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来国内期刊关于爱默生研究综述

2014-04-06 07:31赵利翔
关键词:爱默生个人主义主义

赵利翔

(河南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十五年来国内期刊关于爱默生研究综述

赵利翔

(河南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本文综述国内期刊对19世纪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近十五年的研究,揭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对爱默生以超验主义为核心的各种思想内涵的探索及这些思想对美国文化圈的影响;对爱默生的思想与中国古典思想的对比研究。指出国内关于爱默生的研究趋势是多角度,跨学科的多元化研究。

爱默生;十五年研究回顾;多元化趋势

一、引言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作家。近十五年来国内期刊论文关于爱默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展开的研究。这里又分别趋向于两个方向,一是通过爱默生的一些代表作,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阐释来分析爱默生的思想,来评价其思想本身;二是以爱默生的思想内涵为基点来探讨其对美国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如在文学,宗教,自然,美学或艺术领域等。另一方面,是对比研究,即以爱默生的思想与及其又渊源关联的思想为核心加以比较,对比其异同。这些思想或是代表一个民族,或是地域,或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下面将介绍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

二、近十五年来国内爱默生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以爱默生的思想为核心

“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有人这样评价爱默生的文体。的确,文如其人,爱默生的心灵正如他所赞颂的那样“无处不活跃”。但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超验主义,这是当时那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的灵魂的表达,是对那个需要这样自由气息的国家的润泽。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令很多学者为之着迷,他们在不断的阐释着其无尽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学者们对爱默生思想本身的探讨。爱默生思想的灵魂是超验主义,以这一思想为哲学基础,又有他的个人主义,宗教思想,艺术观,美学观,自然观等。过去人们多笼统地讨论他的超验主义,将很多东西一概而论,近年来则开始从超验主义中挖掘更多的,更丰富的东西。这种思想变得更为具体,生动而感人。

大多数学者都从爱默生的作品中去理解以超验主义为核心的爱默生的思想,他们认为超验主义思想核心是寻找一种新的信仰和思维方式。比如说许多人研究《论自然》,认为这其中洋溢着要摆脱外国传统的束缚的思想,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人应回归自然,在自然的孤身独处中修身养性,才可使人的内在天赋得以发展;爱默生赞美人的发展潜力无限,推崇人的至高无上;还提出人和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有点像我们的天人合一。这是对这部作品中观点的一种总体陈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从崭新的视角,即解构的方式,论述了霍桑中后期的作品主要旨在颠覆和结构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他的思想实质也有强烈的利己主义味道,从而解构了爱默生的言行和主张。此外,也有人从文学文本和心理特征的角度看超验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考察其自我陶醉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信徒心智与性格的要求三方面,来批判超验主义缺少人文关怀。杨金才(2005)的“爱默生与东方主义”,从爱默生对东方主义的态度的视角,发现他在批判异族文化时依然采用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特定位置来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他对中国东方的臆想及其种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东方主义,从而揭示其文化优越论的表现。

有人以超验主义为基础研究爱默生的宗教观,认为超验主义帮人们走出了那个时代的困扰,它有着泛神论的倾向。一方面,爱默生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上帝存在无可置疑,另一方面,上帝又是个人化的,它与现世个人直接相连,上帝存在于任何我们所体验到的事物中。可以说,上帝存在于自然里,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阳光都浸润了上帝,要恢复宗教的虔诚和上帝的真理,人需要通过直觉与上帝交流。上帝为人而存在,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心灵将不断完善;针对当时物质主义的社会现实,爱默生旨在重塑社会的风尚与美德,“那一天就要来了,那时所有人都会看到,上帝对灵魂的恩赐并非是巨大,难以抗拒,独一无二的神圣,而是甜蜜而自然的善良,正如你我的善良,因此它邀你我保持美德,弘扬美德”;超验主义重视直觉,它是灵魂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体验人和上帝才能直接对话交流。

接下来我们看看人们对爱默生思想对整个美国文化界产生影响的观点。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这场以爱默生为核心的深入人心的超验主义运动影响深远。一方面,它在观念上彻底冲破了狭隘的加尔文教义,完成了对传统清教的扬弃。另一方面,这场运动更新了意识形态,使社会慢慢适应了已经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在文化精神上使美国摆脱了对欧洲的依赖,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超验主义运动因其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超验主义是一种信仰而不是哲学,是一种预言而不是理论。

刘宽红(2006)讨论了爱默生神学思想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影响,认为美国从清教主义像实用主义过渡的时期,上帝在人心目中的神学思想凸现出人的地位,价值,洋溢的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爱默生得思想,赋予宗教以普遍的公共意义,不仅没有让宗教衰亡,反而使其更加繁荣,不仅如此,其神学思想还启迪了美国实用主义神学家詹姆士等人奠定了美国宗教世俗化的基础。姜涛(1997)探讨了爱默生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认为爱默生掀起民族意识的高潮,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独辟创作蹊径,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惠特曼,梭椤等一些优秀作家;歌颂大自然也在其影响下成为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民主文化的热浪等。还有人从爱默生超灵论,个人主义主张,自然主义,哲学与美学观点讨论其对一些作品的影响。还有学者探讨了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阐释了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对美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所作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本土个人主义的渊源,它标志着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独立。

(二)对比研究

有的学者对爱默生的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这些思想有的代表一个民族,有的代表地域,有的代表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但主要集中在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对比上。

姚丽梅从世界的一体性,自然及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关系,即它们的异同点,同时论证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尤其是孔孟老庄之道对爱默生等人的超验主义的影响,简论了两种文明的取舍之道。

李鑫华(1998)比较了爱默生与孔子,认为二者都是时代与人民的代言人,都促使了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独立。二人都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把人放在了世界的中心。但孔子却并不关心人的自立,而是处心积虑的要求人去适应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规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克己复礼”。这样,人在孔子手中虽然脱去了神的束缚,却又很自然的落入了礼教的罗网,所以孔子的关注人,并非关注人的活得灵魂而是关心人所形成的社会。而爱默生把人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便不再把人放进另外一种束缚之中,他对观念所具有的束缚人的力量是知之甚深的,他认为人应当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独立探索,而且不必顾忌前后的言行不一致,人应大胆的肯定今天而否定昨天。还比较了他们身后,孔子身后有着显赫的高位,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很多君王都以儒教来治国。而爱默生却身后却很平常,只是他的强调自立的精神与强调个人的活得灵魂的价值观依然使人受益良多。

还有张雪梅(2005)的爱默生与狄金森的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对比。认为爱默生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狄金森内心深对于自然之谜的疑惑。她有意识的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与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莫不关系,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领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冷静的质疑,虽然爱默生与狄金森都相信应该由个人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但狄金森却认为该命题无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十五年来国内期刊关于爱默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本身内涵的阐释上。但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多维角度来看待。比如说,从对爱默生的正面评价到对他思想的局限性的研究,使之更为人性化,真实化,客观化;从超验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逐渐趋向具体化研究,从这一思想基点中剖析出个人主义等倾向,并从这些思想中挖掘出爱默生的各种观念;从他的作品的挖掘研究到他人的作品与观念中去解构爱默生的思想。在对比研究方面,则主要集中在与中国古典思想的对比研究上,但也逐渐出现了其它倾向,比如说与狄金森的自然观的比较。因此,以后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多样化,内容方面涉及美学,宗教,社会学,教育学,环境学等,形式方面指正反面两面研究,对比研究与理论本身研究等。而且这种多元化,多方位研究也正适应了爱默生的学识广博,作品涉猎领域广泛的特点。

[1]杨金才.爱默生与东方主义[J].文学研究,2005,(10).

[2]姜涛.爱默生思想与美国文学发展[J].北方论丛,1997,(6).

[3]张雪梅.艾米莉·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再定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6).

[4]刘宽红.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探源:“上帝在我心中”[J].国外文学,2008,(3).

[5]李鑫华.爱默生与孔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5).

[6]刘宽红.追寻自然的生存价值[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

猜你喜欢
爱默生个人主义主义
微言大义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