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不是简单的情欲,是爱

2014-04-03 08:09胡紫微
博客天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艾达钢琴课琴键

胡紫微

公映于1993年的《钢琴课》生不逢时,在奥斯卡遭遇了斯皮尔伯格的转型之作《辛德勒的名单》,于是惜败最佳影片,但还是斩获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等五项大奖。比肩史诗巨制,导演简·坎皮恩仅用了两个农夫与一个哑女之间简洁的爱情故事,就做到了这一点。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新西兰。女主人公艾达新寡不久,和女儿一起被远嫁到这个除了泥泞、阴雨和土著就是天主教禁欲气息笼罩的蛮荒之地。艾达从小拒绝开口说话,钢琴是她全部的精神世界,生命的寄托。

影片的情节线索其实可以很清晰地归纳为—钢琴去哪儿了:

开始,钢琴在海边。艾达母女和行李被卸载在海边。没有足够的人手把这个笨重的大家伙搬到镇子里去,在桌椅橱柜和钢琴之间,新丈夫做出了任何一个农夫都会做出的选择。次日,艾达去求助邻居贝因,贝因做出了一个绝大多数农夫不肯做的决定,带她们去海边,并且安静地守护在一旁,看着这一对母女弹琴跳舞,度过一个无用但美好的下午。

后来,钢琴在贝因家。贝因用80亩熟地换来了这架钢琴。把它摆放在家里。作为交换,感觉被馅饼砸中的丈夫,很热心地逼着不情愿的妻子去教琴。就这样把艾达亲手赶到了贝因的身边。于是,由一个农夫不可思议的念头开始,收获了一场云泥之间的爱情。

这是片中最有意思的一段。艾达的心防是如何被贝因一步步攻克的。

贝因用的是一个古怪而直指人心的办法:做交易。你想要回你的钢琴吗?那么好,来教一次,就换回一个琴键。你可以把这个当作对于尊严的冒犯,也可以当作一个双方默契的游戏。不同的人对此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而艾达,选择接受了。

第二次,他的要求加码了:脱掉你的外衣,我要看你的手臂。“两个键。”他赶紧补充说。第三次,自己爬到艾达的脚边,用手指抠着艾达袜子破洞里的皮肤。再后来,艾达发现贝因脱得光溜溜地躺在床上,“想让你脱了衣服躺下。你想要多少个键?”你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虽然这事有点恶心,但是你还是不免被点燃了。就像艾达那样。她想了想,伸出了两只手。“10个键。好,就是10个键。”到了这时候,一场很容易理解为乘人之危的龌龊交易,终于演绎成了小两口床笫之间的小游戏。

意外地,钢琴回归了艾达的家。贝因对她说:“我把钢琴还你。用琴键交换你来,这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嫖客。”他爱上了她。不是占便宜,不是简单的情欲,是爱。

当放弃交易的时候,爱情来了。但这是一个很难的飞跃,意味着有人要率先放弃游戏规则,放弃止盈止损和算计,要么一败涂地,要么大获全胜。意味着有一个人已经疯狂或者净化到只想到交付自己。并示意对手随意。

艾达关上了门。扑上去扭打贝因。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了。幸福的人。最后,在艾达的坚持下,钢琴被沉到了海底。女主角获得了重生。

一个女人为什么会爱上一个更加粗野更肉欲的对象而不是更体贴更尊重更小心翼翼的一方。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相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就像私下的接头,你需要一个暗号,并靠这个暗号彼此认出。在这部电影里,是那架笨重的钢琴。

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最终区别开来的,不是阶层财富社会角色性情品行这所有可感的一切,而是思维方式。两个农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对待那架钢琴—对于他们既贵重又无用的一个大件,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部分世界,所抱有的态度不同。

有趣的是,这两个男人其实很像。都是农夫,且都不懂音乐。但是导演用贝恩和艾达之间的爱情告诉你,爱情不用互相懂得,但是爱情需要互相仰仗,彼此需要。在两个男人中间,其实贝因赢在多了一点宽度。这个宽度也不需要如何浩瀚,只需要摆放得下一个女人的精神世界。

而丈夫显而易见是另一种人。他很实心眼地做生意,过日子,他的信条是:“假以时日,她总会动情的。”但其实对于有些对象,假以时日也不会动情的,就像持续用开水去浇灌一粒种子,假以时日,也不会发芽的,至多使它熟得更透一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艾达钢琴课琴键
SLGC:Identifying influential nodes in complex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centrality,local centrality,and global centrality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给你的信
琴键上的畅想
最糟的钢琴课,没有之一
钢琴指套
黑白琴键上的爱
奥尔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