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喜福会》中的几种关系

2014-04-07 19:37刘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丽娜福会喜福会

刘磊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小说一经发表即在美国引起轰动,连续9个月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后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各国广泛流传,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引起了强烈反响。《喜福会》主要讲述了有着不同身份、经历和人生取向的四位中国母亲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四个女儿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母女关系、男女关系以及朋友关系。

一、母女关系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女儿们则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母亲们出生在旧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认为凡事以家庭为重,子女对父母应遵守孝道。女儿们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思想自由、开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权利的掌控。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母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摩擦、冲突与对抗。

“妈将一切未遂的心愿、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她是在一九四九年来到美国的。在中国,她丧失了一切:双亲,家园,她的前夫和一对孪生女儿。但她对过去的一切,从不用悲恸的目光去回顾,眼前,她有太多的打算,以便将生活安排得更好。”[1]吴素云为了重拾遗失在旧中国的梦想与希望,把心血都倾注在女儿吴精美身上。她为女儿从旧杂志里搜寻有关孩子智力培养和成才的测试题目,免费为公寓里的一位退休钢琴教师做清洁工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储足钱为女儿买架旧钢琴,并将喜福会的朋友全部请到联谊会现场听女儿演奏。吴素云为女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但女儿却不愿接受母亲的安排,处处与母亲对抗,甚至“萌生出个报复的念头,以制止她这种令人可笑的攀比”。吴精美在联谊会现场让母亲难堪、丢脸;回到家,“我不吭声。但我打定主意,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

龚琳达对女儿也有“望女成凤”之愿。她不断开发女儿国际象棋的潜力,希望女儿成为象棋冠军。她以女儿的成功为荣,逢人便介绍“这就是薇弗莱·龚,我女儿”。似乎女儿的荣耀就是她自己的荣耀。但薇弗莱·龚并不喜欢母亲的炫耀,反而表示尴尬、反感。她质问母亲“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在中国的家庭中,母亲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相夫教子。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儿女成才是母亲管教有方、教之有道的成果。因此,母亲有理由将女儿的成功看成自己的财富。而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独立,人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成功。所以,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与母亲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自己的进步和母亲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也不是母亲的附属物,所以要挣脱母亲的掌控。

二、男女关系

在当代中国,男尊女卑思想盛行。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男子处于主导地位,女子只起从属作用,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注定了女人一生的宿命——顺从、被支配、取悦他人。

龚琳达两岁就被定亲,送给洪家做童养媳。十二岁的琳达在洪家努力烧饭煮菜、做针线活、刷尿壶,认认真真地对待一切。既使这样,天余还要千方百计地刁难琳达,洪太太还要时刻命令她。在新婚夜,天余喝令琳达睡到沙发去,因为这是他的床。婚后,婆婆又要求琳达赶快为她生个孙子,让她在床上躺足了两个月。琳达的权利被洪家剥夺殆尽。

不幸的许安梅在暴发户吴青家受尽了设计、压迫,不仅不能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还不能住在象征新希望的房子里。她不堪重负,最后以死解脱,并且以死向女儿诉说:女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生的希望。许露丝回忆“我的母亲,她吃尽了苦头,丢进了脸。她千方百计地隐藏着这一切,而最后,这一切又汇成压倒她的更大的痛苦”。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过着悲剧般的生活。

特德和许露丝结婚后,先是由特德决定一切:去哪度假,添置什么家具,暂时不要小孩……但在医疗事故后,特德开始逼迫露丝做决定:买什么牌子的汽车,办理什么样的保险,家庭如何开支……所有这一切压得露丝喘不过气来。虽然露丝在婚姻中一再忍让,一味顺从,但这些并没有改变露丝所受的压迫。

龚丽娜和哈罗德的婚姻从表面上看平等、独立,但探及深处,丽娜并没有得到丈夫的公平对待。丽娜在精神上经常鼓励丈夫,给他出主意;丽娜在事业上不断帮助丈夫,“你要搞一个自己的橱窗。在这里,每次都要推出一套全新的、出其不意的设想。你可以设法吸收一些香港投资者,他们是最愿意将美元用以投资美国式的独创”。丽娜在生活中完全专注于丈夫,“‘哈罗德,我爱你!’我禁不住热烈地抚摸一下他的手”。但哈罗德却完全相反,从来不顾及妻子的感受;既使他俩对于利伏脱尼公司的付出是一样的,但哈罗德的工资是丽娜工资的七倍;他还常为某个花销与妻子争执不休,且从不关心为什么丽娜不吃他每周必买的冰淇淋。丽娜的遭遇体现了美国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当代中国,虽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但是整个社会处于男权统治之下。在以家庭作为生产共同体的男外女内模式,及由男子占有生产资料的男主女从伦理下,女性的地位仍然很低。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女权运动,它为广大妇女积极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地位和生活方式。经过斗争,美国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放,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很多,男女仍旧不平等。

三、朋友关系

中国人重视朋友、重视友情。朋友之间真诚相待、直言不讳;朋友之间讲信重义、荣辱与共;朋友之间志同道合、分享人生。中国人重视以血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朋友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在桂林沦陷之前,四个年轻、乐观的女朋友每周一天在喜福会聚会打麻将。在喜福会,她们讲故事、赌钱,以逍遥自在的方式来驱赶残酷的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绝望。尽管遭到人们的指责,但志同道合的四个人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以吃喝玩乐来寻找心理慰藉,企盼战争早日结束。

吴素云去世后,喜福会的三位好姐妹为了完成她的遗愿,主动联系战乱时被抱走的下落不明的两个孩子,并为吴精美凑齐一千二百美元的路费,让吴精美去上海看姐姐们,告诉两个姐姐母亲的死讯和母亲的一切。中国有句古话“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曾经的患难与共让四位好友的友谊坚实、日久弥珍。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大。美国人的朋友关系很多是以工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虽然广泛但是不深入,法制观念比较强。

四、结语

《喜福会》中有关母女关系、男女关系及朋友关系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领悟,还有助于我们对美式思维习惯、生活方式进行感悟。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将不断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中美两国人民也将不断深入了解、沟通。

[1][2][3][4][5][6][7][8]谭恩美.程乃珊等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3,130,133,86,87,235,152,154.

猜你喜欢
丽娜福会喜福会
丽娜爱蔬菜
丽娜认钟表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种族与性别: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喜福会》解读
回家的路