矿业伦理是在矿业活动中处理相关主体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和方式方法的总和。矿业伦理研究是以伦理学为基础,以矿业道德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人们行为和道德标准、指导矿山建设的具体实践为目的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这一定义中,矿业道德包含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矿业伦理研究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诉求,是协调矿业领域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必要手段,矿业伦理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和探讨矿业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现状、成因与相应对策。

我国矿业伦理是通过汲取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构建的。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完善的矿业伦理体系是矿业开发领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促进矿山企业自觉、主动、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取向。

3.2 矿业伦理的研究内容

我国矿业伦理的研究,应尽可能规避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或自然中心论的争论,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为指导,总结与反思我国矿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伦理。

西方生态伦理学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为矿业伦理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矿业伦理研究注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和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它们均对我国矿业伦理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矿业伦理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大部分内容。

1)理论研究,即矿业行为主体遵从的矿业伦理原则、矿业伦理规范等。矿业伦理包括尊重自然、持续发展、高效利用、公平分配、权责分明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总结我国矿山建设和矿业开发的模式和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矿业发展特点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处理好矿业开发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落实到矿山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2)实践探索,包括我国矿山建设,特别是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矿业伦理教育、矿业伦理评价体系及矿业伦理的应用与推广等。实践矿业伦理的目的是建设安全高效型、智慧科技型、绿色生态型、文化引领型、幸福和谐型的“五型矿山”,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我国矿业的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13]。

3.3 矿业伦理的研究方法

矿业伦理的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不同的具体科学(伦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与矿业开发过程不同阶段交叉、融合到一起,最典型的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覆盖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为学科间的整合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同时,实证法和描述法也广泛应用于矿业伦理的研究,通过个案分析对矿山开发实践进行指导。

矿业伦理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矿山企业、社会公众以及相关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和媒体等相关者要形成共识[13-14],遵循相应的理念,通过理念影响行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推动我国矿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健康发展的矿业环境将进一步促进矿业伦理的发展(图1)。

注:单向作用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和强化的关系

4 结语

我国矿业伦理研究继承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分析我国矿业发展现状,建立和规范矿业开发活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培养实践主体与自然为友的良好道德意识,能够为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绿色矿山建设为构建我国矿业伦理创造了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国矿业发展的形势和绿色矿山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矿情的矿业伦理理论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矿山建设过程中,是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联合会刘玉强研究员、张德明高工的指导和帮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和赵连荣教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吴尚坤教授给予了积极的讨论和有益的建议,笔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1] 朱训.中国矿业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2] 国土资源部.[EB/OL]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0412/t20041220_633418.htm,http:// www.mlr.gov.cn/ xwdt/mtsy/201110/t20111019_1001551.htm.

[3] 乔繁盛.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绿色矿山建设全过程[J].中国矿业,2013,22(1):53-56.

[4] 苗启明,林安云.论文明理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提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16-122.

[5] 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43-53.

[6] 刘怀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干预机制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2011,44(4):23-26.

[7] 范云霞.中国环境生态伦理现状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9):108-111.

[8] 孙万国,焦君红.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409-2412.

[9] 任重.:生态伦理学维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0-18.

[10] Ramsey Hart.:Green Mining or Green Washing?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ining Sector in Canada [J].Mining Watch Canada,2012(9):1-7.

[11] 卢黎歌等.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31(1):6-11.

[12] De Paula G O,Cavalcanti R N.Ethics:essence for sustainability [J].J.Cleaner Production,2000(8):109-117.

[13] 关健英.生态政治与道德共识—人类困境视角下生态伦理的瓶颈与出路[J].社会科学辑刊,2012(2):14-17.

[14] 赵海月,王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J].理论学刊,2010(4):73-77.

[15] Giurco D,Cooper C.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J].Minerals Engineering,2012(29):3-12

[16] 周兰珍.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三个关键[J].江海学刊,2007(6):42-45.

猜你喜欢
伦理学矿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