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综述

2014-04-04 04:30
关键词:耶夫斯基陀思作家

张 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上个世纪,在那些被译介到中国的俄国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遭受过多年的冷遇和误解,但是作家对人的精神历史发展的深刻预见和高超独特的叙事艺术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征服了后世,为代代中国读者所逐渐理解倍加珍惜。诚如伽达默尔所言:“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1]21世纪的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正呈现出去蔽存真、无限生成的汲舀状态,研究者们不断申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的新见解。这既扎根于以往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带有新时期研究的风貌特征。

一、2000-2012年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阶段性成就

当下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蓬勃态势有其历史的源头。简略回顾上世纪的研究,可以见出我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在80年代以前对其作品的认识和解读主要集中在作家部分小说批判现实的主题层面。80年代以后,巴赫金诗学理论的研讨推动着我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评从传统的社会学领域走向结构诗学的空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开路先锋如夏仲翼、钱中文等先生均有相关论文发表。

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学者更加侧重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意蕴,出现了一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著:如彭克巽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2]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作家各时期的创作特征,认为“陀氏的思想和艺术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广阔的”[2];赵桂莲的《漂泊的灵魂》①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鞭辟入里地解析作家创作的思想内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王志耕的《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②立足于基督教文化语境和俄国宗教文化土壤,精梳细理作家的“堕落-受难-复活”的历时性诗学原则;冯增义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稿》③以论文集的方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的人物形象、复调特征以及作家艺术观和宗教思想做了细致的辨析。田全金的《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④和郭小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思想——兼论与中国文化思维的比较》⑤则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置于中国文化的立场加以审视:前者着重梳理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轨迹,从主题和宗教文化方面探讨作家作品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对比;后者侧重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文本基础,比较作家展现的俄罗斯文化思维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异同。二者在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都显示出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自觉的中国立场。杨芳的《仰望天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⑥则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一个哲学家,从其文学著作中寻索作家历史观的形成、由来和表现,认为他的历史观内含道德、上帝、人、民族四大问题,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是俄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此著选题较为新颖,但深度略欠,个别观点仍可商榷。

201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发行了由陈燊先生主编的中文版22卷《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这是我国陀学研究中的一大盛事,为今后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长久有效的资料支撑。在长达97页的总序⑦中,陈燊先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总体创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对作家各部小说之间的勾连呼应关系作了精辟且具有启发性的论证。涉及到作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艺术时,他在丰厚的资料基础上析辨出其创作中蕴含的基督精神,指出作家创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以及对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影响。

陈建华先生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⑧则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呈现中国俄苏文学学术研究的全貌。其中卷3第28章“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详尽地列举了陀学研究自1907-2005年期间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相应成就,在翔实举证的基础上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存在的三个不足之处,为后学点明了努力的方向。

标志着21世纪中国陀学研究跨上新台阶的还有 “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机构的成立。2010年6月4-5日,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高校和科研所的数十位专家参与仪式并举行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者普遍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在注重文本的基础上,加大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及他所持的俄罗斯文化立场。2011年10月22号-24号,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俄罗斯文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与现代——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1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是我国陀学研究史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主席和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主席分别致辞,祝贺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和国内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本次会议中就作家创作的方方面面展开多层次的交流对话。

在新世纪,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中国热还表现为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持续递增、质量不断提高等方面。以中国期刊网收录为例,自2000~2012年,发表在各级期刊上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篇名的论文有336篇。论文分别涉及作家作品比较及文学影响关系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宗教哲学思想⑩、陀思妥耶夫斯基单部文本的细读辨析⑪、文化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艺术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国译介与接受⑭等诸多议题。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张变革的《幻想的爱与实践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问题》⑮,作者从佐西玛长老对两种“爱”的辨析来论证作家的宗教立场和神人理想,相当具有说服力;朱建刚的《从“地下室人”到“群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虚无主义》⑯将作家小说人物的思想意识与俄罗斯特定时代的思想特征相联系,阐述了虚无主义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单世联的《水晶宫与现代文化的分裂——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争》⑰以宽宏的文化视野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分歧,指出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反启蒙与启蒙两种观念的交锋;郑永旺的论文《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⑱中提出“梅尼普体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可以提供反乌托邦小说起源的某些根据”的观点,为从文体特征勾画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张磊的《〈一个荒唐人的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史上的重要性》⑲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作家晚期的短篇小说置于入作家小说总体系统中论析其具有的总结性地位,突破了国内陀学研究焦点集中于长篇小说的研究定势。此外,由张变革编选的《当代中国学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⑳收录了当代众多陀学研究专家的论文,异彩纷呈地展现了我国近年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蓬勃势头,显示出我国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新意和深度。

二、研究的潜在空间

新世纪的12年间,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欧美学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获得某些启示。

近年来一系列欧美学者的代表论著拓宽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视界:如莉莎·克纳普所著《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㉑运用自然科学理论辨析作家哲学中蕴含的科学意识以及影响;苏珊·李·安德森著《陀思妥耶夫斯基》㉒以文本的逐个讨论来析辨作家的哲学立场,申发其小说的现代意义;马尔科姆·琼斯著《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㉓意图突破巴赫金提供的研究范式重审作家小说的独特性;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㉔借助作家来扩大女性主义的话语;乔治·斯坦纳著《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的总体背景下比较阐析两位作家各自的经典意义和对立性因素,认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涉猎了政治理论、神学和历史研究”,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来界定他们分别体现的天才的性质”[3],显示出批评者纵横开阔的比较视域和不拘一格的研究思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都具有一个共性——学理性研究和问题意识的兼及并重。

在以上的参照中,我们发现新世纪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仍然拥有诸多潜在空间:

首先,当下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重心已从过去的传记学、形式批评转向宗教哲学阐释领域,这一转向既代表着我国陀学研究的深化,也同时产生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们普遍重视阐发作家的宗教神学思想的内涵,但是是否可以尝试继续拓展宗教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进一步阐析作家对俄罗斯东正教宗教精神的传播性意义何在?他的文学创作对后世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发展走向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具体文本中作家是以什么艺术形式来阐释其宗教思想的?作家宗教神学思想的动态变化又是如何通过文本之间的承接、转折、否定或者总结来加以表现的?以对具体文本的细读来阐析这些问题,将更能够不脱离文学事实而达成文化研究的目标。

其次,宗教哲学角度阐释作家仅仅是走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路径之一,从学术研究的综合态势来看,我们更需要建立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整体批评的意识观念。这就不仅意味着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宗教学等跨学科研究应纳入到陀学研究视野中,同时也需要研究者除了关注作家小说文本之外,还要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作的大量政论文、书评、日记、书信以及同时代人对他的评论等等。由于小说文本之外的这些资料是发掘作家关于历史、艺术、政治、伦理、经济等思想见解的一脉富矿,所以忽略这些研究线索就会影响我们对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走向的整体把握。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难度也因此变得显而易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由多条路径来达成:研究者既可以将对单个文本的解读纳入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包括散见的各类评论文字)的整体背景、俄罗斯的文学图景和世界文学的总体背景中,分析其艺术特征思想内蕴,确立其独特地位和经典意义;也可以在熟读其所有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创作不同阶段的勾连转合之风格脉络做细致入微的梳理,尤其应重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式技巧的探索,这将是彻底阐明小说家独特性的重要路径;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域去寻索开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矿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文本实证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究竟对后世文学在形象塑造、艺术手段、思想主题、形式流变等方面产生哪些或明或暗的影响,逐步厘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及文化产生的深远意义。

最后,对于中国当代研究者而言,我们还需要重视学术研究史的跟进,并着眼于申发凸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当代意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国际热潮下,我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学术研究史显得相对薄弱,目前除了陈建华先生在《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中有专章涉及之外,尚无人将俄罗斯和欧美学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学术研究总体历程做细致完整的梳理。另外,从文学之于社会的效用功能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当代意义既表现为他超前表述了“人的异化”主题,对人的精神心理进行深度描画,也表现为作家对社会精神的阶段性发展有着深刻的预见和洞察。这些前瞻性的思想即便在百多年后的21世纪,对于人了解自己、探寻生存价值、追求整体人类的光明前途,对于当今中国普及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启示意义,亟待中国研究者结合当代中国语境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代性意义做出解读和申发。

总之,新世纪的12年间,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正在几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虽然现实与理想总是存有距离,但正是在向着理想的艰难跋涉中,学术内蕴的光华和意义才能澄显。我们期待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无限拓展疆域,那将既是对诗与思的追寻,也将自成为美本身。

注:

①赵桂莲,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冯增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④田全金,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郭小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思想——兼论与中国文化思维的比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⑥杨芳,仰望天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⑦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陈燊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⑧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陈建华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

⑨这类代表性论文有:张百春《别尔加耶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博览群书》2002年第4期;孙亦平《生命哲学的文化观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死亡意识比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胡强《拒绝与认同——论康拉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曾艳兵《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1期;刘佳林《纳博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安启念《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马克思》,《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刘琨《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外语学刊》2011年第6期。

⑩这类代表性论文有:王志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陈扬《索洛维约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一种新阐释》,《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3期;庄月星 王成军《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伦理想象》,译林2011年第1期。

⑪这类代表性论文有:夏忠宪《〈作家日记〉VS博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建构》,《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3期;汪建钊《美将拯救世界——《白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末世论思想》,《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曾思艺 《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 3期;许传华《二元视野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5期。

⑫这类代表性论文有:汪介之《俄罗斯流亡批评家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吴晓都《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人文精神》,《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林精华《去民族性特色与扩展全球性价值——西方20世纪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2期;高旭东《基督教文化的金秋硕果——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化价值》,《外国文学》2004年第6期;安启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理论及其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⑬这类代表性论文有周启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巴赫金访谈录》,《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2期;张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聚合性》,《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傅星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视觉艺术形态》,《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⑭这类代表性论文有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长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汉译述评》《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田全金《文学翻译的政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1期。

⑮张变革,幻想的爱与实践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⑯朱建刚,从“地下室人”到“群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虚无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

⑰单世联,水晶宫与现代文化的分裂——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⑱郑永旺,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俄罗斯文艺,2010年第1期。

⑲张磊,《一个荒唐人的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史上的重要性,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⑳张变革编,当代中国学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㉑莉莎·克纳普著,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季广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㉒苏珊·李·安德森著,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寅卯译,中华书局,2004年。

㉓马尔科姆·琼斯著,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赵亚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㉔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宋庆文,温哲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83.

[2]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

[3]乔治·斯坦纳.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M].严忠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

猜你喜欢
耶夫斯基陀思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