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相资”谈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4-04-07 17:55何云岩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用人学历学术

何云岩

(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知识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求知、实行则赋予了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特性。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程朱提出了“知先行后”说,王守仁则坚持“知行合一”,而王夫之在对两派的知行观作了根本性的揭露后,提出了“知行相资”的知行统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1]知行相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真知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王夫之强调行的重要性,即要求人们“力行”,从实际出发,去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需要这种认识的指导,而这种认识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人们不断的实践,接触高校发展的实际,了解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和潜力,把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结合起来,去摸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法,以达到人才强校和人才强国的发展目标。

一、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2]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实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3]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高校高层次人才与一般的人才不同,不但要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更高更强的创新意识,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校高层次人才包括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内的科研创新人才。[4]学术大师是指专业知识渊博,在本专业范围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能够引导本专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本学科方面有较高的知名度,组织学科发展和课题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较高的水平的人才。学术骨干是指能够协助学科带头人开展工作,自己有独立申请重大课题的能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一点的知名度的人才。

从1998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到现今的“千人计划”,无不凸显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就是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实施起来的。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表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高层次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高校只注意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却忽略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昨日的高层次人才,有可能成为明日的黄花。至于如何实践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则须要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依此去寻找对策。

二、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认识到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是“知”的内容。“知行相资”强调“知”的不断深化以及“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因而,要先分析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去“力行”解决问题。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进多,培养少;关注学历,忽视学术水平;竞争与用人机制不健全;地区分布不均。

(一)引进多,培养少。高校已经注意到高层次人才的巨大潜力,并且把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进步与高层次人才直接联系起来了。但是,大多数高校只完成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即人才引进。而对进一步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则没有充分的认识,自然也谈不上实践中的探索了。

(二)关注学历,忽视学术水平。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学历,忽视实际的学术水平的现象。在人才引进的时候,高校严把学历关和职称关,甚至对第一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国内地位也有细致的要求,却没有对学术水平的实际作用做深入的考察。这直接加大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使得高校在曲折中缓慢踱步。

(三)竞争与用人机制不健全。高校没有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公平的竞争机制与合理的用人机制,虽然各高校也在教学和科研任务量方面对高校教师形成一定的制约,但是缺乏鼓励和促进的因素,没有使高层次人才形成竞争意识,而是各行其事,松散管理,长此以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将很难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

(四)地区分布不均。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政策的吸引、环境的优化、理念的更新等来实现目标。经济比较发达、政策比较开明、环境比较优美的城市更受高层次人才的青睐;相反,经济不发达、政策欠开明、环境恶劣的城市则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驻足。如果人才引进都无法实现,那么就更谈不上人才的培养了。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须要遵循一个核心理念——“知行相资”。既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要从实际的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去做好具体的规划和目标。要从知与行两方面去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行的方面,因为行是核心,它能指导和检验知,最终获得真知。

(一)克服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这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内因主要指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内在潜力,包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创新性和团队发展的持续性等。针对此方面的问题,高校培养了众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表示: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33%,其中招收博士生6.38万人,招收硕士生47.44万人。[5]外因则包含了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旧的用人体制的改革。批判传统的“任人唯亲”的观念,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从智慧、道德、毅力等方面去选择,并将其推向高处。

(二)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规划。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规划须要从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历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竞争与用人相和谐、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相交流的角度去不断发展和完善。

首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虽然已经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实行,但是在数量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找到了一条捷径,这就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

其次,学历与学术水平相统一。专业能力的发挥往往是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援学科建设计划,实施“211工程”,实施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6]

再次,竞争与用人相和谐。在完善高层次人才竞争机制方面,要严格考核制度与奖励的原则和方法,对完成和超额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奖励,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同时,注重调动高层次人才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相交流。这种交流能够解决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特岗教师”活动就是支援欠发达城市和地区发展,弥补高层次人才不足的一项有益活动。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必须从高校的实践抓起,通过不断的尝试,以获得正确的认识,进而实现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真知的求知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正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经过程,即“知行相资”,以行促知的过程。只有实现“知”与“行”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完成人才强校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1]王夫之.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11:1256.

[2]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0(5):69.

猜你喜欢
用人学历学术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知识无力感
用人还需讲原则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