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2014-04-04 05:59张石文董云仙
环境科学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泸沽湖水华滇池

张石文 ,董云仙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34)

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张石文 ,董云仙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34)

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云南滇池、洱海、泸沽湖三大高原湖泊的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成果,揭示了湖泊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植物的种类、优势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综述

1 前言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即自养的浮游生物,在淡水中主要是藻类,它是一个生态学单位。浮游植物与水生高等植物共同构成水体的初级生产者,给湖泊中的一些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来源[1~2],在全球 C循环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3],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浮游植物稳定存在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水生食物网的基础。作为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与水体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敏感地反映了周围环境的改变,可作为水体水质的指示生物[4]。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具有缓慢、难以逆转等特点,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若在富营养化过程中,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必然会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5]。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水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不同[6~10]。浮游植物的变化可以用作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成分,浮游植物不仅是环境监测的直接对象,还可作为监测水体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11]。

滇池、洱海、泸沽湖是云南的三大高原湖泊,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其中滇池是最大湖泊。七彩云南环境保护网水质月报[12]显示,滇池草海为重度富营养化,滇池外海为中度富营养化,滇池综合水质类别为劣Ⅴ类[13]。洱海是第二大湖泊,水质为 GB3838-2002《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4]中的Ⅲ类标准[15],是沿湖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泸沽湖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深水湖泊,水质为Ⅰ类标准,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6],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17]。

本文旨在从滇池、洱海、泸沽湖三湖水质类别、富营养化程度的差距上,总结归纳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三湖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浅析湖泊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植物的种类、优势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为高原湖泊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 三湖浮游植物研究近况综述

2.1 滇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滇池水质为劣Ⅴ类,富营养化日趋严重,1992年蓝藻水华首次大面积暴发并持续至今[18~21]。每年 5—10月藻类异常增殖,在风力作用下,大量蓝藻聚集于滇池外海北部,湖岸形成浮游藻类厚度高达10~20cm的蓝藻水华[22]。代龚圆等[23]在滇池北部湖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4属97种,其中绿藻53种,蓝藻20种,硅藻17种,金藻2种,隐藻2种,裸藻2种,甲藻1种。蓝藻生物量在12月、3—6月占优势,12月、1月、3—5月、6月的优势种分别为绿色微囊藻 (Microcystis viridi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惠氏微囊藻 (Microcystis wesenbergii)。郭艳英等[24〛]2007—2011年连续5年对滇池北岸浮游藻类进行的调查研究与2006—2010年的监测结果[25]一致,共发现浮游藻类 102种(含变种),隶属7门31属,以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为主。其中,绿藻51种,蓝藻门22种,硅藻20种,隐藻3种;甲藻2种;黄藻1种;裸藻3种。绿藻门占种类数的 49.5%,二者均与张梅等[22]2001—2002年对滇池全湖的调查结果相近。藻类仍以耐污型种类为主,即蓝藻门的微囊藻属 (Microcystis)为常年优势种,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这与前人调查结果基本相同[22,26];从2001—2011年研究者们对滇池浮游植物调查研究的成果来看,滇池浮游植物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与黄俊[27]的分析相近。草海藻类密度5年均为 9547万ind/L,外海藻类密度5年均为9233万个/L。整个滇池湖体藻类密度年平均值有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其中滇池草海藻类年均值范围为4029~16351万ind/L,外海藻类年均值范围为8008~12059万ind/L,5年中无明显变化,总体趋于平稳。与过去相比,滇池草海和外海的藻类数量分别增加了2.34倍、2.36倍。滇池草海和外海藻类优势种变化已趋于一致,但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增加,近岸区域藻类的多样性水平略低于远岸区域。滇池浮游植物群落是蓝藻占绝对优势的 “蓝藻 -绿藻型”,即蓝藻数量始终占优势,种类上又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藻类种类趋于向小型化、耐污型方向发展,小型藻类的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这与滇池水体的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

2.2 洱海

LiL C[28]、JaoC C[29]、黎尚 豪[30]对 洱 海 的 藻类做过报道,此后许多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其中董云仙较为系统、全面地报道了洱海的浮游藻类,共计 8门 89属192种[31~32]。洱海发生蓝藻水华后,关于洱海水华蓝藻的研究也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水华蓝藻的群落生态、藻类密度监测方面[33~36,31]。洱 海 生 态 研究 所[37]2011—2012年 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显示,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 7门、80属、115种;即蓝藻24种,绿藻65种,硅藻16种,甲藻和裸藻各3种,金藻和隐藻各2种。春季的优势种为尖尾蓝隐藻 (Chroomonas acuta)、直链藻 (Melosira sp.)、钝脆杆藻 (Fragilaria capucina);夏季为直链藻、小环藻 (Cyclotella sp.)、转板藻 (Mougeotia sp.)、乌龙藻 (Woronichinia sp.)、惠氏微囊藻 (Microcystis wesenbergii);秋季为乌龙藻、游丝藻 (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冬季为游丝藻、水华束丝藻 (Aphanizonmenon flos-aquae)。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达 5899万 ind/L,最低值为 339万 ind/L。1996年以螺旋鱼腥藻为主的蓝藻水华在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1998年以卷曲鱼腥藻 (Anabaena spiroides)为主的水华再次大面积暴发,2003年以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主的水华在局部海域暴发,2006年螺旋鱼腥藻 (Anabaena spiroides)在水域大量出现,且形成水华。近年来,洱海蓝藻水华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2006年洱海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鱼腥藻[35,38],2008—2010年则由鱼腥藻演变为微囊藻[39]。蓝藻门 (Cyanophyta)种类数量仅占总种类数的16.2%,但数量却占洱海藻类群落总量的62%,形成群落优势种的有: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束丝藻 (Aphani jomenon flos -aquae)、卷曲鱼腥藻 (Anabaena spiroides)、螺旋鱼腥藻 (Anabaena spiroides)等,且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是形成水华、影响水功能的原因种[40~41]。从 以往 的 研究[30,42~46]来看 藻 细 胞 数 量 不断增加。洱海水质己由 20多年前的Ⅱ类发展到现在的Ⅲ类,由贫营养型逐步过渡到中营养型,并正在向着富营养型发展。洱海全湖水生态系统己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藻类大量繁殖,细胞密度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2.3 泸沽湖

从藻类学特征看湖泊水质状况,泸沽湖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结构可直接反映出湖泊水体条件和水体营 养 状 态[47~49]。董 云 仙[16]于 2010年对 浮游植物进行了季节调查。泸沽湖有浮游植物 6门146种 (含变种),种类组成和数量结构均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种类少,无突出的优势种群,显示出泸沽湖浮游植物组成多样,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泸沽湖藻细胞浓度为 17.8万~104.0万 ind/L,平均为41.43万 ind/L,泸沽湖的种群数量低,指示水体营养物质含量低、水质优良;常见种华丽星杆藻 (Asterionella formosa)、粗状双菱藻 (Surirella robusta)、扁圆卵形藻 (Cocconeis placentula)、小空星藻 (Coelastrum microporum)、柯氏并联藻 (Quadrigula chodatii)、短棘盘星藻 (Pediastrum boryanum)、密集锥囊藻 (Dinobryon sertularia)、飞 燕 角 甲藻 (Ceratium hirundinella)等皆为寡营养型 (os)至 β-ms中营养型指示种;对水质条件要求高的狭生性种类丽藻(Nitella spp.)、轮藻 (Chara spp.)在泸沽湖全湖均有分布,而且生物量大,形成了大型浮游植物在湖中分布的最下限,显示出泸沽湖水质良好,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 分析与讨论

3.1 三湖水质、富营养化现状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1)090号文/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50]和GB3838-2002《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类别标准,目前滇池为劣V类,洱海稳定在Ⅲ类标准,沪沽湖保持在I类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滇池富营养化日渐严重,1992年蓝藻水华首次大面积暴发,水质现已降至劣Ⅴ类,从 “九五”期间开始就一直是全国重点治理的 “三河三湖”之一。近 20年来水华暴发频繁,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常在草海南部、海埂、晖湾等中北部形成大面积水华[51~52]。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但近年来,也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53~54]。沪沽湖为我国第三深水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滇之间的宁蒗县与盐源县接壤区,人类污染极少。从图 1、图 2、图3可知近年来三湖的透明度、总磷、总氮的年度变化趋势。透明度:泸沽湖 >洱海 >滇池 (外海 >草海);TP:滇池(草海>外海)>洱海 >泸沽湖;TN:滇池 (草海 >外海)>洱海 >泸沽湖。N、P等营养盐大量输入水体,为浮游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营养盐来源,致使浮游植物异常增殖。

3.2 种类组成结构与水质、富营养化的关系分析

滇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为6门、30属、102种(含变种),绿藻门的种类所占比例最大,处于绝对优势。洱海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 (含变种);泸沽湖有浮游植物6门、72属、146种 (变种)。湖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组成结构相关的动态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影响错综复杂,不能单从单一的环境因子进行评价。从SD、TP、TN可知:水质类别:滇池劣V类 >洱海Ⅱ~Ⅲ>泸沽湖Ⅰ;富营养化程度:滇池 >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滇池 <洱海 <泸沽湖。尤其引起关注的是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 (Tychonema),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57]。其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其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因此,湖泊水质的恶化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组成结构,致使其多样性下降,且逐渐朝着小型化、耐污型的蓝藻发展,同时富营养化越严重,蓝藻水华暴发的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灾难越严重。

3.3 浮游植物优势种与水质、富营养化的关系分析

滇池是主城区河道下游湖,也是整个昆明盆地的汇水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污染物入湖,污染最为严重。滇池入湖河流共29条,其中进入草海的7条河均为劣 V类水质,TN、TP超标严重,是草海最主要的污染源头。另外 22条河流进入滇池外海,滇管局2009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2条河为II类,2条河为Ⅲ类,4条河为 IV类,3条河为 V类,其余入湖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58~59]。滇池水体N、P的大量富集,为耐污性强的蓝藻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条件。浮游藻类仍以耐污型种类为主,即蓝藻门的微囊藻属 (Microcystis)为常年优势种,其中以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这与前人调查结果基本相同;滇池水体形成蓝藻水华的物种多年来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为蓝藻门的微囊藻属。洱海流域内入湖河流大小共117条,湖库4个,均因地势以位于流域东南部的洱海为最终归宿,在营养盐的净输入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加重了洱海的富营养化程度,致使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洱海蓝藻水华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2006优势种为鱼腥藻,2008—2010年演替为微囊藻[40]。而处于贫营养化、水质良好的泸沽湖,入湖河流有18条,其中云南11条,四川7条。其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无优势种[16],均以喜好清洁水体的藻类为主,其常见种华丽星杆藻 (Asterionella formosa)、粗状双菱藻(Surirella.robusta)、扁圆卵形藻 (Cocconeis placentula)、小空星藻 (Coelastrum microporum)、柯氏并联藻 (Quadrigula chodatii)、短棘盘星藻 (Pediastrum boryanum)、飞 燕 角 甲藻 (Ceratium hirundinella)、密集锥囊藻 (Dinobryon sertularia)皆为寡营养型 (os)至β-ms中营养型指示种;对水质条件要求高的狭生性种类丽藻 (Nitella spp.)、轮藻 (Chara spp.)在全湖均有分布,而且生物量大,显示出泸沽湖水质良好,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从上述分析可知,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浮游植物种类趋于单一化、小型化演变,并且成为优势种,抑制了其它种类的生存,特别是滇池和洱海水华蓝藻均变为铜绿微囊藻,由于微囊藻的生理特性及耐污强的特点,使得湖泊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湖泊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

3.4 浮游植物的数量结构与水质、富营养化的关系分析

近年来滇池草海藻类年均值为4029万 ~16351 万ind/L,外海藻类年均值为8008万 ~12059万ind/L,总体趋于平稳。洱海藻细胞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5 899.17万 ind/L,最低值为339.21万 ind/L。与以往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泸沽湖浮游植物现存量17.8万 ~104.0万 ind/L,平均为41.43万 ind/L,泸沽湖的种群数量低,指示水体营养物质含量低、水质优良。相比之下,滇池浮游生物数量高出泸沽湖近3个数量级,与洱海相差1~2个数量级,在蓝藻水华暴发时,二者相近,洱海又比泸沽湖高1 ~2个数量级。因此,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生物数量结构呈现的梯度差与三湖的水质类别及富营养化程度的梯度变化趋势相一致。

总而言之,湖泊水质类别的下降,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使得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结构、优势种、数量结构均发生相应的变化 (见表2),同时也表明浮游植物对湖泊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程度起指示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浮游植物与水体质量的关系密切,不同类群对水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适应性各异[1~2,58]。其变化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滇池、洱海、泸沽湖三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的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能很好地反映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即浮游植物种类的减少,物种多样性的下降,表明湖泊水质恶化及富营养化加重。

(2)滇池、洱海浮游植物趋于向单一化、小型化、耐污化发展,尤其是水华暴发时,微囊藻(Mcrocystis)成为优势种,而泸沽湖无优势种,均以喜好清洁水体的藻类为主。

(3)滇池、洱海、泸沽湖的藻细胞浓度分别为:6715万~47015万ind./L、1987.17万 ind/L、41.43万 ind/L。其数量结构呈现的梯度差与三湖的水质类别及富营养化程度的梯度变化趋势相一致。富营养化越高的湖泊,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这与龚志军[59]的研究结果相近。藻细胞浓度增大,水华暴发的风险和频率增大。

浮游植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不仅反映水质生态情况,还影响着水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富营养化的遏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往由于认识不足,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结构、优势种、数量结构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密切关注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结构、优势种、数量结构间的变化关系。只有理化监测与生物监测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和及时地评价水质的变化趋势。

[1]Reynolds C.Phytoplanktonp eriodici the interaetions of form ctionanden virornental variability[J].Freshwater Biology,1984,(14):111-142.

[2]Reynolds C.The Eeology of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4:384.

[3]Smith.For information on global Pnmary Productivity[J].Science,1992,(2):255-259.

[4]Andrzej S.W.,Malgorzata G.,Tadeusz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sh,zooplankt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the Solina reservoir,Poland[J].Aquatic Living Resources,2000,(13):373-377.

[5]王雯.城市富营养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D].天津:南开大学,2004.

[6]Nilssen J.P.Tropical lakes-functional ecology and future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a process-orientated a aproach[J].Hydrobiologia,1984,11(3):231-242.

[7]章宗涉,黄样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8]本书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649-657.

[9]蔡庆华.武汉东湖浮游生物间相互关系的多元分析 [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12(l):97-102.

[10]黄祥飞,胡春英,伍悼田.武汉东湖的轮虫 [J].水生生物学报,1985,9(2):129-143.

[11]张晓伊,杨建设.以浮游生物评价水体质量一试用浮游生物

种群及数量评价张公山大唐水质 [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1998,12(2):30-33.

[12]http://www.ynepb.gov.cn/.

[13]张态.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负荷研究 [D].大理:大理学院,2011.

[14]GB3838-2002,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S].

[15]赵萍萍,卫志宏.洱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对季节性休渔的响应 [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3):421 -425.

[16]董云仙,谭志卫,郭艳英.泸沽湖浮游植物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3):46-51.

[17]王志芸.泸沽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2):39-44.

[18]文航,蔡佳亮,苏玉.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J].湖泊科学,2011,23 (1):40-48.

[19]Liu ZH,Liu XH,He B.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water chemical elements in Lake Dianchi China[J].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2009,23(3):235-244.

[20]Lu JJ,Yang H,Gao L.Spatial variation of P and N in water and sediments of Dian chi Lake[J].Pedosphere,2005,15(1):78-83.

[21]高丽,杨浩,周健民.滇池沉积物磷内负荷及其对水体贡献的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5):776-781.

[22]张梅,李原,王若南.滇池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27(2):170 -175.

[23]代龚圆,李杰,李林,等.滇池北部湖区浮游植物时空格局与相关环境因子 [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5):946 -956.

[24]郭艳英,何锋,李爱军.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多样性及主要污染因子时空变化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781-17783.

[25]张晓伊,杨建设.以浮游生物评价水体质量-试用浮游生物种群及数量评价张公山大唐水质 [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2(2):30-33.

[26]刘丽萍.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 [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36-37.

[27]黄俊.滇池湖泊浮游植物变化趋势分析 [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5):35-37.

[28]Li L C.Freshwater algae of the Yunnan expedition 1935-1937 [J].Bul.l Fan.Inst.Bio,1939,9(4):32-38.

[29]JaoC C.Prasiola yunnanica sp[J].Nov.Bot.Bul.l Acad.Sin,1947,1(2):47-52.

[30]黎尚豪,俞敏娟,李光正.云南高原湖泊调查 [J].海洋与湖沼,1963,5(5):12-18.

[31]董云仙.洱海藻类的初步研究 [A].本书编委会.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2]谢立鹤,董云仙.论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 [J].云南环境科学,2003,22(增刊):27-29.

[33]杜宝汉.洱海生态环境恶化及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25(3):151-156.

[34]杜宝汉.洱海富营养化研究 [J].云南环境科学,1997,16 (2):142-146.

[35]董云仙.洱海蓝藻水华研究 [J].云南环境科学,1999,18 (4):28-31.

[36]白建坤,苏文良.从我省主要湖泊的保护状况看洱海的保护工作启示、思考与行动[A].白建坤.大理洱海科学研究[C].昆明:民族出版社,2003.

[37]卫志宏,张利仙,杨四坤.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J].水生态学杂志,2012,4(33):21-25.

[38]潘晓洁,常锋毅,康丽娟.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3):32-28.

[39]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和治理研究进展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87 -91.

[40]文红星,马根连.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44-48.

[41]董云仙.洱海蓝藻水华研究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89-392.

[42]孔繁翔,胡维平,谷孝鸿.太湖梅梁湾 2007年藻类水华大规模爆发原因分析及应急措施建议[J].湖泊科学,2007,19(4):357-358.

[43]邓新宴,许继宏,王若南.大理洱海藻类植物研究 [J].云南大学学报,1988,10(1):55-59.

[44]吴庆龙,王云飞.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J].湖泊科学,1999,11(3):267-273.

[45]李泽红.洱海流域水污染预测与对策研究 [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46]王芸.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水华成因分析 [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39-42.

[47]B.福迪.藻类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8]卢全章译.环境和指示生物 (水域分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49]周春丽.滇池浮游生物周年演替及其重污染湖湾生态修复前后浮游生物的变动规律 [D].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9.

[50]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1)090号文/湖泊 (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Z].

[51]金相灿,辛玮光,卢少勇.入湖污染河流对受纳湖湾水质的影响 [J].环境科究,2007,20(4):52-56.

[52]陈永川,汤利,张德刚.滇池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及水体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 (4):1555-1560.

[53]常锋毅,潘晓洁,康丽娟.洱海螺旋鱼腥藻生长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J].水生生物学报,2009:385-390.

[54]李杰君.洱海富营养化探析及防治建议 [J].湖泊科学,2001,13(2):187-192.

[55]卫志宏,朱梦灵,虞功亮.洱海的浮游蓝藻布氏常丝藻及其分类学的讨论 [J].水生生物学报,2012,6(36):1071 -1075.

[56]杨逢乐,金竹静.滇池北岸河流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6):43-46.

[57]谭夔,陈求稳,朱传保,等.滇池大清河河口二维水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3):634 -640.

[58]孔繁详,曹焕生,谭啸.水华蓝藻复苏的研究进展与水华预测 [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2(1):1-4.

[59]龚志军,谢平,唐汇涓.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3):210-216.

A Review of Study on Phytoplankton in Dianchi lake,Erhai lake,and Lugu lake

ZHANG Shi-wen,Dong Yun-xian
(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Process and Management of Plateau Lake-watershed,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phytoplankton in three lakes:Dianchi lake,Erhai lake,and Lugu lake in Yunnan provi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trophication and phytoplankton was revealed.Water quality types and eutrophication of lakes are correlated with types of phytoplankton,dominant species,and the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water quality type;entrophication;review;Dianchi lake;Erhai lake;Lugu lake

X512

A

1673-9655(2014)04-0013-05

2014-03-24

张石文 (1987-),女,硕士,主要从事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董云仙 (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原湖泊生态与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泸沽湖水华滇池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静美泸沽湖
(三)欢聚在泸沽湖
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油酸酰胺去除蓝藻水华的野外围隔原位试验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