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对莫言接受状况调查

2014-04-02 15:08张学军
文艺争鸣 2014年2期
关键词:红高粱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张学军

了解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是“文学生活”调查的主要方面,而大学生群体对文学经典的接受情况则构成了当前社会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状况,山东大学“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莫言的接受状况就是这次调查的一个主要方面。2013年4-5月,我们向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长安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长江大学等18所院校的大学生发放了20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676份。调查对象涉及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生,在校的2009、2010、2011、2012年级的学生都在调查范围之内。同时我们还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

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在大学生中熟悉、了解和知道他的有59.6%,可见他的知名度还是较高的,但是有36.4%的学生也从没听说过莫言(见表1)。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196人,他们对莫言的认同度要高于整体水平,熟悉、了解和知道莫言的占82%。当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文学专业的背景优势,但也说明专业教学在扩大文学经典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外对莫言获奖反应强烈,或褒或贬,众说纷纭。肯定的认为莫言获奖实至名归,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有的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形象改变的必然结果;“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坛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否定的意见有莫言不是当今中国最好的作家;莫言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思维定式落后、粗野:莫言获奖是诺贝尔评委放低标准眷顾中国文学的结果等。甚至还有讽刺、挖苦、人身攻击等反面意见。那么,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见表2)。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莫言获奖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充分认同并肯定莫言获奖的还是占较高比例的,无论如何莫言获奖的反响已超出文学界,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们还对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79%的学生认为莫言的创作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有42%的学生认为莫言获奖只代表了他个人的文学成就,并不代表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世界认可。在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调查中,53%的学生认为成功的外文翻译功不可没,还有11%的学生认为莫言的作品暗合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但能提高一个作家的知名度,促进获奖作家的作品出版发行,也能引发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文学阅读的热潮。这对于当下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学,无疑是一强心剂。调查显示,在回答“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你阅读其作品有无引导作用?”这一问题时,有50.5%的学生选择了“有”。可见莫言获奖已经对大学生阅读其作品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在全国各地书店迅速脱销,经典博雅和作家出版社《莫言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莫言作品系列”的出版和热销,都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对推动莫言作品的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大民众关注文学也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为了了解莫言的作品在当前大学生中的阅读和接受状况,调查问卷设置了“您读过几篇莫言的作品?”的问题。问卷显示读过莫言作品的有40.4%,这一结果比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调查(大学生读过莫言作品的人数为38%)略有增加。阅读莫言作品人数的增加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仍有55.9%的学生一篇也没有读过(见表3)。

这说明莫言获奖对大学生阅读其作品的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白烨主编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发布的2012年“开卷”小说类图书畅销排行榜显示,去年的莫言热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销售的格局。排在畅销榜首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去年郭敬明共有3本书进入销量前20,黄晓阳的4部官场小说全部进入榜单的前十名。莫言的《蛙》和《丰乳肥臀》在排行榜的位置分别是11和16。从销售量来看文学经典仍然不如流行的通俗文学,莫言作品的销量不敌郭敬明的青春文学和通俗的官场小说。市场选择代表了当下社会阅读的选择,大学生对莫言小说的漠视与市场选择呈一致的状态。

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96名学生的调查中,读过一篇的有38人(19.4%),读过两篇的有28人(14.3%),读过三篇的有29人(14.8%),读过五篇以上的有30人(15.3%),一篇也没读过的66人(33.7%),缺失5人(2.5%)。与表3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读过一、两篇的差别不大,一篇也没读过的比例大幅下降,达22.2%;而读过三篇和五篇以上的比例则有较大的提升,分别提升为8.0%和9.9%。可见,受过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问卷显示出不同的年级对莫言作品的阅读情况:一篇也没读过的学生中,大一学生(2012级)378人(占总数的22.6%),大二学生有292人(17.4%),大三有183人(10.9%),大四有81人(4.8%)。由此可见,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在55.9%的没读过莫言作品的学生中,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就占其中的40%。而在读过五篇以上的大学生中,大一22人(1.3%),大二33人(2.0%),大三28人(1.7),大四8人(0.5%),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相对集中,在全部的91人中,就占了61人。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设置了“您读过莫言的哪些作品?”的多选题,(见表4)。endprint

从表四可以看出阅读最多的是《红高粱家族》,有17%的学生读过;其次是《蛙》,阅读的比率为12.6%;再次是《丰乳肥臀》,有12.4%的学生读过。这三部作品在莫言的小说中有较高的阅读比率是有着重要的原因的。《红高粱家族》1987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莫言作品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设置的“您看过哪几部根据莫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问题中,有55.2%的学生看过《红高粱》,电影也就成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一大诱因。《蛙》2011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籍,同样对大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引导作用。《丰乳肥臀》最早发表于《大家》杂志,获十万元的“红河”文学大奖,199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有获奖的因素在其中,或许还与“重口味”的题目有关。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莫言的《红高粱》、《蛙》和《丰乳肥臀》都入选2012年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选择与全国国民的阅读选择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发布的2012年“开卷”小说类图书畅销排行榜显示,《蛙》和《丰乳肥臀》都进入了排行榜前20名,这说明大学生的阅读选择与文学类图书市场的销量也是大体一致的。总之,文学奖在引导文学作品阅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您喜欢莫言的作品是因为——”的多选题中,“狂放奇异的想象”是选择最多的一项(355人占21.2%),紧随其后的是人性刻画的深度(324人占19.3%)和“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立场(309人占18.4%),汪洋恣肆的语言(282人占16.8%),魔幻笔法(225人占13.4%),新颖的文体形式(169人占10.1%)。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莫言作品认同上的多样化。对调查问卷中“您根据什么标准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高下?”这一多选题的回答中,“思想深度”的选择比率最高,为73.2%,其次是:情感共鸣65.8%,故事情节61.1%,人物形象40.3%,意象意境36.3%,语言修辞34.0%。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判定文学作品高下时,更为看重的仍然是思想深度。具体到对莫言作品的认知,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立场,显然属于思想性的范畴,莫言小说中的苦难叙事、现实批判和文化反思,都体现了他的“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立场。再加上他那狂放奇异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魔幻笔法和新颖的文体形式,形成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独特个性,也是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之所在。

在“您看过哪几部根据莫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调查中,看过《红高粱》的高达55.2%(见表6)。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1987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红高粱》是根据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即《红高粱家族》中的第一、二章)中的内容改编的,198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张艺谋导演,1988年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部影片给莫言带来极高的声誉,也引发了人们竞相观看。许多人对莫言作品的最初认识就是从影片《红高粱》开始的。时过二十多年,当前的大学生们对电影《红高粱》仍趋之若鹜,足见其艺术魅力,根据《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电影《幸福时光》由张艺谋导演,观看比率6.7%。根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由霍建起导演,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其观看比率也达到4.4%。由此可见,获奖电影在引导观众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与文学阅读相比,影视剧有着广泛的受众。我们可以与作品阅读做个比较。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阅读的比率远远低于电影观看的比率,尤其是《红高粱》观看过电影的比率高达55.2%,比阅读过作品的比例高出38.2%。由此可见,在文学经典传播的过程中,电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延长了作品的生命。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看到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大学生有937人,占有效问卷的55.9%,仅比莫言未获诺贝尔奖之前的数据高出2个百分点,并没有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大幅提升大学生阅读其作品的比例。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数据。

我们还对大学生文学经典接受渠道进行了调查,“您最初是通过下列哪种渠道接触到文学经典的?”(见表8)

从表8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真正读原著的只有22.7%,很少读原著成为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接受文学经典的主要来源是语文教材和教辅读物,两者占45.9%。当前大学生大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他们在中学阶段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加大,为了高考无暇阅读课外文学书籍,一心扑在应付高考的学习中。进入大学之后,虽然有大学语文和一些通识课程,但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在当今的读图时代,除非特别喜欢文学的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外),大多数学生很少阅读经典原著,从表8中也可看出通过电台广播、连环画、影视剧和网络接触文学经典的人数占25.4%,也高出了阅读原著22.7%的比率。陈晓明认为今天的文学已经面临“剩余”的命运,“无疑与影视、图像、声音为主体的‘视听文化占据霸权地位有关”。在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追求图像直观和感官愉悦的趋向愈加明显,文学经典被冷落的现象难以避免。

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相结合,将通讯、浏览、搜索等功能集为一体,为大众阅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这为数字出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并直接推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而微博的出现更是为大众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微阅读”改变着大学生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这一带有“娱乐化”、“零散化”特点的资讯消费形式,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大众阅读方式。网络文学成为大众流行趣味和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屏幕”阅读的文学已不是精神食粮,而成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人们的阅读耐性正在消失,传统的静坐默读的文学阅读方式受到挑战,信息传媒的便捷使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导致了他们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漠视。实用主义的社会心理,功利主义的学习观,普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四六级英语考试、托福、雅思、计算机、经济、法律等应用类书籍的阅读和考公务员的资料复习上,而没有实际用处的文学经典阅读则被搁置。当然,为了生存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兴趣阅读让位于实用阅读,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人文素养的欠缺和审美能力降低。

问卷还设置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你阅读其作品有无引导作用?”这一问题。选择有引导作用的有847人(50.5%),选择“无”的有763人(45.6),缺失66人(3.9%)。由此可见莫言获奖已经激发了大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文学的关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曾一度热销,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最起码说明关注文学的人们在增多。问题是在当前消费主义蔓延、追逐时尚、娱乐至上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对莫言的追捧是对文学的关注,还是一种追逐时尚、明星的热情?他们对莫言作品的阅读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还是一种消费名牌的心理?(莫言获奖以后,成为网上被恶搞的对象,各种段子流传,现实中莫言被消费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若无宁静的心境和平心静气的阅读,只是一味地追求时尚,这种亢奋的热情也会转瞬即逝,随着新的热点的出现,而去追捧另一引领潮流的时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吴景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高粱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红高粱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虚伪的文学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